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之匙,石之階,火之行:我們能從EMUI 10.1讀出什麼
對移動網際網路發展史熟稔的朋友,在從去年到如今的這段日子裡應該會感覺格外興奮。這段日子會讓我們想起2007-2009年,那時全球移動產業見證了iOS和安卓系統的誕生落地,移動終端的互動方式和移動商業模式被改寫,此後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圍繞終端作業系統的一系列變化。
我們都熱愛變化,厭惡習以為常,網際網路如此,可能人之本性也是一樣。當時針悄然指向21世紀的20年代,5G時代正式到來。這時我們會很自然地思考,作業系統和移動生態究竟會一成不變,還是將迎接全新的發展週期?
2019年,我們已經嗅到了產業變革的氣息,而變革的交叉點落在了華為終端和EMUI之上。從外部商業格局上看,美國政府自5·19之後的一系列行動,客觀上迫使華為在作業系統和移動生態上的走向更加獨立;從技術和產業的核心上看,華為從GPU Turbo到方舟編譯器,再到EMUI10,逐步探索出了分散式技術和硬體虛擬化作為底座的終端互動方式和技術實現邏輯。
內外力的融合,讓2019年成為了全球移動產業變局的分野。而2020年產業持續的發展中,這種分野正在持續推進,華為在移動互動和移動生態的戰略格局與技術體系愈發清晰。4月8日,與華為P40系列旗艦一同亮相的還有華為EMUI 10.1。
在EMUI 10.1中,我們能讀到的不僅是華為在軟體能力上的新突破、新體驗,同時也可以把握到移動生態和移動互動邏輯在華為終端崛起、全球貿易局勢,以及5G大背景下的整體脈動。
藏在深海的地震無人問津,只有當浪花翻湧,我們才知道真正發生了海嘯。讓我們嘗試從EMUI10到EMUI 10.1的版本迭代裡,一起讀懂更大時代的變革。
星之匙:那扇洞開的萬物智聯大門
2019年8月的華為開發者大會上,EMUI10正式釋出。與以往所有EMUI版本,甚至是所有基於安卓的訂製化UI都不同,EMUI10被環繞在特殊的問題裡,同時也獻上了自己特殊的答案。
毫無疑問,美國禁令下安卓和谷歌GMS的影響造成了外界的一系列疑問,鴻蒙初露端倪也受到了全球共同關注。但很多觀察可能會忽略,與鴻蒙同日亮相的EMUI10,承載了鴻蒙系統的系統能力與技術特徵,完全可以看作是鴻蒙的先導與基石。
EMUI10的價值在於,它向外界展示了華為並不是要做替代品,而是決心進行作業系統與終端互動技術的全新探索。華為被影響的是現在,但要爭奪的卻是未來。
這個探索的核心,就是EMUI10首次將分散式技術應用到了全場景體驗中。透過EMUI10的硬體虛擬化與分散式特性,華為終端使用者可以實現全場景音視訊通話、跨終端協同辦公、智慧車載等場景化應用。
所謂“分散式”技術,本質上是跨終端裝置軟體技術的集合,其中包括一系列分散式計算、儲存、軟匯流排,以及硬體虛擬化技術。這些技術結合的目標,是將硬體裝置能力資源池化,透過軟體分散式技術按需呼叫,從而打破硬體限制,將原有獨立分割的終端能力模組,重新組合成更加強大、超越過往認知的裝置體驗,形成超級大終端。在這條技術路徑下,未來使用者可以無縫連線操作自己的多種終端裝置,比如手機、智慧屏、電腦、平板和穿戴裝置等等。結合移動終端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很簡單發現EMUI10和“分散式”帶來的變化,改寫了移動作業系統在2007年以來的基本規則。它向後承載著從GPU Turbo、方舟編譯器而來的華為軟體差異化技術體系,向左回答了5·19之後可能迎來的一系列基礎軟體和作業系統挑戰,向右連通了華為提出的1+8+N全場景智慧生活產品體系,向前指向了一個萬物智聯的,讓開發者充滿想象的多終端時代。
可以說,EMUI10用分散式技術,開啟了一片星光絢爛的大門。EMUI10升級機型數量總計41款,截止到2020年3月23日,升級覆蓋機型已達35款,升級使用者數超過1.2億。巨大存量使用者數,對分散式技術的創新的推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基底作用,成為了華為在作業系統端持續創新的原動力。
而如果說EMUI10是一個明晰的訊號和方向,那麼華為需要解答的下一個問題就是:這種方向究竟是短期炫技還是長期堅持,生態、開發者和使用者能夠信賴華為開啟的新軟體邏輯嗎?
