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貴价當道到平價之光,我們該如何看待全球智慧穿戴市場之間的次元壁?
智慧穿戴產品正在無數質疑聲中走向黃金時期,上演了一出絕妙的逆襲戲碼。雖然此前有不少人提到過智慧手錶、手環等等產品雞肋、體驗不好,但事實是智慧穿戴產品正在變得越來越優秀,這一片市場也正在勃發之中。
調查機構Canalys的最新資料顯示,北美可穿戴裝置市場正在持續強勁增長。2019年Q2該季度市場價值達到20億美元,同比增長38%。IDC的《中國可穿戴裝置市場季度跟蹤報告》也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可穿戴裝置市場出貨量為1950萬臺,同比增長 34.7%。
但中美兩片最大的市場,卻出現了非常嚴重的分歧。
資料顯示,在北美市場中引領銷量增長的還是蘋果和三星兩個品牌的智慧手錶產品,其銷量增長達到了32%和121%,出貨量分別達到了220萬臺和40萬臺。也就是說,在北美市場最受歡迎的智慧穿戴還是200美元以上單價的“貴价產品”。而在中國卻恰恰相反,2019年Q1中國市場智慧穿戴出貨量排名第一第二的分別是華為和小米相比去年同比增長分別達到了34.3%和214%,排名第三的蘋果則只有16.8%。三星、Fitbit等橫行北美市場的產品更是不見蹤影。其中還包括了不少智慧耳機的銷量。值得注意的是,報告稱中國成人手錶市場的平均價格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5.4%,主流廠商逐漸趨向於推出100-200美金的中等價位段的產品,是平均價格下降的主要原因。
不難發現,如今智慧穿戴領域已經出現了“一個市場、兩套系統”的狀況,北美市場由高價產品引領增長,中國卻由中低檔價格產品引領增長,導致中國市場雖然比北美市場規模更大,價值卻相對更低。
這種兩套系統的現狀是如何形成的,在可穿戴裝置繼續“逆襲”的前路上,廠商又能否抓住其中的機會?
錯位的開始:2014年的小米手環和蘋果手錶
在中美市場的差異之中,小米手環和Apple Watch是其中兩款關鍵的產品。
同樣都是在2014年,第一代小米手環和Apple Watch分別在中美兩國市場推出,標誌著這兩個市場分別開始進入“手環初步開拓”和“手環→手錶”兩個不同的階段。
在“蘋果表”推出之前,智慧硬體創業企業Fitbit在2011年左右就已經推出過了非常成熟的手環產品,包含計步、卡路里消耗、睡眠記錄等等功能。因此蘋果手錶的推出,人們的期望也並不在健康資料追蹤這一項之中,而是更多的將蘋果手錶看做是手機的延伸。雖然初代Apple Watch在口碑和銷量上都不夠理想,但也為北美市場奠定了產品發展方向。
但中國市場的區別在於,在小米手環之前消費者並沒有出現過類似的產品,計步數、卡路里、睡眠監測等等功能對於中國消費者來說非常新鮮,尤其小米手環的價格還那麼便宜。而當時蘋果手錶不僅產品表現不好,價格也偏高,而由於資本的介入,其他品牌推出的智慧穿戴產品也都是類似小米手環的廉價運動手環類產品。
最終產生的結果就是,中國市場並沒有在短時間內實現從智慧手環到智慧手錶的飛躍,和北美市場始終處於一個錯位的狀態。
被偷走的那五年:次元壁是如何越來越深的?
