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中國科技行業的看法(譯文)

阮一峰發表於2020-01-16

@danwwang 是彭博社的一個技術分析師,寫了一篇2019年回顧,詳細談了他對中國科技行業、中美貿易戰的看法。

我覺得,他的那篇文章有很多啟發,總體比較客觀,中國的劣勢和優勢都談到了。下面就是主要部分的翻譯,插圖是我配的。

我對中國科技行業的看法

作者:@danwwang

原文網址:https://danwang.co/2019-letter/

1、

2019年,我從香港搬到了北京。

北京不適宜步行,天氣也不好,但它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地方。

世界上有幾個地方感覺像是世界的中心,北京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地方還有舊金山,東京和華盛頓特區。)我的朋友說:北京是一個散發出陰鬱力量感的城市,孟買和那不勒斯也給人這種感覺。

2、

北京到處都是令人生畏的建築物,每棟大樓的入口都散發著一種神祕感。

外國人應該記住,北京是一個純粹依靠政治意願維持的城市。請問世界上還有哪個主要城市遠離重要的河流或水域?

古代的中國皇帝,選擇北京將北方的平原與南方的稻田連線起來。這座城市已經連續800年成為中國的首都。

3、

對於那些想要過上快樂生活的人,北京可能不適合他們。亞洲有許多適合生活的地方:香港是一個熱帶小島,新加坡基本類似,臺北很宜居,東京也不錯。

北京吸引的是中國最聰明的人,然後吸引著世界上許多有趣的人。現在舊金山和紐約的人們,對話內容非常侷限,談來談去就是十幾個話題,而北京是眾多重要故事的中心。

4、

中國的一個問題是,向世界輸出的成功的文化產品太少了。

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算一個成功的文化輸出。2019年,我可以再新增一個例子:抖音(TikTok)。兩者都是好東西。

令人失望的是,過去的十年中,中國沒有創造出更多刺激世界其他地區的文化產品。畢竟在這期間,中國的人均 GDP 翻了一番。下一個十年是否會有所不同,我們能在中國看到一系列激動人心的全球性文化創作?北京最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5、

我大部分時間都在思考中國的技術發展軌跡。

在聚燈光下,中國的技術努力看起來非常壯觀。中國是除美國之外唯一能夠發展出網際網路巨頭的國家,中國的網際網路巨頭可以跟矽谷相提並論。中國的移動網際網路體驗肯定比美國消費者能夠體驗到的要好得多。

中國公司已經在某些工業技術方面建立了堅實的地位,包括太陽能發電、移動基礎設施裝置和高鐵。中國還在消費電子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從智慧手機到無人機。中國公司在人工智慧和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方面處於領先地位。

6、

雖然這些成就並非微不足道。但它們也不是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

首先看網際網路公司。我感到奇怪的是,世界似乎已經認定,消費者網際網路是技術的最高形式。我認為,微信、Facebook、Snap 之類的社交軟體,對於推動技術和人類文明進步,並沒有很高的重要性。

Facebook 和騰訊這樣的公司,反而可能對人類技術發展產生負面影響。他們開發的軟體提供了有趣的、拖累生產力的工作干擾。這兩家公司將本來應該進入諸如材料科學或半導體制造等研發密集型領域的聰明孩子,引入到了廣告優化和遊戲開發中。

7、

舊金山和北京的網際網路公司,在商業模式創新和利用網路效應方面具有很高的水平,但這不一定會導致研發和創造新的人類知識。

順便說一句,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北京的網際網路公司如此努力的一個原因。因為這些公司沒有擁有任何真正的超出對手的智慧財產權,因此成功的唯一途徑就是殘酷的爭分奪秒的市場競爭,讓競爭對手失去市場。

中國確實擁有活躍的消費者網際網路,但這不意味著中國處於世界領先的技術地位,我們應該放棄這種觀念。玩線上遊戲、線上購物、食品外賣的大量人口,並不能使一個國家成為技術或科學領導者。

8、

儘管阿里巴巴和騰訊在軟體開發技術方面,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他們的業務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的市場規模和社會監管環境。

移動支付的普遍存在,主要原因不僅是技術創新(雖然確實有大量技術創新),還包括針對普通民眾的金融服務不完善和信用卡的不普及。電子商務之所以在中國行之有效,是因為中國建立了一流的基礎設施,並且有許多農民工可以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區運送商品。

許多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都是優秀的公司,但他們的成就主要是消費者網際網路,在我看來,他們在科學和工業上取得的成就並不顯著,算不上那種人類技術文明的里程碑式的公司。另一方面,即使把消費者網際網路視為最重要的技術領域,美國公司在這方面看起來做得也不差。

9、

在製造業方面,中國擁有強大的實力。一些公司已經在鋼鐵、太陽能發電和電信裝置等行業中佔據領先地位。

不過,要想真正成為德國、日本、韓國和美國那一類行業巨頭,中國公司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際上,我懷疑中國公司應該整體上視為表現不佳的公司。很少有中國品牌成為全球成功的品牌,而在航空和半導體等技術含量更高的行業,中國公司仍遠遠落後。日本和韓國的世界知名品牌,要比中國多很多,事實上,中國的全球品牌寥寥無幾。難道我們不應該對世界第二大市場有更多期望嗎?