EMUI 10.1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
石之階:EMUI 10.1的分散式技術新階梯
分散式技術和全場景智慧生活,就像一把全新的鑰匙和大門。大門洞開後,整個產業還要穿越層層迷霧,腳踏實地地一步步走向那個全新世界。
而EMUI 10.1則向我們證明了萬物智聯的真實進展和場景化融合能力。
以辦公場景為例,多終端共存已經成為了辦公中的日常,但這也造就了眾多問題。比如工作之中要不斷地切換手機和電腦,每次換螢幕就要重新整理思路,極大影響工作效率。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寫著文件突然接個電話,然後順勢玩了會手機。回到電腦前連剛才寫的什麼都忘了,馬上由辦公室精英變成有很多問號的小朋友。再比如手機電腦之間的檔案不同步,需要頻繁的來回傳輸、調取、編輯,很快檔案亂成一鍋粥,甚至碰到麻煩的問題還要求助程式設計師小哥哥……
分散式技術可能是這些問題能找到的最好解藥。EMUI 10.1當中,支援全新的多終端辦公體驗。基於分散式技術,華為使用者可以直接用電腦開啟音影片來電,無需終端工作拿起手機來接聽電話。這裡的訣竅在於分散式技術共享了手機與電腦的麥克風和揚聲器,讓硬體上的兩個身體共享了同一個軟體靈魂,再也不會接個電話回來陷入“我是誰,我在哪,我盯著電腦幹什麼”的靈魂三問。
而且,EMUI 10.1還支援華為電腦直接開啟並編輯手機檔案,還可以一鍵接入手機網路,同步顯示手機通知。這樣辦公和學習場景中可能遇到的檔案傳輸問題、外出辦公電腦沒有網路的問題、辦公時錯過手機重要資訊的問題就都得到了解決。多終端帶給辦公的障礙,在分散式特性的加持下都變成了效率提升工具,甚至變成了“我用華為,所以我不加班”的小驚喜。
在生活中,全場景分散式技術同樣能帶來眾多改變。透過打通不同硬體的模組化能力,EMUI 10.1可以讓華為使用者可以在視訊通話中分享螢幕,還可以在螢幕上自由塗鴉,邊聊天邊分享資訊。這改變了跨終端溝通僅限於語音和影片的常識,讓系統本身具備更好的分享特性,這一點為遠端教家人使用手機、遠端協同辦公、線上相約網購,提供了全新的想象能力。此外,分散式相簿還支援同一華為帳號及同一家庭 WLAN 網路下,任一裝置可瀏覽、搜尋、分享其他裝置中的圖片和影片,提升了家庭移動生活的無縫體驗。
與此同時,在升級了全新的操作體驗和UI設計之外,EMUI 10.1還首創革命互動方式——多裝置控制中心。這一能力可以實現智慧裝置間的協同,透過從螢幕左下角或右下角向上滑動的操作方式,使用者可以隨時管理多裝置的工作狀態,比如開啟或關閉 IoT 裝置、手機投屏、多屏協同等。使用者在看影片、聽音樂和暢連通話時,系統還可以智慧推薦附近裝置,實現多裝置協同理解使用者需求。EMUI 10.1在幾個月時間裡,又完成了對EMUI10技術特性的又一次釋放和提升。這個效率和躍升幅度,本身就是華為對全場景智慧生活,以及對應的作業系統技術方向的解答。技術的抵達,是最好的戰略說明和價值自證。
火之行:移動系統的探尋與分野
所有人,無論性別、國籍和年齡,都在短短十年間太熟悉智慧手機了,熟悉APP分發,熟悉觸屏和滑動,熟悉我們與世界其實依舊新鮮的聯絡方式。這是一個奇蹟,但也是一個問題。
問題在於產業未來如何發展,移動互動和移動體驗是否能有再向前進一步的契機?移動應用和生態是否還有新的機會?
