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長達十幾年牛市和上市公司大額回購不無關係,過去十年,每發行1美元股票,就有3美元股票被回購。但是今年回購額第一次出現回落。
上市公司積極回購一方面可以提振市場信心,另一方面回購減少了市場流通股數量,推動了每股收益逐年上漲,即使實際收益並沒有發生多大變化。
但是今年市場發生了巨大變化,不是上市公司不願意回購,而是不需要了。由於公共衛生事件突擊,全球央行集體大放水,美聯儲下場買公司債券,日本央行更是成為日本股市最大持有者,截止11月底,今年央行共投放超過20萬億美元的流動性,約合每小時投放12億美元。在如此大的流動性面前,公司回購不過是一朵朵小浪花。
當然,目前還沒有跡象表明回購的放緩阻礙了股價的上漲,從對衝基金到散戶投資者,所有人都在追逐股市的上漲。11月份,美國股市上漲使市值增加了創紀錄的5萬億美元。還有一種可能是,積極的疫苗訊息將引發股票回購的重新覺醒。
過去十年中,每發行1美元股票,就有3美元股票被回購。今年根據nforma Financial Intelligence旗下EPFR的資料,美國公司已通過IPO和二次發行籌集約5100億美元,同比增長50%。這是2009年金融危機以來首次,美國公司的發行規模與回購規模相當。
通常回購減少會影響市場表現,今年是個意外,不但沒有負面影響,相反市場情緒還極度高漲,根據高盛統計的資料,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散戶的風險偏好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綜合情緒指標98,滿分100。
彭博社指出,從航空公司到郵輪公司,在大流行期間受創最嚴重的公司也在爭相籌集現金,以充實資產負債表。而且他們找到了很多願意購買的買家。
Schwab金融研究中心副總Randy Frederick表示,“企業需求是市場表現的一個考量指標,但它本身不會使市場走高或走低,只會有一定的情緒加持,歸根結底,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央行決定一切的資本市場中”。
EPFR分析師Winston Chua表示,“很明顯,當市場處於歷史高位時,公司就想發行股票,從整體上看,企業對股價沒有起到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