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一定經常聽到一個詞,叫“報復性消費”,指的是疫情過後,人們壓抑已久的消費慾將迎來一次集中爆發。
儘管開年來苦苦掙扎的商家們都十分渴望所謂“報復性消費”的儘快降臨,但我們也注意到,好多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們,卻準備在疫情之後好好改造,開啟洗心革面的存錢新生活。
網友“恆星時”在“疫情結束後會爆發消費狂潮嗎”的知乎提問下,介紹了自己作為一個00後的心路歷程。他表示疫情教會了他兩件事:1、原來不點外賣自己下廚,能省下這麼多錢!2、現在買不起N95流下的淚,都是當初爆買steam打折遊戲和包包時腦子裡進的水!
(圖片來源:知乎網友“恆星時”)
實際上,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消費觀和金錢觀開始轉向警惕消費主義、好好存錢。
知乎上“你們是怎麼存錢的?”“存錢有癮嗎?”等提問總瀏覽量超過6200萬。點開高贊回答,你能看到一群與消費主義背道而馳的年輕人,他們展現出了對存錢的熱愛以及堪稱硬核的儲蓄執行力。
(這些知乎er不僅是愛存錢,還對存錢這件事有著近乎偏執的熱愛和推崇。)
經此一疫,DT君(ID:DTcaijing)忍不住想盤一盤:那些一個月不上班也氣定神閒的年輕人,到底存了多少錢?從這些資深存錢黨身上,我們能get哪些存錢技巧來渡過開年不順的2020?
愛存錢的年輕人比你想象的多
曾經活在營銷號裡的90後,每天不是被信貸消費毀掉,就是被精緻窮毀掉。但是真實情況可能沒人們想得那麼悲觀。
年輕人被貼上這些標籤,可能是因為確實有這樣的年輕人存在。
《2019-90後單身人群白皮書》的調查顯示,90後真實的存款情況呈現出兩極分化、旱澇分明的情況。確實有3成90後處於零存款狀態。
但同時,也有3成90後有3-10萬元存款,2成90後受訪者的存款達到10萬元以上。也就是說,默默存錢的年輕人還是大多數。
95後阿峰是一個遊戲氪金玩家、追星男孩、漢服業餘愛好者,但這些愛好並不妨礙他工作以來一直恪守的習慣——存錢。在某一線城市工作僅1年,阿鋒不聲不響地讓存款餘額達到了五位數。
“我要求自己每個月至少能存下1000元錢。每當發工資,我就會馬上把錢存入定期。”為了存錢,阿鋒每個月給自己的生活預算是4000元,其中包括2000元的房租。
當年輕人與高消費、高負債、零存款的形象為伍的時候,有越來越多像阿鋒這樣的90後、95後,正在用實實在在的銀行卡餘額駁斥這樣的刻板印象。
根據富達國際2019年的一項調查,48%的年輕一代(18-34歲)已經開始儲蓄,這一數字較2018年增長了4個百分點。而在已經開始儲蓄的年輕人群體中,54%的受訪者在30歲之前就開始默默存錢了。
雖然追求及時行樂已經成為許多人的消費信條,但阿鋒認為,充足的儲蓄是潛在大額支出的最好預案。“我現在沒有什麼一定非花不可的消費慾望,但是我考慮到未來可能會想要旅行,可能會生病,這些都是要花錢的。”阿鋒告訴DT君。(這次疫情的發生,實實在在地印證了阿峰未雨綢繆的想法是多麼機智。)
為了更好地激勵自己存錢,阿鋒還加入了一個神祕的組織——豆瓣的“喪心病狂攢錢小組”。被阿鋒安利了這個小組之後,DT君彷彿被開啟了新世界的大門。
在這裡,似乎隨隨便便就能找到一把存款10萬+的90後。年紀不大的組員們每天討論的話題都是這樣的畫風:“30歲目標存款該有多少”“突然失業,你能舒適生活多久”“理財使我快樂,衝啊”……
在這樣共同鞭策、全員致富的氛圍下,組內還發起了2020年攢錢目標的FLAG大會。作為存款還達不到小組人均水平的後進青年,DT君斗膽點進去瞅了瞅,順便統計了下在野理財專家們2020年的攢錢目標。
在有效的600多條回應中,5-10萬的攢錢目標所佔的比例最高,幾乎佔到了回應人數的1/3。其次則是立志要攢到3-5萬、1-3萬的年輕組員們,各超過了20%的比例。
從不少回覆來看,這些目標並不是隨便制定的。組員們甚至會把目標拆分到具體每個月要存多少錢,包括如何通過分配現金儲蓄和理財資金來更好地達到目標。
(圖片來源:豆瓣喪心病狂攢錢小組)
組內的新人老鳥們,每一個都是算盤打得飛起的理財小能手。不僅把自己的收支安排得明明白白,還經常給每一個迷途知返的學生黨和職場菜鳥提出嚴肅的建議。
都說年輕人窮,錢到底是怎麼存下來的
天天在網上哭窮的年輕人,是怎麼攢下錢的?