10、

中國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生物技術等新興技術領域的成就,目前還尚無共識。但我們認為,中國公司可能會領導這些技術領域,這是一個合理的說法。

不過,到目前為止,這些領域的產品不像真實的科技專案,更像商業行為或投機。人工智慧在目前階段,主要是一些模糊的產品或附加服務,行業總收入難以確定,其他領域的許多專案也是如此。

我認為,如果只看到中國在新興技術領域的發展,可能會忽視其在現有技術上的弱點。以半導體、機床和民航技術為例,它們可以通過更清晰的技術和商業標準進行衡量,中國在這些方面並不出眾。

11、

對於投機式科學專案的關注,揭示了中國技術行業的另一個問題:太強調量化投入。

大部分對中國技術的評論都集中在專利註冊、研發支出、期刊出版數量的增長。因為這些資料很容易找,所以人們經常圍繞它們設計"創新"指標。

但是,這些都只是投入。如果這些投入不提供產出,那麼它們就是無關緊要的。事實上,無論中國還是世界其他地方,這一類指標跟實際的產出往往是不相關的。根據這些指標,中國專利註冊數量和 R&D 支出已經超越世界其他地區,但中國公司的商業表現並不是如此。

12、

中美貿易戰提供了最清晰的證據,表明中國的技術基礎脆弱。

當美國政府決定限制對特定公司的技術出口時,中興通訊瀕臨破產,華為受到了重大打擊。這表明,大多數中國公司的創新非常薄弱,在掌握基礎技術方面總體上並未取得重大成功。

其中最重要的瓶頸是半導體。如果沒有 CPU、GPU 和 FPGA 這樣的特殊晶片(大部分來自美國供應商),即使是像華為這樣大的公司也會很困難。

13、

冷靜看待的話,中國的技術行業既有優點也有缺點。

優點是,中國是美國之後唯一建立網際網路巨頭的國家,這使它處於繼續發展數字技術的有利位置。它已在某些硬體技術(例如智慧手機)和許多型別的工業品上開發了可靠的品牌,生產出良好的消費產品。

缺點是,中國企業在建立全球品牌方面表現不佳。在汽車、半導體和航空等涉及研發密集型技術的行業中,即使在國內市場,中國公司的地位也很弱。在許多方面,中國的技術成功太像紙老虎了。

14、

但是我認為,中國的長期前景是光明的。

中國擁有兩個很重要的優點。首先,中國工人生產世界上大多數商品,這意味著他們正在吸收來自生產過程的大部分知識。第二,中國是一個龐大而充滿活力的市場。有了這兩點,在屢次受到美國製裁之後,中國公司已經堅定了掌握重要技術的決心。

15、

技術是一種實踐性的產品,必須不斷實踐,才能使知識保持在當前水平。日本的伊勢神宮,每20年就要拆毀原來的宮殿,在旁邊的土地重新造一遍,就是為了讓後代人不會失去建造宮殿的知識。

我最近還看到一篇報導,美國政府忘記了如何生產 "Fogbank",這是生產氫彈的必不可少的機密材料,因為相關專家已經退休。然後,政府不得不花費數百萬美元來恢復生產知識。

我認為,難以衡量的過程知識比易於觀察的工具和智慧財產權更重要。如果人類不是繼承了過去2,000年的各種生產過程的知識,那麼我們將幾乎沒有有意義的進步。

16、

如今,中國工人生產世界上大多數商品,這意味著他們在技術學習過程中的參與程度超過其他任何人。

很少有中國公司是世界領先的品牌,但是中國的工人正在使用最新的工具製造世界上許多最先進的產品。他們正在獲取生產過程中的知識,而我的假設是,他們將比其他任何人都更容易開發下一代技術。更具體地說,中國工人將能夠複製他們當前使用的大部分外資裝置,利用自己的智慧財產權,製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下一代產品。

17、

這就是消費電子領域已經發生的事情。過去的十年中,蘋果公司每年在深圳和其他中國城市培訓100萬名工人,以製造世界上最複雜的消費電子產品。蘋果公司對外宣傳,中國工人只從事組裝工作,而且大部分是國外零件,蘋果則保留所有利潤。這樣說是真實的,但是卻遺漏了很多。

首先,即使100萬人中的大多數員工學到很少,也有數千名生產線工程師成為全球電子裝配領域最出色的專家。結合這一事實和在智慧手機供應鏈上投資的數十億美元,難怪深圳正在推動當今硬體的創新,創造出各種出色的消費電子產品。

第二,中國品牌能夠利用相同的蘋果供應鏈,並學習如何製造出非常好的手機。現在,中國品牌約佔全球智慧手機銷售量的40%(儘管它們的利潤很小)。

第三,據一位學者稱,在十年間,中國在每部手機的增值中所佔份額,估計從4%上升到25%。中國不再只負責組裝,而是已經找到了如何製造手機更有價值的部分。

18、

通過整合智慧手機供應鏈,中國公司學習瞭如何製造複雜的元件,使其成為可出口的品牌產品。中國在開發手機的底層軟體方面仍然遠遠落後,但是如果撇開這一點,這不是一個很好的成功故事嗎?

