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大學和哈佛商學院聯合釋出的一項研究報告中指出,對於有些人來說,購買奢侈品非但不會提升氣質和自信,反而還會讓他們感覺更糟糕。
報告的作者、波士頓大學卡羅爾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副教授納爾亞-奧達巴耶娃表示,從情感層面上來講,奢侈品通常會讓擁有者感覺良好,因為奢侈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提升自信、滿足感和社會地位。
奧達巴耶娃解釋稱,研究顯示消費者在缺乏自信和影響力的時候尤其會被奢侈品吸引,他們希望奢侈品能夠提升自己的自信和影響力,然而並非每名奢侈品消費者都能如願以償。
在擁有奢侈品後,有些人比購買奢侈品之前更不自信了。原因很簡單,他們覺得自己不像自己了。比如說,有些人會因為戴著一塊名錶,或者亮閃閃的首飾而覺得羞澀或尷尬。研究人員將這種令奢侈品擁有者感到不舒服的現象稱為“假冒奢侈消費綜合症”。
報告顯示,奢侈品消費不僅會產生物質成本,還會產生心理成本,而巨大的心理成本會拉低購買者的幸福感和滿足感,產生非故意的反作用,從而削弱購買者的自信和影響力。
需要強調的是,並非所有奢侈品消費者都會受到心理成本的拖累,只有那些覺得自己和奢侈品不匹配的消費者才會受到影響。
這裡所說的“不匹配”,大概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超出消費者自身的承受能力範圍。換言之,“打腫臉充胖子”,為了買一款名牌包包,甘願啃幾個月的麵包。在這種情況下,即便背上了名牌包,也無法讓你從心底裡感到自信,因為你知道回到家裡還得繼續啃麵包。
還有一種,指的並不是不具備消費奢侈品的能力,而是消費者覺得奢侈品與自己不搭。比如說,一個人雖然腰包鼓鼓,但是為人極其低調,崇尚節儉,不喜好張揚,那麼對於此人來說,奢侈品就是累贅,與自己的性格完全不搭。
全球超級富豪、素有“股神”之稱的沃倫-巴菲特就是這樣的人。在擁有鉅額財富的同時,這位投資大亨也以節儉而被許多人所津津樂道。
巴菲特的好友、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曾透露,有一次他和巴菲特一起打高爾夫,巴菲特居然為了省錢而不買手套,還別出心裁地用創可貼來代替。雖然打起高爾夫來不太好使,但節省了幾美元讓巴菲特覺得很開心。
值得一提的是,巴菲特在飲食上尤為不奢侈。舉個例子,他的早餐基本上是麥當勞,而午餐主要是爆米花、洋芋片和可樂這三大平民食物。
當然,購買奢侈品不是一件壞事,但只是想單純地通過購買奢侈品來實現自我升值的確是一種荒誕的想法。
若是想真正提升自信和自我價值,應該從提高自己的能力著手,也許從看完一本經典好書而非營銷文章開始,也許從學會大氣不失優雅的穿衣搭配而不是買一堆名牌logo開始。
由內而外的自信,才是每個人最好的奢侈品。
來源:騰訊新聞X財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