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資本是指世界範圍內有益於人類健康、繁榮和繁衍的自然資產存量;
- 將自然資本納入政策有助於保護和恢復自然資源,降低環境退化的風險;
- 目前,人類對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遠遠超過了大自然的再生和維持能力;
- 自然資本的損失會伴隨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成本。
長期以來,許多決策者以及為其提供建議的經濟學家都把自然資源看作是理所當然的。自然資本即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自然資源的總稱,包括礦物、土壤、空氣、水和所有生物,而這在大多數經濟建模和決策中都是缺失的。
然而,大自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卻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和整個人類的福祉。更重要的是,大自然是生命的支撐。森林、溼地、河流、湖泊、珊瑚礁和其他生態系統為我們提供了食物、燃料和清潔水等物品。
大自然還能為我們提供文化服務,如娛樂和精神價值,以及無形的、調節性和支援性的服務,如養分迴圈、授粉、抵禦自然災害和氣候調節。
生物遺傳多樣性具有全球範圍內的公益性,它讓不同環境下的生命得以有寶貴的未來生存機會。而人類又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自然資本對我們至關重要。
然而,大自然(或者說自然資本)在維持社會健康、安全和繁榮方面的作用往往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我們往往認為大自然和生態系統是免費的,破壞森林、耗盡水資源或汙染土地和空氣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由於沒有附加成本,我們對大自然的需求一直在成倍增長。
當人類對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在大自然可持續再生和維持的範圍內時,我們可以在經濟模型中假設生態系統是一個不變的常數,這未嘗不可。然而,200年前的工業革命之後,人類對自然的需求遠遠超出了自然的再生和維持能力。
當供不應求時,生態系統只能竭力供給,從而導致退化。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人類社會積累了大量的生產資本,如建築、機械、道路和港口,以及人力資本,但也付出了自然資本退化的巨大代價。
氣候變化,或者說全球變暖,顯然是其中一個最為緊迫的問題。大氣層彷彿是我們汙染物的洗滌池,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此外還有很多生態系統能夠吸收和固碳。
然而,在社會經濟增長的推動下,我們的碳排放量變得巨大,以至於在過去幾十年裡,大氣中碳的累積導致全球顯著變暖。氣候變化已經成為自然和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
“
在過去的兩個世紀裡,人類社會積累了巨大的生產資本財富,如建築、機械、道路和港口以及人力資本,但也付出了自然資本退化的巨大代價。
”
全球氣溫不斷上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壞動植物群。亞太地區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然而,無論是熱帶森林還是珊瑚礁,該地區的許多生態系統已經退化到無法修復的地步,或者即將面臨達到臨界點的風險。
我們應該做些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更好地瞭解自然資本的狀況,更好地衡量和評估自然資本存量及其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對此我們已經有了一些瞭解,比如森林覆蓋率,但還需要做更系統的工作。如果不對自然資本進行一定的測量,就很難將自然資本納入經濟建模和決策。
我們需要改變傳統的估值、定價和風險管理方法,以確保能夠體現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真正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出明智的決策,增加全球自然資本存量以及生態系統產品和服務的供應。
其次,我們應該努力減少需求,增加供給。換句話說,我們需要提高大自然供應商品和服務的能力,從而滿足我們的需求。我們必須減少對大自然的索求,尤其要儘早採取行動,確保全球向溫室氣體淨零排放轉型。
我們必須更多地為大自然投資,補充自然資本的存量。我們要植樹造林,保護沿海海域。讓大自然從我們對其的傷害中恢復過來,並幫助它再生。有一些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能夠恢復溼地或沿海漁業等生態系統的活力,例如清除廢物、清理垃圾和塑膠。
再者,我們需要在國際和國內為自然資本籌集資金。為自然進行投資需要花錢。由於自然損失和環境退化降低了貧窮和負債國家的經濟產出,這些國家將更難償還債務、為自然投資,從而導致高額債務、經濟表現不佳、無法投資自然以及自然資本進一步退化的惡性迴圈。我們需要打破這種惡性迴圈。
要使自然重新進入金融市場,就必須調整不可持續的債務水平。一些國家已將自然資本納入債務重組。此外,也可以透過金融市場將自然資本貨幣化,為自然投資籌集資金。在全球範圍內,也有一些用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作為一部分國際債券發行的早期例子。
長期以來,經濟學和決策在很大程度上都忽略了大自然。因而,人類對自然的需求已經遠遠超過自然能夠再生和維持的能力。我們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來扭轉這一破壞性趨勢,所幸,自然資本近年來受到了大量重視。
在此方面,多邊開發銀行正在儘自己的一份力量。2021年,國際主要的多邊開發銀行都在COP26上承諾進一步將自然納入其政策、分析、評估、建議、投資和業務中。
我們需要更好地瞭解自然資本的狀況,衡量自然資本的存量,並重視生態系統的產品和服務。透過共同努力,我們能夠推動生態系統的蓬勃發展,確保子孫後代能夠生活在一個健康、安全、繁榮和可持續發展的地球上。
本文作者:
Lei Lei Song,亞洲開發銀行經濟分析與業務支援司司長
原載於世界經濟論壇Agenda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