當我們願意坐下來,客觀而誠實地面對這個問題,會發現iOS和安卓的更新幅度正在逐年變緩,移動網際網路的商業生態創新速率極大下降,我們渴望新東西,但又不知道什麼是新東西。
在這個奇特的時間點上,EMUI10代表的全場景解決方案和分散式技術突然浮出了行業視野。我們大概不能說美國的舉動催動了華為的創新。但某種程度上來說,外部動力和內部的長期進化共同簇生了EMUI10啟動,再到EMUI 10.1紮實推動的全場景互動模式。這構成了目前全球範圍內業界特點最鮮明的移動系統技術進化路徑。這背後有華為軟體系統多年的部署,也有5G和全場景時代變局、產業格局縱橫交錯,以及美國禁令所構築的奇特夾角。
至於這條路的成績如何。我們可以看到19年下半年華為在外部壓力下,保持了EMUI一貫快速、行業領先的升級節奏和覆蓋機型數量、升級使用者廣度——使用者的選擇和華為的升級能力,才是最終的話語權。
與EMUI10技術突破同頻的,是HMS生態的構建,華為在5G、AI、計算攝影等技術點的全面成型。變數還有很多,但時代分野的指向已經十分明顯。也許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EMUI、鴻蒙,以及背後技術路徑和產業判斷,進一步發生與安卓的脫鉤,從而構成移動系統的第三種選擇。
這是一條浴火而生的路,一條逼不得已的路,但也是大時代格局下大機率發生的事件。最終的問題在於,使用者需要新的體驗,多終端的生活方式需要新的整合,全球移動生態需要新的機遇週期。
從EMUI 10.1裡,我們不僅能讀到全場景智慧生活的開啟方式,也能讀到關於未來的某些火種。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85308/,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我們能從《博德之門3》的成功中學到些什麼?
- 我們能從幻獸帕魯中看到什麼?
- [譯] 我們能從 Redux 原始碼中學到什麼?Redux原始碼
- 從服務之間的呼叫來看 我們為什麼需要Dapr
- 精益轉型之門的鑰匙是什麼?
- DevOps是什麼?DevOps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dev
- 即將推出的 chrome 95 新特性❗ 從中我們能學到什麼❓Chrome
- 【享受工作系列】我們為什麼工作之自我意識管理
- Python能幹什麼?為什麼會火?Python
- 為什麼我們能從行話術語中發現領域模型? - mathiasverraes模型
- 從B站的程式碼洩露事件中,我們能學到些什麼?事件
- 我們能從霓虹國的AI+新藥開發中學到什麼?AI
-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webpack原始碼Web原始碼
- 精讀:為什麼我們要寫super(props)
- 為什麼我們從Yarn切換到pnpmYarnNPM
- Python能幹什麼?為什麼會這麼火?Python
- 從小眾到火爆,圖資料庫能為我們解決什麼問題?資料庫
- 汽車廠商的摘星指南:我們能從如祺出行身上學到什麼?
- GitOps實踐指南:GitOps能為我們帶來什麼?Git
- SSL證書與我們普通人之間有什麼關係
- 當我們談論Virtual DOM時,我們在說什麼——etch原始碼解讀原始碼
- 為什麼我們從Webpack切換到Vite - ReplitWebVite
- 為什麼我們從RabbitMQ切換到apache kafka?MQApacheKafka
- 來自阿里P10的故障分析:從滴滴的故障我們能學到什麼阿里
- Python能幹什麼?python怎麼這麼火?Python
- 關於《絕區零》,我們還能討論些什麼?
- 在資料二十條中我們能夠發現什麼
- 為什麼大語言模型能將我們帶入AGI?模型
- 掀起的“元宇宙”熱潮,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元宇宙
- 提起“縫合怪”,除了抄襲,我們還能聊什麼?
- 《星際戰甲》開發商:收購樂遊科技的騰訊,能夠為我們帶來什麼?
- 為什麼《Kenshi》在兩年之後依然很火?
- 從火星的古海洋,讀懂藍星的資料湖之變
- 從哈夫曼編碼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 《我的世界》最新上線的《星際探險:迫降》,究竟有什麼好玩之處?
- 明日之後傭兵的鑰匙怎麼獲得 明日之後傭兵的鑰匙獲取方法
- 除了“好玩”,電子遊戲還能為我們帶來什麼?遊戲
- Python和Go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Python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