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常識》讀後感
陳春花的《管理的常識》是一本相見恨晚的書。在讀的過程中會有一種「如果能早點遇到你多好啊」的感慨。但換種思路,一年前讀與現在讀,肯定是完全不同的收穫。現在讀,能更多結合過去的實際感受,提煉更多的感悟和反思。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它雖然很薄,但是有大量的內容值得深度思考,並且每個人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經歷,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倘若一年後再來讀,感受也是不一樣的。
從3月4日拿到書,到今天為止,我還沒有完全讀完,我挑了兩個最有感悟的點來分享下心得,分別是:「關於管理」和「關於激勵」。
關於管理
很喜歡德魯克的一句話:「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其驗證不在於邏輯,而在於成果;其唯一的權威性就是成就」。
強調的是,管理是關注「實踐」與「結果」的。
管理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效率
管理最終是服務於「企業經營」的,而為了實現企業經營,是透過不斷提升「效率」來達成。從管理學歷史的角度來看,管理學的演變被陳春花老師分為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科學管理階段,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勞動效率最大化」。而使勞動效率最大化的手段就是「分工」,它有四條原理:
- 科學劃分工作元素
- 員工選擇、培訓和開發
- 與員工經常溝通
- 管理者與員工應有平等的工作和責任範圍
第二階段,行政組織管理階段,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組織效率最大化」,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專業化水平和等級制度的結合」。
專業化水平,指的是需要強化各崗位的專業化能力,無論是開發、產品、銷售、領導者、管理者,都需要具備崗位獨特的專業能力。只有讓各崗位貢獻了專業化的水平,才算是勝任了管理工作。
而分權分責的等級制度,能夠是職位和權力兩者合為一體,在這個基礎上,管理的效能才會有效發揮。
第三階段,人力資源管理階段,這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是「個人效率最大化」,其中重要的手段是「個人創造組織環境,滿足需求,挖掘潛力」。
管理者其實就是一個微型的人力資源部,而不僅僅關心事務性的事情。這是角色轉變很重要的一個觀念。管理者也需要更多關注人,關注成員的目標與組織目標的一致性。
激勵要以團隊精神為導向,個人成果要跟團隊掛鉤,團隊的成果要跟業務掛鉤。在這方面,我想到了有贊年終獎的分配邏輯上,個人績效需要乘以團隊績效係數。這就把員工需求和組織發展的目標連線在一起。
綜上,管理實現效率,就是實現「勞動效率」、「組織效率」、「個人效率」,並且它們的循序是需要不斷遞進的過程。
管理是一種分配
管理其實就是對於「職責」、「權力」、「利益」的分配。
這是一個能改變我認知的一個理解方式。
把職責分配下去,讓每一個成員承擔起責任,並且再給予和責任相適應的資源和權力,管理的效能就會發揮出來。
最理想的情況下,就是三者都能等分,形成一個鐵三角型。
但是現實情況往往很難做到,雖然如此,也要有意識地去注意這個問題。
「傳統管理者」與「有效管理者」
在德魯克先生的觀點下,對管理者分了兩類,「傳統管理者」和「有效管理者」。
傳統管理者幾個特徵:
- 專注於繁瑣事務,時間屬於別人
- 屁股指揮腦袋,只從所在崗位的視角看問題
- 忽略了對人的培養
有效管理者的幾個特徵:
- 進行時間管理,明確的優先順序,所有事情都有序和合理