一旦中國公司的能力接觸到了技術前沿,這些公司就會開始自己推動技術向前發展。現在,中國公司在智慧手機的所有後續技術(例如消費級無人機)方面也處於領先地位。

這影響的不僅僅是中國的電子供應鏈,從傢俱到重工業的許多商品的設計和生產都在中國。這些生產中心使研發與製造之間的緊密連線成為可能,從而縮短了生產迴圈中的知識流通。

19、

大多數跨國公司都將生產轉移到中國,因此中國現在佔全球製成品總出口的約五分之一。

美國、德國和日本的公司喜歡說,他們在本國保留了最有價值的工作。大多數情況下,這是正確的。但他們押注,正在接受培訓的中國勞動力將無法消化外國技術並加以複製,無法創造出中國的品牌。這種賭注至少在包括高鐵、造船和電信裝置在內的技術上都失敗了。

我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人吸收和學習能力還會進一步提高。

20、

勞動力的技術學習是推動中國企業能力發展的一個供應方因素,中國企業還受益於需求方面的因素:中國的國內市場太大了。人們往往會忘記這一事實。

中國公司在建立全球品牌方面,的確還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但你可以解釋為,他們專注於本國這個全球增長最快的大型市場。

中國的市場規模會壓倒許多缺陷,例如教育系統窒息了創造力。而且,儘管消費者網際網路公司在戰略上並不重要,但因為市場規模大,使得中國公司在購買上游元件、開發產品方面比歐洲和日本的公司更可靠。

今天的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內部市場,由充滿活力的公司,富有創造力的工人以及政府對技術的濃厚興趣組成。就像19世紀下半葉的美國一樣,美國主要依靠國內需求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場。

21、

然後有一個意志的問題。

中國一直渴望擺脫依賴美國技術,長期以來這都是一個異想天開的任務。但是在美國製裁出現以後,中國的私人公司正在更仔細地思考如何保持持續供應。

一家公司告訴我,美國的政治行動現在像大地震一樣難以預測,對供應鏈造成巨大影響。每家公司都必須培育非美國的,最好是中國本國的替代品。技術部門對待這種想法最嚴肅,因為美國只需控制很少的元件,就會使得像智慧手機或基站這樣複雜的產品無法生產,這也意味著只需要集中力量,找到少數那幾個核心元件的替代方法,就能保持生產。

22、

二戰後,美國迴應蘇聯和日本崛起,主要方法是加強自身的創新。但到目前為止,美國對中國的技術進步做出的反應,卻是遏制對中國企業的供貨。

結果就是,美國的制裁沒有引發自己的技術創新,反而刺激了中國進一步發展自己的創新。

中國的技術基礎一直很脆弱,但是現在中國人已經意識到了問題所在,將不斷設法解決。中國工程師正在嘗試替換美國現有的技術,這比從頭髮明新技術相對簡單。而且在技術史上,很少產品只有一條製造途徑。

23、

從長遠來看,任何國家都很難壟斷關鍵技術。

古巴比倫在農業上做不到這一點,中國人在火藥上做不到這一點,英國也未能保持對紡織技術的控制。18世紀英國對紡織工業實施出口管制之後,美國公司只是僱用了一些記住其設計的人,就能恢復生產。其中之一塞繆爾·斯萊特(Samuel Slater)只憑記憶,就在美國複製出了紡織機。他在英國被稱為"叛徒斯萊特(Slater the Traitor)",在美國被譽為"美國工業革命之父"。

我在加利福尼亞工作時聽到的一句話是,知識以啤酒的速度傳播。工程師喜歡共享,很難阻止技術知識的傳播。如果這個原則不成立,就不會有矽谷這樣的技術叢集。

24、

儘管中國經濟有一些問題,這個國家仍然感覺像一個非常樂觀的地方。國際調查始終表明,中國人對未來感到樂觀。

中國工人正在使用最新的工具來生產世界上大多數商品。從長遠來看,我的假設是他們將能夠複製工具並製造出同樣好的最終產品。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國內市場巨大且充滿活力。今天的中國擁有一個龐大的工業體系,幾乎不缺少向後和向前的任何一個生產環節,這意味著它是一個幾乎完整的學習迴圈。政府和企業受到掌握大多數技術的緊迫感的激勵。

但我也認識到,這種假設是理論性的,有很多不確定因素。(1)也許工人無法充分理解他們使用的工具,也就無法複製並改進它。(2)儘管國內市場很大,但政策不一定會鼓勵競爭,中國的生產率增長十年來一直在放緩。(3)當中國勞動力仍然比已開發國家便宜很多時,很難看到投資開發世界上最好的軟體和機器人系統的理由。因此,讓我們拭目以待,中國未來如何應對這些實際的挑戰。

(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