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後感4500字
《活著》讀後感4500字:
聽說張藝謀在轉型拍商業電影前,拍過一部電影《活著》,被譽為是他拍得最好的電影。想看已經有大半年了,卻一直沒看。年底有空,想培養一下“藝術細胞”去學習下,看了下電影內容簡介,好像內容很悲慘,不忍心看。
擋不住電影原著--餘華寫的《活著》盛名的誘惑,想著文字的衝擊力應該沒有電影畫面那麼直觀強烈,就開啟書本,可沒想到小說內容更悲慘,太扎心了。一個淚腺萎縮,神經大條的中年人,深夜一氣讀完,數次眼淚噴湧而出。
讀完後首先不禁有些憤慨作者這麼決絕殘忍的讓福貴一家如同遭受命運的“凌遲”,苦難不絕。相比之下,張藝謀的電影改編,故事結局倒是讓人看到“苦盡甘來”的希望。
徐福貴本來是個“地主三代”或者“地主四代”,自小生活無憂,但精神空虛,吃喝賭嫖俱粘,尤其是沉迷賭博,因為賭博可以帶給他最大的興奮。被人設局,終於有一天,輸得傾家蕩產,父親悲傷致死,一家幾口從養尊處優變成靠自食其力的佃農,母親積牢成疾,福貴去城裡給母親買藥時被國軍抓了壯丁,來不及給家人告別就去了前線,2年多後回來,母親已經辭世,聰明伶俐的女兒鳳霞也因為一場病變成聾啞;後來一家經歷了三反五反,熬過了大躍進和自然災害的極度窮困饑荒,已經上小學的兒子被急切救縣長夫人的醫生抽血抽死,後來好不容易找到歸宿的聾啞女兒難產殞命,患病多年妻子家珍不久後也去世,搬運工女婿工傷事故身亡,唯一留下的孫子由老福貴撫養,但幾年後也因長期捱餓,一次吃豆子撐死送命。一個家庭就只剩福貴一人。
我不明白作者為什麼要如此設定福貴家的命運,難道他想通過一次人性對苦難承受能力的“極限大挑戰”,來證明人有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個本能的強大力量?以及示範一個所謂人對“苦難”可以選擇樂觀態度的主觀能動力?
他這本書也非常有名,一版再版,甚至在國外發行,光是自序也寫了不下4回。我看的微信讀書電子版,集合了4個自序。
為什麼餘華要寫這樣一個結局的家庭,福貴一家可以承受遠超常人可以承受範圍的苦難而努力活著?我在自序中並沒有找到十分滿意明朗的答案。甚至對他的一套說辭更弄得一團迷糊。
以下引用餘華在韓文版的自序中的部分文字:“這部作品的題目叫《活著》,作為一個詞語,“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作為一部作品,《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與此同時,《活著》還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中國的一句成語: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壓,它沒有斷。瓦爾登湖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hougan/8425.html)我相信,《活著》還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當然,《活著》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我知道,《活著》所講述的遠不止這些。文學就是這樣,它講述了作家意識到的事物,同時也講述了作家所沒有意識到的,讀者就是這時候站出來發言的。”
我相信這些富有詩意和深奧哲學的文字是《活著》本身的主角自己都沒有想到的。求生的本能是人類共有的能力,也是動物固有的。甚至人類還多一個能力,就是可以自行選擇生命的終止來逃避生存的艱難。如果去煞費苦心去讚美或者強調一項“本能”似乎是多餘的,而且還是有為數不少人選擇了結束(就像小說裡的縣長,曾經過許多槍林彈雨的洗禮,最後在浩劫中飽受折磨而選擇自盡)。
如果希望這個超強個案能力去鼓勵更多人度過生存困境的勵志作用,當然社會價值是不言而喻的。但邏輯性和思想性還是存在硬傷,尤其是為了“活著”而“活著”這句。因為如果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其實可以有很多姿態,包括採用如今在這片土地上依然有人稱頌和執行的叢林法則,那些視萬物為芻狗的勝者為王的人們。就像臧克家說的,有些人“活著”,可他已經死了。
