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瑜伽、黃曉明 | 中年程式設計師對成功的認真思考

唐子玄發表於2020-04-07

隨著年齡的增加,對成功的認識也逐漸在變化。美國有一位研究者(巴拉巴西),他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成功”。他的研究成果可能改變原本你對成功的認識。

怎麼定義成功

  • 為了減肥,我已經連續一個月吃素。
  • 我很膽小,但我鼓起勇氣在 2000 人的大會上發言。

你當然可以說,這些對於我來說就是成功。沒錯,但巴拉巴西研究的不是這種“成功”,而是世俗的“成功”。

如果你是一個作家,你的成功就是你寫書銷量怎麼樣。這種成功不是你的自我感覺怎麼樣,而是社會對你的認可,這些成功和主觀判斷無關,而是客觀的,可測量的東西。

巴拉巴西研究的也不是“成功學”,而是有關成功的科學。勵志故事和名人傳記確實能給人帶來一些啟發,但那隻能算是“個人認知”,不能上升到科學層面。科學理論,必須可重複,可驗證,有資料支援。

巴拉巴西做的正是利用網際網路和大資料技術做一些以前無法做到的統計:

  • 他們統計了有史以來所有學術論文,分析每一個學者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 他們拿到美國每週所有的圖書銷售資料,看看每一本書是怎麼暢銷的。
  • 他們有全世界所有的博物館和藝術展覽中的資料,這樣他們能知道現代每一個藝術家是如何發跡的。

這些資料的特點是全覆蓋無死角,可以說,他們知道一個領域中所有的成敗。然後他們找到一些規律,稱之為“成功定律”。定律的意思就是你不服不行,不管你喜不喜歡,世界就是這個樣子。

業務表現好 ≠ 成功

比如你是一個畫家。在美術學院的專家看來,你的繪畫技法,作品的意境。特別是你審美的眼光,都大大超過了當代著名畫家冷軍。可是你的畫賣不出去,而冷軍的一幅畫能賣幾千元。那對不起,你不算成功。

業務表現是你自己的事。我們經常談論的各種自我提升的方法,比如刻意練習、意志力、高效率,這些都是研究怎麼提高業務表現。業務表現好,說明你是一個高手,但高手並不一定成功。

你的成功由我們決定

巴拉巴西舉了一個例子。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有個王牌飛行員叫曼弗雷德-馮-里希特霍芬,曾經擊落過80架敵機,外號“紅色男爵”。他不僅技藝高超而且個性張揚,故意把自己的飛機漆成紅色,在空中特別顯眼,向對方飛行員挑釁。

紅色男爵不但在德國家喻戶曉,在全世界也是鼎鼎大名,出現在各種影視作品中。在他死後很多年,美國的動畫片《史努比》裡面還有他的形象,西方的男孩幾乎都知道有這麼一個紅色男爵。

紅色男爵是一戰中業務表現最好的飛行員嗎?不是。同時期的法國飛行員雷內-方克擊落了超過100架飛機,而且自己還沒事,戰鬥水平絕對超過紅色男爵(紅色男爵死於戰場)。但是,方克的名氣遠遠不如紅色男爵。方克的維基百科頁面只有18種語言,而紅色男爵有52種。

巴拉巴西說,成功不取決於你的業務表現,而取決於你的業務表現對社會網路的用處。

紅色男爵對德國的價值並不僅僅是擊落了80架戰機。德國宣傳機構需要用他的形象去提振國民精神。紅色男爵出身好,有個性,高調熱愛戰鬥,特別符合當時德國的需要,德國開組馬力宣傳。而方克所在的社會網路卻沒有這樣的需求。

決定你成功不是你的業務表現,而是大家對你業務表現的評價怎麼樣。換句話說,就是“你的成功不是你的事,是我們,也就是社會的事”。

黃曉明的那句“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正好和成功定律背道而馳。

成功,自己無法掌控,它充滿了偶然性,它被一種比個體更大的力量所左右。巴拉巴西把這種力量稱為“社會網路”,而宗教把它稱為“神”。

瑜伽

看完巴拉巴西的書,讓我聯想到瑜伽。瑜伽是從梵語yug音譯而來,其含意為“一致”、“結合”或“和諧”。yug不是一個簡單的名字,它包含了這樣一層因果關係 :“你和X結合,你和X的關係就能和諧”

