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員vs擴招冰火兩重天:IT行業“選擇大於努力”的內在邏輯

weixin_43802541發表於2020-11-06

都說2020年就業形勢嚴峻,自疫情以來,以餐飲、文娛(院線)、旅遊/主色、服飾零售等行業首當其衝,也最為典型。

 

轉型困難背後,無疑是不能適應突發狀況的業態模式所致。

 

(各行業受疫情影響程度)

 

在惡性傳導機制下,精簡裁員、關門倒閉的洗牌新聞層出不窮,就連前段時間的打工梗也透漏出疫後工作的焦慮和對理想生活的無奈與憧憬——嗯,如此看來就業壓力所言非虛了。

 

可是,我們也看到疫後催生的各類新興業態的勃然興起:直播帶貨、雲會議、遠端協同操作,伴隨著5G技術的到來,帶動了諸多崗位的擴招和極大的人才缺口。

 

這份恰逢其時的解決方案背後,是與危機相伴生的契機和機遇,是趨勢的助推,更是行業的性質使然。

 

一邊是裁員潮,

一邊是不停擴招。

 

網際網路IT行業“選擇大於努力”的言論似乎再一次被印證。不同行業表象背後,又到底有著怎樣的內在驅動邏輯?

 

 

今天週五,匯智妹來跟大家聊點“不正經”的話題,嘗試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積累與消費>的維度來簡析,為何IT行業如此:

 

與(bei)眾(shou)

不(huan)同(ying)

 

 

IT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回憶課本所學知識,我們知道生產力三要素:

 

①被納入生產過程的勞動物件

 

勞動物件指把自己的勞動加在其上的一切物質資料,包括未經過加工的自然物質(如礦藏、森林)和經過加工的原材料(如棉花、鋼鐵、糧食)。

 

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變遷無不以賴以生存的自然賦予的豐富可利用資源為前提,不同發展階段的社會形態對這些潛在的自然財富利用價值也不盡相同,它是生產力三要素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

 

②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

 

勞動資料指用來改變或影響勞動物件的一切物質資料或物質條件,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正是生產工具,且生產工具是生產力高低的主要標誌。

 

想想農耕時期使用的鋤頭鐵鍬、工業時期的工廠和生產線、以及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來的電子計算機,每一次時代的躍遷升級,背後無不是以勞動資料的發明創造為前提,它決定著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程度。

 

③具有一定生產經驗與勞動技能的勞動者

 

勞動者比較好理解,就兩個字:人才!

 

再好的自然資源也要人才去挖掘和發現,再好的生產工具也需要人才來發明創造,360行行行離不開勞動者的辛勞付出(腦力/體力),它在三要素中占主導地位。

 

 

由此我們不能發現,從事IT行業的精英人才,在生產力三要素中無不佔據著重要位置。

 

當以IT力量為代表的科學技術被應用於整個生產過程,它就會滲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之中, 引起他們的素質變化,產生出巨大的物質力量,並進一步轉化為現實的直接的生產力。

 

也正是見證了諸多歷史發展的經驗教訓,這才最終有了鄧公那句名言論斷: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相互作用

 

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社會關係,同樣包括三個方面:(這部分略顯枯燥,不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直接跳到後文“積累與消費的辯證關係”的部分)

 

①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

 

在三要素中它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因為它規定了生產資料到底歸誰所有。

 

Tips:生產資料是指勞動者進行生產時所需要使用的資源和工具,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物件的總和(包括土地、廠房、機器裝置、工具、原料等等),是任何社會進行物質生產所必備的物質條件。

 

②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係

 

剝削or平等,自行對比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即可。

 

③產品分配的形式

 

即財富分配製度,也可簡單理解為行業的薪資水平、個人福利待遇(這一點在IT行業體現的較為明顯,放在後面詳聊)。

 

​明白了生產關係的定義,再來看它和生產力的辯證關係就會明朗許多:

 

< 一 >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每一種現實的生產關係都是建立在一定水平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

 

我國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整體的生產力水平仍在努力提升且初見成效,未來可期。

 

 

< 二 >

生產關係反作用於生產力

 

當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時,它能有力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把潛在的、可能的生產力變為現實的生產力,充分調動生產力三要素中的積極因素,並使其發揮作用——典型如此次國內抗疫攻堅戰的勝利,背後便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

 

而當生產關係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它將嚴重地阻礙生產力的發展。這裡又分兩種情況,即生產關係落後於生產力和生產關係超前於生產力——具體的歷史經驗教訓大家可以自行去查閱對照,這裡不展開描述。

 

 

積累和消費的辯證關係

 

在生產關係三要素中,財富分配製度似乎跟我們個人的幸福指數最為直接相關,在不同行業和不同薪資回報上也更直觀、更有說服力,所以我們這裡重點來分析:

 

01.財富的積累是再生產的主要源泉,而生產的發展則能帶來消費水平的提升(從事生產的勞動者伴隨生產的發展必然迎來漲薪)。

 

02.反過來,消費是生產的目的,沒有消費的刺激生產就會失去動力、失去市場、甚至停滯——疫情期間,備受影響的消費市場便是最好的例子:失去消費拉動的企業一籌莫展,而直播帶貨則如火如荼,行業不同、渠道不同、但消費者在哪裡,市場就在哪裡,生產也就在哪裡。

 

03.一定時期內國民收入的總量是既定的,必須處理好積累和消費兩部分彼消此長的關係,不可偏廢:

 