宣揚對生活要樂觀的態度,雖然道理很對,但也過於輕描淡寫,甚至有些老生常談。一個人“樂不樂觀”是一種性格,是不由自主,更何況樂觀並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能藥。“雞精湯”常用這服“藥方”,說多了跟“多喝熱水”差不多。
有人讀到了人生無常,要安於命運,苦中取樂。甚至有人從書中讀出了“知足常樂”的感嘆,那些能從別人的不幸中感悟到自己的幸福,我總覺得是“毒雞湯”喝多的症狀。很有名的一句話“當我在為自己沒有鞋穿而哭泣的時候,忽然發現有人卻沒有腳。”這句話很“鮮美”,卻真的有毒。
一個人能平和,不是因為別人過得比自己差,而是需要一顆慈悲心。我覺得我就是那個餘華說的那個要站出來發言的讀者。
我更喜歡去探詢那層隱藏的,可能不是最基本卻起著決定作用的規律和邏輯,這不是那些“口號式”,“教條式”的空洞華麗的大道理。我相信之所以他們能“活著”,有一種潛藏在人性光輝深處,是他們當事人不自知的,不是他們自由控制的,超出他們主觀自由意志的力量。
人有容易對口號式的膚淺道理陶醉並止步不前思考的特性,原因有兩個:
第一因為人都有惰性,思考本來也是很累的。第二容易從大道理(可能是偽的)上獲得一種“確定性的滿足”,人喜歡確定性,既然確定了,何必再尋煩惱去質疑。
但其實很可能對解決問題只是隔靴搔癢。真正遇到同樣問題,這些道理卻絲毫不能起作用。還是那句話,“多喝熱水”。
幸好作者在《活著》中故事本身寫得非常自然,真實,有血有肉有情有義,飽滿合乎邏輯。故事已經蘊含了福貴一家可以承受遠超常人可以承受範圍的苦難而還能活著的所有理由。
簡單地說,福貴一家之所以有這個承擔苦難的超生存能力,原因有兩個:1)他們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有“良心”,雅一點說就是有“良知”;2)他們家庭成員充滿愛,關係非常親密,能夠“相依為命”。
所謂“良心”是,一個人有同情心,心中有愛的能力。對別人的苦難有惻隱之心,有同情心,有包容心,責任心。我就以福貴為例,其實福貴未潦倒前,家財萬貫,放浪形賅,沒心沒肺玩世不恭的。他可以目無尊長,肆無忌憚踐踏人倫。是家族的“敗家子”,“孽子”,遠超現在所謂的“渣男”。但是在他一夜輸光家產後,如書中所描述,失魂落魄,形銷神失,如同中藥罐裡的“藥渣”。本來有上吊的閃念卻沒有實施,主要是考慮到,所欠債務並不會隨他死去而消失。所以還是回去面對。
回去後第一個知道這個事是她溫柔善良的妻子,接著是母親,在得知這一重大變故後並沒有責怪於他,而是選擇了原諒和安慰。然後他父親雖然一時暴跳如雷,氣倒臥床三日,恢復些元氣後並沒有像福貴擔憂的暴打他,而是是接受這個殘酷現實,因為他也知道,他兒子走到這一步,也是遺傳了他的本性(他也是敗家子,地主二代或三代,不可考證),平靜而果斷決然地變賣所有家產讓他還清債務,體現出了一個有身份,有尊嚴,有擔當的“地主風度”。但畢竟經歷世世代代積累的家產一朝殞滅的大哀大痛,很快撒手人寰。
從此本來錦衣玉食的一家人,搬出地主大院,住進茅草屋。福貴母親和妻子家珍安然接受現實,沒有抱怨,沒有責怪。母親是極其慈愛和明事理的人,這個時候剛失去財富和丈夫,卻依然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傷心,卻經常安慰福貴這個“孽子”,因為她深愛她這個兒子,所有身外物都比不上兒子福貴這個人重要,她害怕失去兒子,她開解他,安慰他,她堅強地挺住。這也是很多慈愛母親在緊要關頭自然而然的做法。
這裡不得不說福貴妻子是非常傳統和賢惠的女人,她一直對福貴起著相夫教子的努力。她出身富商,嫁給福貴本是“門當戶對”的世俗按排,但是她並不是愛慕富貴生活的人,她知道財富是造成福貴玩世不恭的原因,她早就知道會有這一天,就像早就等著那隻“靴子”落地,她最大的心願是和福貴“安安生生”的過日子,或許在她眼裡這是一個契機。
家珍此時已有身孕,被自己的爸爸強行接回孃家,並說斷絕福貴家的關係,只留下家珍和福貴的女兒鳳霞。這對福貴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刀口撒鹽。