瑜伽修行者期望和什麼東西結合?瑜伽修行有八個階段,稱為八支。它們分別是:

  1. 持戒
  2. 精進
  3. 體式
  4. 調息
  5. 制感
  6. 專注
  7. 冥想
  8. 三摩地

持戒是社會準則,它包括:非暴力、誠實、不偷竊、節制、不貪婪。這可以理解成和社會結合的基礎。

精進是個人準則,它包括:清潔、知足、自省、敬神。這可以理解成和未來更好的自己結合的基礎。

體式就是為大家所熟知的“凹造型”。可以理解為和自己的肌肉關節結合。

調息是呼吸練習。可以理解為和自己的呼吸結合。

制感就是控制感官,切斷自我和外界的聯絡,而專注就是在制感的基礎上將意識集中於一點(可以是任何有形或者無形的東西),它們可以理解為和自己內心結合的基礎。

在專注階段連續不斷的保持注意力集中之後 就到了冥想階段,這是一種深度靜慮而不被干擾的禪定狀態,精神、軀體和氣息融為一體。(用腦科學的話來說,就是腦電波處於阿爾法波)

瑜伽修行的最高境界,稱為三摩地,它是冥想的究極形態,即“自我意識和神的意識相結合”。

瑜伽告訴我們 “結合吧,然後好事就會發生”

用“結合”的思想重述一邊巴拉巴西的研究成果:只有當你的業務表現足夠好,並且它能夠和社會網路的需求相結合,你就能成功。

和身邊的人結合

拼命努力可以提高業務表現,但它是否能和社會網路的需求相結合,不是靠努力能決定的(不然怎麼會有那麼多文人騷客對自己懷才不遇的吟唱)。巴拉巴西研究的成功和大多數人無關,因為社會沒有這麼多成功的需求。

除了和社會網路結合,和身邊的人結合也是一個需要終身修煉的課題。為啥需要結合,因為“我們不一樣”,不一樣就有隔閡,有隔閡就難相處,難合作。唯有結合才是終極解決方案。

兩個出身和成長環境不同的人走到一起,三觀及處事方式難免有些不一致。如果雙方我行我素,各執己見,甚至相互指責,這樣的親密關係走不遠。唯有結合才是長久之道,你知道他和你的不同,他也知道你和他的不同,相互理解、包容、靠近才能增進親密關係。最終你變成了我,我變成了你,兩個人相互結合形同一人。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父母做的事情總是入不了你的法眼,你們之間的關係也變得有隔閡。那是因為你在隨著世界而變,但他們只是和以前一樣,你們不一致了,不管是看問題的角度,還是處理問題的方式。這必然會發生的代溝總是不那麼愉快。唯有結合才是跨越代溝的橋樑。多以父母的視角看待問題,想他們所想,理解他們想法背後的原因,才是和老人相處的溫暖之道。

除了親人和朋友,同事應該是和你相伴時間最多的人。就拿程式設計師來說,上游是產品經理,下游是測試。雖然大家都在為同一個大目標努力,即提供高質量的app,但各自側重點不同,這種不一致,若處理不好就會產生各種內耗。就連不從事網際網路的人都知道,程式設計師和產品經理是死對頭。可見因不一致導致的對立情緒殺傷力有多大。唯有結合才是化解之道,我們程式設計師只有做到 “心中有產品,心中有測試,想產品所想,思測試所思”,才能讓自己和身邊的同事有一個更好,更高效的合作氛圍。整個公司價值鏈的流動才能更加順暢。

和身邊的人更好的相處,合作,難道這不算是一種成功嗎?或許這可以讓你離世俗的成功更進一步。

結合吧,然後好事就會發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