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百貨商業協會CCAGM與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特意編寫了《2019百貨轉型升級研究報告》,通過與百貨企業進行深度調研和訪談、資料蒐集及行業綜合觀察,整合中國百貨零售業的主要轉型發展方向。本報告已於中國百貨商業協會2019年度零售研究分享會中作重點介紹,並於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正式釋出。

百貨業發展概況

2019年,在多種不利的外部因素影響下,中國零售業各個業態的增幅普遍趨緩。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今年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4%,而2017年和2018年分別增長10.2%和9.0%。可以預見,今年的整體零售增幅是三年來最低的。

具體到細分業態,增長普遍下滑。根據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上半年限額以上零售業單位中的超市、百貨店、專業店和專賣店零售額比上年同期分別增長7.4%、1.5%、5.3%和3.0%。百貨在各個業態中的增幅是最低的。

1. 多措並舉改善業績

根據中國百貨商業協會的抽樣調查,由於新開店較少、原有店鋪增量不足等,百貨行業的整體銷售額增長乏力,但由於百貨企業普遍採取了佈局調整、形象和結構改造、品類升級等各類措施,企業效益的增長總體上好於銷售額的增長。

例如:2019年上半年,天虹股份實現營業收入96.76億元,同比增長1.61%,而利潤總額6.46億元,同比增長4.09%。歲寶百貨上半年實現收入4.62億元,同比減少23.1%。期內溢利1.23億元,同比增加522.6%,歸屬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1,790萬元,同比增加20.1%。

新世界百貨中國截至2019年6月30日財年業績,實現收益約35.19億港元,同比減少約7.91%;但通過資源整合及集中化,公司股東應占利潤3,266.3萬港元,同比增長約1.95倍。

東百中心在2017年進行了一次顛覆式的升級和改造,打造了整個超級百貨全新的定位和業態。“融合百貨、購物中心、街區等多元業態為一體,結合百貨的商品力和購物中心的體驗優勢,通過資料化運營全面提升經營效率”,在2018年銷售重回20億的規模。2019年上半年報顯示,上半年東百集團商業零售板塊實現營業收入15.33億元,較上期增長64.1%;銷售規模30.72億元,較上期增長99.67%。

金鷹商貿集團 “立足主業,精耕細作,充分挖掘優質商品資源的業績增長潛力,進一步加大創新性的企劃促銷活動的力度,持續提升集團整體的經營業績和運營質量” ,截至2019年6月30日,上半年銷售所得款項總額為91.58億元,同比增長1.4%;經營利潤10.62億元,同比增長3.4%。在行業客流普遍下降的情況下,金鷹上半年客流量達到9,210萬人次,同比增長7.6%。

新華百貨上半年度報告顯示,報告期內實現營收39.47億元,同比下滑0.17%;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66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9.7%。據瞭解,公司全面推行供應商等級評價、不開箱直通業務等,全力推進物流標準化工作,圓滿完成採銷平臺、特業系統等上線工作,在節約成本的同時,也使得工作效率成倍提升。上半年配送額超過12億元,同比增長5.15%。

2. 發揮優勢因勢利導

百貨行業是改革開放後,最先發展起來的零售業態,大多數曾經或仍然是城市的重要名片,留給消費者或者正在為消費者創造美好的印象。具體來說,百貨業有三個重要優勢:

區位好。這是百貨業最大的優勢,大多位於城市或區域的中心商業區,大多具有收取超級地租的能力。經營好,流水倒扣比例高,租金高;經營不好,也易於轉型,無論是商轉辦,還是轉綜合服務中心……。目前,有些百貨的服務水平和經營品類與周邊消費群體的需求不匹配,在謀求轉型升級。實踐來看,轉型後大部分企業的效益明顯改善。

輕運營。百貨以聯營為主,主要以品牌商開展商品經營,商品上幾乎沒有資金佔壓,沒有應付賬款。用人也最為精簡,在各個業態中,是單位銷售額用人最少的。租金上看,很多傳統百貨的物業為自有,壓力自然小很多。其它業態較為頭痛的“商品資金佔壓、人工成本過高、租金壓力大”等,在百貨企業表現並不突出。因此,百貨即使在這兩年不景氣的情況下,全行業仍然保持2 %左右的淨利潤水平。

商品強體驗。百貨具有很強的品牌集聚焦能力,如化妝品、珠寶、鞋帽、運動用品等。以化妝品為例,近一兩年,中高階化妝品在百貨專櫃的銷售,有明顯增長的趨勢,行業中出現很多單店化妝品年銷售超5億的門店。化妝品優勢門店包括北京SKP、北京漢光、上海大丸、深圳華強北茂業、杭州武林銀泰、杭州大廈、南京中央商場、成都王府井、福州東百、西安開元……在珠寶首飾、運動品類等方面,百貨業也都有較好的表現。

3. 找到差距補足短板

從外部看,對百貨造成最大沖擊的是電商和購物中心兩個業態,分別從價格和體驗上,把百貨業甩開,這也是百貨業最大的問題:

數字化水平低。由於非直接經營商品的經營方式侷限,大部分百貨企業在貨的數字化方面難有作為。在人方面,傳統會員體系起步較早,體系較為健全,但在全渠道的會員體系打造方面,則欠缺較多。在場的方面,目前行業整體上還沒有形成清晰的數字化方案體系。

商品經營能力弱。這源於長期的聯營出售經營模式,學者、行業專家等對此多有指摘,並且認為“自營”是出路。但從行業內看,“自營”是把雙刃劍,它可以帶來差異化經營、可能會有更高的毛利、可能會更吸引客流,但也會造成大量資金佔壓、可能帶來重大經營虧損。特別是由於資金水平、經營能力、買手隊伍、激勵機制等原因,“自營”在百貨行業進展不大,不具備大規模開展的條件。

商品價格水平高。與線上或跨境電商等渠道相比,實體店的價格確實沒有優勢,這一點最為消費者詬病。其主要根源在於傳統的分銷代理體系,即品牌商─總經銷總代理—區域經銷代理的層層關係,層級多環節多,導致到終端的價格偏高。

PDF版本將分享到199IT交流群,支援我們發展可加入!
CCAGM&利豐研究中心:2019百貨轉型升級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