在2014年產生這種狀況並不讓人意外,但五年的時間過去,情況不僅沒有發生變化,兩個市場之間的“次元壁”還越來越深。按理說以華米產品低廉的價格,和蘋果、三星優秀的產品表現來看,這些產品並非沒有打破次元壁的能力。但在中國Slay全場的華米科技旗下產品在北美市場幾乎沒有聲響,同樣三星、Fitbit等品牌在國內也很難見到水花。其中的原因,顯然不僅是因為兩個市場處於不同階段。
加深次元壁的首要原因,來自於軟體生態的問題。
蘋果、三星一類的智慧手錶,進入中國市場後有很多軟體功能是不適用的。例如蘋果頗受歡迎的心電圖功能,因為暫未透過國內醫療機構的檢測,在中國版上還不能使用。此前的對講機功能,中國版也相對美國版更晚登入。還有Apple Pay、Samsung Pay這種方便的支付功能,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風行的中國也略顯雞肋。
另一方面,中國的智慧穿戴產品,包括手錶和手環,在軟體生態上也有些水土不服。拿出現時間最久的小米手環來說,我們可以看到Google Play中小米手環適配軟體Mi Fit評分僅有3.6分,不少使用者反映了廣告太多、連線不穩定的問題。而同樣作為運動手環軟體的Fitbit App和Fitbit Coach卻分別有3.9和4.6的評分。雖然小米手環幾十美元的價格要遠低於Fitbit,但人們一旦熟悉了優質體驗,想要消費降級是很困難的。
同樣,像華為、榮耀推出的智慧手錶,雖然價格上佔有優勢,但智慧手錶作為智慧手機的延伸,不突破手機銷售這一條基準線,很難單獨在北美市場獲取優勢。尤其谷歌推出的wear OS飽受差評,也使得Apple Watch的地位更難撼動。
除了軟體生態之外,兩個市場的消費習慣也被培養的大相徑庭。
相比北美市場,中國市場的智慧穿戴產品價格可以說是被“打了下來”。華米系列的產品價格自不必說,華為、榮耀等品牌中,即使是定位最高階的智慧手錶,價格也大多在幾百元到一千五百元不等。但正如上文所說,北美市場似乎對廉價產品不那麼買賬,Fitbit曾經推出了一款取消音樂播放、NFC、WiFi、游泳等等功能的Lite版本,售價比普通版本低了40美元,但銷量卻並不理想。而時裝品牌fossil推出的智慧手錶,卻在Q2的銷售排行上榜上有名。
可見對於中國市場來說,那些在北美頗受歡迎的產品還是顯得相對價效比較低,而中國產品想要進入北美市場,恐怕要給出一些除了價格以外的吸引力。
破局蟲洞:中國品牌還有機會賣更貴更遠嗎?
那麼在這種“次元壁”之下,雖然給了中國品牌時間讓他們在獲得更多生存空間,但同時也在考驗著中國品牌。為自己創造出溢價空間,並找到辦法突破軟體上的限制走入海外市場,是未來智慧穿戴產品應當面對的考驗。
目前來看,兩片市場中雖然有著次元壁的阻隔,但仍然有著可以實現突破的“蟲洞”,兒童市場就是其中之一。
相比海外,中國市場由於一些“硬性需求”——如家長有聯絡孩子的需要,學校卻不允許攜帶手機等等,讓兒童智慧手錶獲得了更好的發展。但隨著智慧穿戴產品的進一步發展,市場的細分化是一種極有可能出現的趨勢。而如今排名靠前的並非是我們熟悉的蘋果三星,相反還有不少華為等中國品牌。如同手環進化到智慧手錶一樣。HTF MI釋出報告表示,到2025年兒童智慧手錶將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要市場”。這時中國品牌憑藉著熟練的研發經驗、成本控制能力和供應鏈優勢,或許可以更好的走向國際。
同樣,智慧穿戴產品B端市場也適用於中國品牌的特徵。雖然智慧穿戴產品大多數時候以消費品的面目出現在大家面前,但憑藉其收集體徵資料的特點,也成為了B端市場輸出服務的工具。例如一些保險公司、慢性病管理機構就會推出匹配硬體來幫助使用者檢測健康指數。Fitbit versa Lite就和一系列保險公司開啟了合作。在這一領域,中國廠商不僅能夠更好的發揮價格優勢,也能透過與這些機構、公司的合作來避開軟體上的劣勢。