- 系統性思考,認識到整體與區域性的關係
- 培養人
看著這兩個分類,感觸良多。
回想 2018 上半年,剛成為 TL,角色轉變。當時實際最緊迫的任務是招人,而我自身還是深陷於業務需求中。後來反省,儘管業務需求很緊急,但是在這個位置上,應當做更加重要的事情。這是當時做的很不好的地方。
而 2018 下半年,新成員的加入,讓我能夠稍微脫離細節,更注重培養人,後來團隊能輸出不錯的小夥伴,還是很欣慰的。
而現在,我需要更多的關注在系統性思考上,跳出崗位,跳出職業視角,認識到整體和區域性,這不是個短期內容易提升的事情。
關於激勵
我一直認為的一個觀念,大家之所以來這裡工作,是有個人需求的。可能是一份薪水,可能是進步,發展,和實現個人價值。這裡要回答的一個問題是:「人們為什麼工作」
企業和個人是一個雙向選擇過程,各取所需,各司其職,雙方都會關心投入產出比。
所以,關於如何搞清對方需求,給予激勵,提高績效。這方面我會更想找到答案。
激勵的兩個角度
對於激勵有兩個核心的思考角度。
第一個,是想辦法讓工作變成遊戲,讓人從中獲取更多快樂,這就跟有贊強調的 Enjoy 很切合了。
第二個,是永遠站在對方的角度來思考,理解對方的述求。
「保健因素」與「激勵因素」
在眾多的常見激勵手段中,陳春花把它們分了兩類:「保健因素」和「激勵因素」。
例如,
- 保健因素:工資、崗位,培訓、福利、工作裝置等。
- 激勵因素:晉升、獎金、價值的肯定、額外的工作條件等。
保健因素,是一個人工作的最基本,最必須的條件,如果缺乏保健因素的話,就會引起不滿。另外一個特點是,大部分人都有的,不具有獨特性的。
激勵因素,是一個人做好工作所需要的條件,他能夠帶來滿足感,能夠激起人的慾望和潛力的。另外一個特點是,少部分有的,需要踮腳拿到的。
所以,不同激勵與感受的關係是,保健因素 → 降低不滿,激勵因素 → 提升滿足感。
需要注意的是,激勵因素是有可能變成保健因素的。例如現在大部分公司都發年終獎,並且人人都有,HR 談薪資的時候,也會用年薪的概念把年終獎算進收入裡面,作為一個 package。那麼年終獎,就變成了保健因素了。一旦公司年底發不出年終獎,或者不及預期,那就會引起不滿。
「激勵」與「績效」
時刻不能忘的是,管理最終是服務於企業經營的。激勵是重要的管理手段,最終也是要為績效負責的。「激勵」和「績效」的關係,有些要注意的。
滿足感並不一定帶來高績效
在滿足員工的需求,讓員工獲得滿足感的基礎下,一定要:「讓員工的滿足感來源於工作本身而不是個人需求」
因為人們的需求是很個人化的,例如有的人需求是工作環境,而不是工作中獲得績效。那麼當工作環境很好的時候,導致員工很有滿足感,但是他並不關心工作本身。
激勵有時候不會發揮作用
有些情況下,不管採用何種激勵措施,都無法達到效果:
- 工作量超量所造成的疲憊
- 角色不清,任務衝突
- 不公平待遇
在這三種情況下,更應該切實的改變人們所處的狀態,合理的工作量設計、清晰的責權利、公平的待遇。在這個基礎之上,透過有效的激勵措施,才能獲得高的工作績效。
期望理論
「人會成為他所期望的樣子」這是一句大實話,人的進步都源於期望,也許來自於他人,也許來自於自身。
期望理論有三個基本條件:
- 期望價,這個目標需要能夠實現的,如果太高就沒有可行性。
- 媒介,主要是要獲取信任感,相信結果是可獲得的,跟目標是一致的。
- 承諾會兌現,不管多少人達成期望,都一定要能實現當初的承諾。
期望理論滿足這三個基本條件,才能真正達到效果,激勵人們向更高的期望努力。
當下我更多可以做的激勵動作
成本最低的而且最有效的激勵措施,也就是價效比最高的激勵措施:鼓掌、讚美、鮮花、隆重的儀式、授權與信任。
前三者(鼓掌、讚美、鮮花),我歸納為對付出的肯定,那麼就歸類為:
- 肯定(鼓掌、讚美、鮮花)
- 儀式感
- 授權與信任
對人們的結果,要及時的給予肯定,讓他們知道有人看得到,並且得到欣賞,這也是人類最基本的社會述求。
在重要的事情上,要有一定的儀式感,例如一個專案的建立,一個團隊的建立,一件重要事情的達成等等。
尤其重要的是授權與信任,這個我回想起兩年前初來有讚的時候,跟前司很大不同的是,能得到很好的授權與信任,以及足夠的自由和發揮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