◆ 首先,在生產發展、國民收入增加的基礎上,積累和消費部分都應有所增長,這是發展的趨勢下對行業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輸,哪個行業發展較好、較快,哪個行業便會迎來更多的財富積累和消費水平。

 

 

片面地高積累、低消費,或者只看眼前不看長遠、不切實際的高消費都是有害的,這一點從歷來國家對高新區建設和新興科技企業的優惠政策上便能窺伺一二,至於疫後對科技產業的扶植力度就更要大的多。

 

◆其次,總體積累和總體消費必須同國民收入的物質構成相一致——即總積累要同社會增加的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勞動物件,即社會財富)相一致。

 

我們知道,再生產的特點絕非是在原有水平上的簡單再生產(原地踏步只會浪費社會資源),而應該是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且擴大再生產就需要有追加生產資料、需要追加資金和技術等要素。

 

那麼這些要素來源於哪裡呢?答案就在生產力三要素:

 

①【勞動者】要素

 

高階IT人才對生產力發展的價值貢獻無疑是最大的,它為智慧化城市、智慧化生活提供了源源不斷地增長潛力。

 

而薪資福利方面自然也符合我國目前實施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承認物質利益原則和合理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時允許和鼓勵知識、技術、管理、資料等其他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極大地調動了各方面積極性。

 

生產的關鍵在科技,科技的創新在人才。

 

難怪都說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就是第一生產力呢,這下終於開始有點明白了。

 

②【勞動資料】要素

 

以新技術、新應用為代表的高效勞動工具,不僅僅帶來日常勞動效率的提升,更引領著社會發展的潮流趨勢、代表著一國核心競爭力的彰顯和科技強國戰略的大任。嘿~聽著蠻酷的呢!

 

③【勞動物件】要素

 

新興產業、新能源、新動能背後是對傳統業態的反哺和升級改造,換擋提速背後也是社會形態整體躍遷的標誌之一,或許不遠的將來你我都將見證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誕生!

 

由此可見,身為IT行業的一份子,程式設計師/工程師在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還是貢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的,且這種看似微不足道的力量在彙整合產業力量的那一刻,便會發揮無限潛力!

 

不要再抱怨自己是顆螺絲釘,做一顆有夢想的螺絲釘,你終會有造火箭的那一天!

 

 

網際網路IT行業是否唯一選擇?

 

生產力提升、產業形態升級、社會化大分工...這都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作為一個個的社會個體,你我在趨勢面前如何做抉擇就顯得尤為關鍵,因為它必然會涉及事關個人的職業生涯和對應的薪資回報。

 

在優勝劣汰的進化理論下,那些容易被機器所替代的工種將逐漸被邊緣化,典型如流水線車工,而未來只要保留幾名管理員即可撬動數以萬計的訂單量。

 

而那些不易被機器所替代的工種反而會愈發“值錢”,典型如Tony老師的理髮價格越來越貴,但手機廠商的定價卻越來越低。

 

 

而未來,每個個人所熱衷從事的職業崗位或許也將逐漸清晰:

 

①一種是由社會性質所決定的公務崗位,典型如行政服務者,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且工作壓力和福利待遇也比較可觀。

 

②一種是自由職業者(斜槓青年),畢竟新興業態之下總會湧現一波吃螃蟹的人,典型如網紅、模特、自媒體人及各種個人工作室,憑藉個人優勢和獨特IP在社會化分工佔據一席之地,依託流量積極探索商業化變現。

 

③還有一種就是從事高淨值行業的白領人群,典型如以程式設計師工程師為代表的IT精英。

 

作為社會行業前沿,他們是社會發展的引擎式存在,而由一批批IT精英所元件的企業組織,也得以憑藉強大的核心競爭力來迅速適應紛繁複雜的外界挑戰。

 

拿疫情後的新興業態來說,除直播帶貨、雲會議、遠端協同辦公之外,5G、新基建等上層舉措無不透漏著今後我國產業形態的最新發力方向。

 

雲端計算、大資料、AI智慧、無人駕駛這些時代前沿科技更是備受矚目,究其原因,便是生產力發展的最佳突破口,是未來消費主力所青睞的賽道陣地!

 

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2020疫情之後,小米對加大對IT工程師的招聘數量,阿里新制造的代表犀牛製造為何會強調企業工程師的價值貢獻,華為設立年薪高達200w的人才專案之劍鋒所指,位元組跳動放眼全球高薪挖人的野心。

 

 

窺一斑而見全豹,匯智妹並不是要說IT行業“風景這邊獨好”,也不是刻意去貶低其他行業,只是相較之下運用社會發展的內在邏輯來說明IT行業的未來優勢和前(錢)景。

 

畢竟,掌握生產力三要素的核心、明確財富分配製度的精髓、在社會積累和大眾消費層面號準脈搏。

 

這不僅是企業大腦需要敏銳捕捉的市場訊號,更是我們一個個渴望高薪福利的打工人所需要提前佈局的職業規劃。

 

到這裡,對於“網際網路行業選擇大於努力”的理解想必又加深了一定印象對吧?

 

還記得在上期《決定薪資水平》一文中,有一句話讓匯智妹感觸頗深:行業整體現狀會決定從業者的平均薪資和天花板。

 

同樣的一個人,在普通行業的付出回報或許在熱門行業裡能夠拿到翻倍的工資,且普通行業十二分的努力或許還比不上熱門行業的七分努力、三分應付。

 

的確,被時代趨勢所賦能的平臺行業,有時就是這麼真實,你能說它不香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