根據統計局資料,2018年北京市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的月平均工資為7855元。扣除一線城市昂貴的房租、衣食交通等日常消費,靠著工資實現大幾萬的存款指標看起來真的困難重重。
(即使是喪心病狂攢錢小組的成員也發出了靠工資攢錢真的太難了的感嘆。)
畢業後在北京工作了三四年,王文的存款達到6位數。王文供職於一家網際網路創業公司,每個月都會記賬 。“從學生時代開始大概記了5、6年。2019 年我開始用賬本App做預算,每次要超過預算那個線就很緊張,這會非常有效地阻止我花錢,可有可無的就不花了。”
不過,王文也告訴我們,光靠合理支出並不能攢出可觀的數字。在過去一年,他平均每個月能存下1萬元,但其中只有2-3千元來自於省吃儉用。
在主業之外,王文還是個畫手和線上作者,這兩個身份幫助他湊出了剩下70%的存款。
我們翻遍了精於存錢的網友們在各大平臺的分享,發現大家的致富方法論和王文大體相似,總結起來無非是“節流”和“開源”四個大字。
“節流”主要得靠摳到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所以,記錄和分享日常消費支出也是豆瓣喪心病狂攢錢小組的一大話題。
為了拯救自己不堪一擊的自制力,存錢er們除了使用各種記賬工具,還強推了365天存錢法、53周存錢法等等。這種方法在知乎的相關提問和喪心病狂攢錢小組都被頻頻提及,顯然已經成為了存錢黨們心照不宣的江湖祕籍。
而要快速實現資本的原始積累,更多年輕人選擇了開展副業,像王文一樣成為身兼數職的斜槓青年。
喪心病狂攢錢小組就熱烈討論過副業這個問題。我們收集了來自各行各業的年輕人的回答,發現做代購、做代理、專業薅羊毛以出售優惠券以及開網店成為提及最多的高頻詞。除此之外,兼職家教、文案和寫稿也是一種比較受歡迎的副業手段。
而許多組員也往往不只擁有一項副業,而是各處開花,尋思著多渠道賺錢的門道。
拼命存錢背後是未來的花錢壓力
剋制消費、制定預算、利用業餘休息時間繼續工作……越來越多年輕人是真的在認真攢錢。那麼,他們拼命攢錢究竟是為了什麼?
即使沒有疫情這隻黑天鵝,王文也時常會考慮來自生活的任何不確定性:“我不確定我會不會一直以職場人的身份工作,我可能什麼時候就自由職業了,所以我需要存一點錢,至少能讓我在一年時間裡沒有實質的經濟壓力。存錢的意義可能就是為了讓我不會因為錢而被迫放棄我喜歡的生活方式。”
前段時間,年輕人想提前退休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前,退休這樣的詞顯示出無限的誘惑力。《2019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指出,累覺不愛的年輕人甚至開始在規劃自己提前退休的養老儲蓄。
調查顯示,作為獨生子女出生的年輕一代基本不寄希望於上一代人曾經堅信的“養兒防老”,相較35歲以上的人群,年輕一代對政府養老金的依賴也更少,而更傾向於選擇儲蓄和收益型基金作為自己的未來的退休收入來源。
同時,在輿論口中奔三的90後正在面臨更多、更加現實的經濟壓力。在90後目前面臨的支出壓力中,為父母提供舒適生活、為子女提供良好教育和創業佔據了前三項。
從工作到結婚生子、贍養父母甚至未來養育子女的人生節點接踵而至,似乎只有好好儲蓄能夠保障生活這檔連續劇正常有序地保持播放進度。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這句話隨著年歲增長,也從年輕人的自我調侃變成了一種真實的心酸和擔當。
每個拼命攢錢的年輕人似乎都在這個時候,把儲蓄當做了增加安全感的砝碼。對於難於掌控未來生活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砝碼越多越好,越重越好。
而如今的這場疫情,讓年輕的90後、甚至00後尤其深刻地體驗到了什麼叫做“蝴蝶效應”,以及那句老掉牙的“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從這個角度來說,疫情似乎成為不少年輕人的人生快進按鈕,讓存錢這一習慣以及理財意識更早地成為了我們必須思考的事情。
每個勤儉節約努力存錢的年輕人,歸根結底,他們積蓄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是隨時應對不確定未來的底氣,和能夠改變生活中不滿的勇氣。
最後,不管是報復性存錢還是報復性掙錢再消費,希望年輕人們都能在2020搞定自己的現金流,從容不迫地“戰疫”,有條不紊地生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DT財經”(ID:DTcaijing),作者:洗心革面的DT君,轉自36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