而且福貴的媽媽跟他兒子很篤定地說:“家珍會回來的,家珍是你的女人,沒有人會搶走。”這等於給了福貴一個信心和希望。在這種局面下仍有此自信,對家珍的品性看得如此透徹,可以看出福貴媽是個很有生活閱歷和人生智慧的人,從這個程度來說,不得不說,有些有錢人在這方面是比平常人家更有閱世能力的眼光。當然也說明了家珍是個賢惠的,重情重義的人。
福貴的媽媽這個“老地主婆”從未做過農活,曾經是千金小姐的女兒鳳霞也才5歲,開始一起下地去挖野菜。鳳霞雖小,但非常可愛伶俐乖巧,也非常愛她爹福貴。
所以呢,福貴看著年邁的母親和幼小的可愛的貼心的女兒鳳霞因為自己遭受痛苦,自己內心如同“千刀萬剮”的洗禮,“於是浪子回頭金不換”,從未乾農活的他,租了5畝地種田,做起了佃農,承擔起養活一家人的責任。其實所謂的“責任心”本質還是源於一個人的“良心和愛心”。
果然,沒幾個月,家珍在孃家生下兒子“有慶”後,就攜兒子一起回到了福貴的茅草屋,一家人從此切換到勤勞樸素的勞動人民生活模式。
以上過程只是簡略一說,其實一個家庭如果遭此驚心動魄的慘變,一般家庭根本扛不住。福貴的家庭成員所有表現堪稱完美,像這種做法或者具備這些條件,是絕大多數家庭做不到的,甚至不具備,一般家庭可能雞飛狗跳,妻離子散,福貴可能也破罐破摔,流落街頭,在某一個貧病交加的風雪夜死去。很多影視劇包括現實中也有屢見不鮮。
所以福貴家的人都是有“良知”的人,這是讓他們渡過這個劫波的最大基礎。
這才是真正難以複製的根本心靈素養。
接下去講第二個原因:他們家庭成員充滿愛,關係非常親密,能夠“相依為命”。
上面說到,一家人從此切換到勤勞樸素的勞動人民生活。從此福貴和千千萬萬的勞苦大眾無二。
書中福貴家不斷遭受苦難,但你同樣可以感受到那種一家人“相濡以沫”濃濃的親情和溫暖。這種美好的感覺是很多物質豐富的現代人可能無法感受,甚至羨慕的。
其實像這樣的生活關係,在我們尤其是物質匱乏的農耕年代,倒是非常普遍。特別是70年以前生的人,很多甚至是自己也都不同程度地經歷過。所以很容易理解,並且感同身受。
到了那個層面,生存和解決飢餓是第一需求。每個人為了能生存竭盡全力,辛苦勞作。
福貴和妻子家珍,還有尚是幼年的女兒和兒子,都必須做出力所能及,甚至力遠超所及的工作。大人幹活不用說,小孩也要下地幹活,最小的孩子都要割草餵羊,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在全家為了生存都竭盡全力的情況下,(在有良知的前提下)特容易形成一種互相依賴,互相支援,互相感激,互相同情,互相體恤珍惜的同甘共苦的家人親密關係,彼此的心力匯聚成共度時艱的磅礴力量。
夫妻為了彼此、為了小孩而竭盡全力,而他們彼此之間深感對方的艱辛和不易,就會內心特別柔軟,更發奮努力。彼此有種夾雜著感恩、關切、愧疚、憐惜的深情難以詳說,不斷強化,這是一種十分符合人性自然邏輯的情感流動模式。作者:老具
相關文章
- 讀後感
- 讀後感3
- 讀後感1
- 讀後感2
- 【讀書筆記】餘華 - 活著筆記
- 小說讀後感
- 《碼農翻身》讀後感
- 《大道至簡》讀後感
- 構建之法讀後感
- 大道至簡讀後感
- 《人月神話》讀後感
- 十月讀後感
- 今日總結 讀後感.
- 《做點事》讀後感
- 《軟體方法》讀後感
- 《非暴力溝通》讀後感
- 《尋覓意義》讀後感
- 《管理的常識》讀後感
- 《Django基礎教程》讀後感Django
- 程式碼大全讀後感(3)
- 程式碼大全讀後感(2)
- 程式碼大全2讀後感
- 《程式碼大全》讀後感3
- 《底層邏輯》讀後感
- laravel入門教程讀後感Laravel
- 單核工作法讀後感單核
- 《蔣勳說宋詞》讀後感
- 3月19日 tensorflow讀後感
- 《資料探勘導論》讀後感
- do_while_true退役讀後感While
- 作業0 部落格讀後感
- 《程式碼大全2》讀後感2
- 《iOS 應用逆向與安全》讀後感iOS
- 10月第二篇讀後感
- 10月第三篇讀後感
- 《價值流動-Project To Product》讀後感Project
- 關於Code Review的文章讀後感View
- 羅傑·克勞利的作品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