而能夠幫助中國品牌找到溢價空間的,是如今智慧手環向智慧手錶市場轉移的現狀。IDC報告顯示,從去年到近年Q1,成人智慧手錶的銷量增長勢頭一直很猛,其中原因是相比智慧手錶,手環在功能和使用場景上已經出現了落後。在這個市場轉型的關鍵時刻,又恰逢資本市場相對冷靜,很難再出現資本催生的價格戰,對於以華為、OV為代表的手機廠商來說,此時正是最佳化產品體驗,進一步教育市場的好機會。
當然,除了目前最能代表智慧穿戴產品的智慧手環和智慧手錶以外,其他型別產品,尤其是智慧耳機和智慧眼鏡的增長也不容小覷。新硬體型別的出現,打破了所謂手機與手環/手錶之間的生態連線,反而更加考驗語音識別、音質等等方面的技術能力。對於海內外的廠商來說,都是一次重新起跑衝鋒的機會。
在5G到來的前夕,新終端也越來越多的受到人們關注。實際上從智慧手錶到智慧音響,中國和北美這兩大市場表現出了越來越多的差異性和區隔性。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智慧穿戴廠商究竟會走出怎樣一條道路,就變得格外令人好奇。
雖然走向全球並不是企業的必要目標,但嚴苛條件的下開拓之路,反而更顯傳奇。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55023/,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價值萬億的具身智慧市場,大佬們如何從世界模型下刀?世界模型
- 智慧穿戴亂像 我們需要的智慧穿戴到底是什麼?
-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馬斯克心心念唸的“超迴圈”技術馬斯克
- 我們們聊聊艙壁模式模式
- 做二次元遊戲的我遇到了三次元的鐵壁二次元遊戲
- 從零到一, 打造全新的遊戲次元空間遊戲
- 光大證券:Amazon Go正式開業,我們如何看待無人零售市場(附下載)Go
- 智慧可穿戴市場白皮書–資訊圖
- 當中臺遇上DDD,我們該如何設計微服務?微服務
- 2019出海熱潮過半,下半年開始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海外市場?
- 我們需要智慧穿戴的什麼? 怎麼樣的智慧才合格
- 當談到 GitLab CI 的時候,我們該聊些什麼(上篇)Gitlab
- 從資料收集到資訊挖掘,我們該看重什麼?
- 廠商與平臺如何看待成熟市場的遊戲發行及其中機會?遊戲
- 當談到 GitLab CI 的時候,我們都該聊些什麼(下篇)Gitlab
- 直播帶貨平臺搭建市場仍處紅利期,如何看待下半場發展
- 電商平臺我們該如何透過API去選品?API
- Jawbone將退出智慧穿戴市場?趕快收藏吧!
- 可穿戴市場的回暖,更像是巨頭們自導自演的遊戲遊戲
- 我們是否應該警惕人工智慧?人工智慧
- 三星新一代Gear VR釋出! 智慧穿戴市場如何?VR
- 當我們擔心人工智慧時,我們擔心什麼?人工智慧
- 當容器應用越發廣泛,我們又該如何監測容器?
- Facebook當機背後,我們該如何及時發現DNS問題DNS
- 我們應該如何給需求排序?排序
-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李飛飛價值十億美金的“人文AI”計劃?AI
- 如何評價我們分類模型的效能?模型
- 團隊解散,我們該何去何從?
- 深度學習的困境,我們該何去何從?深度學習
- Vue-Router 原始碼學習之我們從API中看些門道Vue原始碼API
- 從概念到實踐,我們該如何構建自動微分庫
- 專案組準則——從我”到“我們”(轉)
- 回到工程技術本身:應該如何看待“院士之爭”?
- 我們們從頭到尾說一次 Java 垃圾回收Java
- 我們們聊聊對賬系統該如何設計
- 我們該如何學習機器學習中的數學機器學習
- 化身“監工”的AI,我們該如何相處?AI
- 當我們在聊 Serverless 時你應該知道這些Ser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