整體感受
對於社交/視訊/直播的本質有很好的認識,微信的各種功能也是這些本質東西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體現。希望自己能get到這些本質的東西。
張小龍對於目標/結果的認知較高,更多的是從產品/使用者出發,而不是為了獲得什麼樣的結果/資料才去做什麼事情,資料只是最終的一個結果。
1. 視訊號
背景:在做視訊號之前,微信的價值是有個唯一的id,所有的社交/支援/通訊等等都是基於這個id去操作,它是一個非公開的存在。普通使用者(公眾號/小程式/視訊號除外)基於這個id去發朋友圈/視訊/生產內容都是在自己的私域,而不能被拿到公域去消費,存在的弊端很明顯:好的內容無被廣大網友消費。
視訊號是另外一個賬號體系,它是一個公開的身份,發的內容可以被公開到公域。
1.1 內容發現方式
-
朋友:
相比與普通的網際網路產品(微博/抖音/快手)的內容分發,這裡多了一個渠道“朋友”,這也是微信的優勢所在,其它產品很難短期內形成微信這樣的社交圈,也可以說是不可能。基於社交的內容推薦更有說服力,更能得到使用者的肯定。
雖然張小龍一直強調,當內容十分豐富時,機器推薦未來才是會佔大頭。單從理性角度上講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內容逐漸豐富時,推薦的質量也越高,可以做到越來越逼近使用者的真正需求。但是人類的社交不是簡單的去閱讀自己喜歡的內容,人們也會十分關注身邊人在看什麼/做什麼/玩什麼,這也成為自己瞭解自己朋友家人的一種渠道,所以我覺得朋友這一部分一直會佔有很高的比例,也是無法被推薦所替代的。 -
推薦:
容易形成負向的迴圈,也容易形成正向的迴圈。前期內容較少/質量較差時推薦的效果也很差,需要依賴其它手段去做推薦。 -
關注:
自己關注人的內容
1.2 tab內部呈現形式: 瀑布流 vs 全屏
一屏裡的內容條數,應當跟命中率成反比: 你越是確定這是使用者感興趣的東西,你就可以讓他展現的區域越大,如果你百分之一百確定,那就可以全屏去展示,因為這樣的閱讀/觀看效果最好。
朋友圈沒有去做全屏瀏覽也是因為,你並不是對每條朋友圈對內容都幹興趣,更多的是瀏覽一下。
2. 直播
背景:
網際網路的內容形態一直在改變: 部落格-圖片-視訊 (普通人更能生產/消費)- 直播
張小龍把直播說成“短視訊”的更高形態,門檻更低,能被更多的人接受,這一點我並不是很認同。
它們更多是一種互補的關係,直播的門檻也不比短視訊低,它不同與一般的聊天,你要掌握了一定知識/準備了一定的東西才能直播。說它們是互補關係,是因為我覺得直播只是實時性高一點的短視訊,對於實時性要求不高的內容(例如知識分享,但是像直播帶貨/娛樂互動型別的實時性比較高),直播後的視訊就是一種很好的視訊內容。
終極形態:每個人可以通過直播人的眼睛看到他所看到的
3. 產品/觀點
對於視訊/直播不做流量推廣,通過社交去推廣。讓真正去做好內容的使用者去獲得回報,而不是花錢買量的使用者獲得回報。(抖音/快手做不到這一點,沒有社交關係)
社交化的產品很難提前知道他在使用者中的效果,只有當使用者真正參與/互動到過程中才能知道結果。
拍一拍/表情是對古老人與人表達的一種方式對模擬
產品是拼創造力而不是拼人力,人多內耗也會很大
4. 微信十年總結
連線:世界由萬生萬物連線起來,微信可以做最底層的設施,連線萬物可以產生非常豐富的結果出來。 連線人/連線內容/連線服務,通俗點講其實就是做平臺,但又不是單一對平臺,各個平臺之間通過社交聯絡起來又會產生不一樣對結果
簡單: 美觀/實用/優雅,最簡單的有可能是最好的
5. 提出問題
- 很好奇微信的kpi考核是怎麼樣,張小龍很強調從產品本身/使用者思考,不已結果(資料)為目標?
- 好的資料一定是好的產品?現在很多網際網路產品都會通過各種紅包/簽到/任務體系來提高時長/留存。這種方式能吸引使用者來體驗產品,但是並不能提升產品,為什麼每個產品都百分之兩百對熱衷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