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資料管理價值的指標如何定義

qing_yun發表於2024-03-04

在資料管理領域,我們從客戶那裡聽到的常見說法就是:瞭解基礎能力的重要性是一回事,但展示切實的進展以確保增強所需的投資是另一回事。這是一個需要證明價值才能為進一步發展鋪平道路的故事。因此,資料管理和支援不僅僅要協調人員、流程和技術,還要透過可衡量的里程碑來打造一個引人入勝的成長和潛力故事。這個過程遠非立竿見影,需要耐心和精確度。如果沒有衡量能力,我們就會盲目航行,從而冒著努力和投資的風險。

本文介紹了一個戰略性的“NOW-NEXT-NEAR”框架。這不僅可以作為路線圖,還可以透過在每一步展示清晰、可衡量的進展來作為確保資料管理之旅成功的關鍵工具。

現在-下一個-近期框架

當我們談論資料治理啟用時,我們指的是實施資料治理策略的過程——啟用策略、建立資料管理以及部署管理、保護和利用資料的技術。基礎能力是構建有效資料治理的基石。確切的最低要求基礎因部門、地區和獨特的組織環境而異,但它們通常包含定義的資料所有權和域、確保關鍵資料適用性的流程以及對員工進行資料素養教育等內容。這些基本要素建立了組織負責任地、戰略性地處理資料的運營準備狀態。

從運營準備狀態發展到戰略資料治理,並最終發展到業務影響是一個過程,通常是迭代的過程。每個步驟都建立在前一個步驟的基礎上,每組指標都為下一步提供資訊。在組織希望看到其資料治理工作產生可持續影響之前,必須先建立一套最低限度的基礎能力。但一個重要的陷阱迫在眉睫,即投資於基礎能力,但在一年左右的時間範圍內不會產生積極的投資回報率。資料團隊在實施資料目錄或測量資料質量上投入一年以上的時間是非常常見的,但無法量化對業務產生的積極影響。

那麼,我們如何確保正確的基礎能力到位並在短期內實現業務影響?這就是我們的 Now-Next-Near 框架的用武之地:

雖然不可能立即衡量基礎資料管理功能的直接業務影響,但可以衡量導致影響的活動的有效性。指標是資料管理成熟之路上的路標,確保組織繼續以可接受的速度取得正確的進展,繼續朝著正確的目的地前進。

更準確地說,首先可以衡量運營資料管理的到位程度。接下來,可以衡量戰略能力如何發展,例如訪問關鍵資料的速度以及如何建立新的資料驅動的見解。最後,可以衡量業務影響。資料治理並不直接影響業務;相反,它能夠創造和發展驅動價值的戰略能力。

在選擇這些指標時,我們的目標是讓它們變得SMART:具體、可衡量、可實現、相關和有時限。這一原則確保我們的目標明確並在規定的時間內可以實現。具體、可衡量和相關的標準尤其關鍵。特異性確保每個指標都針對資料管理的特定方面。可衡量性使我們能夠定量評估進度,而相關性則確保指標與更廣泛的業務目標保持一致。

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三個階段。

開始階段

“NOW”階段的重點是建立有效資料治理所需的運營能力。在此階段,組織重點關注正確的基礎知識——設定基礎設施、定義角色和職責,並確保資料管理流程到位。此階段為資料治理計劃定下基調,並確保必要的基礎設施和流程到位,以支援未來更具戰略性的工作。

推動最初的基礎成熟度還包括構建特定的能力。具體是哪些取決於您的情況和目標,但我們可以回顧一些示例,以及倉促實施相關的風險:

  • 後設資料管理:後設資料通常被稱為“關於資料的資料”。這對於理解關鍵資料和資訊資產至關重要。如果沒有標準化的後設資料,組織將面臨資料質量、沿襲和使用理解方面的挑戰。如果沒有一致的後設資料管理流程,可能會面臨資料解釋和使用方式不一致的風險,從而導致決策失誤。此外,如果沒有至少一個最小的後設資料策略,則存在為後設資料建立和維護建立冗餘流程的風險,從而導致效率低下和資源浪費。

  • 互操作性標準:互操作性是指不同系統和組織協同工作的能力。如果沒有一些商定的標準,將面臨資料交換和整合的挑戰,從而建立無法相互有效通訊的系統。反過來,這會導致資訊孤立,並且無法在整個企業內利用資料。這不僅會影響運營效率,還會增加與整合不同系統和資料相關的長期成本。

  • 運營模型和框架:資料治理的運營模型和框架為如何在整個組織中管理資料提供了藍圖。在沒有最低運營模型或框架的情況下推動資料治理幾乎可以保證您開發出不一致的流程和實踐。這導致資料所有權、治理角色和責任缺乏明確性,最終導致治理結構無效且無法適應不斷變化的組織需求。此外,最終可能會為每個新資料計劃“重新發明輪子”,從而導致效率低下和零散的方法,無法利用規模經濟和企業範圍的最佳實踐。

事實上,各種基礎功能是穩定、持久的資料治理啟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它們是基礎性的事實並不意味著不應該衡量它們,也不意味著無法在短期內產生影響。事實上,如果做得正確,情況恰恰相反——透過正確的指標來跟蹤資料治理的運營有效性,你在實現影響力的道路上已經成功了一半。

此階段的指標旨在衡量資料治理的準備情況和基礎方面,並提供有關資料治理計劃的運營有效性的即時反饋。您可以定義數百個指標,但我們建議重點關注少數目標指標。以下是此階段我們推薦的 5 個指標:

  • 啟用的資料域的數量:該指標跟蹤已識別並在治理框架內積極管理的資料域的數量。啟用的域是對資料進行定義和編目並指定所有者和管理員的域。該指標證明了關鍵資料作為資產進行管理的程度,這是實現業務成功的先決條件。在許多組織中,一個關鍵領域是客戶資料。如果您能夠證明關鍵客戶資料得到了充分的管理,那麼您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服務您的客戶,並啟用各種資料驅動的用例。建議從可管理數量的域開始,以避免不堪重負。

  • 認證資料資產的數量:資料資產認證涉及驗證最重要資料集的質量和可靠性。該指標衡量滿足既定質量標準並獲准在整個組織內使用的資料資產數量,這對於建立資料信任至關重要。倉促完成這一過程可能會導致使用不可靠的資料,破壞資料治理工作,並可能導致糟糕的業務決策。

  • 已編目的啟用域數量:這與啟用資料域和驗證其資料資產有關,重點關注關鍵資料已編目的程度。保留啟用域的目錄可確儲存在資料資產、其後設資料及其相互關係的清單。這直接有助於資料發現和管理,如果沒有它,資料資產將保持或變得支離破碎且難以定位。

  • 啟用自助服務的員工百分比:該指標與資料使用者在資料使用過程中完全自助服務的程度有關,強調員工在沒有直接干預的情況下訪問和使用資料的授權和獨立性,例如透過IT 人員。

  • 具有資料質量(“DQ”)控制的資料資產數量:資料質量控制是確保資料準確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的機制。該指標跟蹤已實施這些控制的資料資產的數量。缺乏此類控制可能會導致 DQ 問題,從而可能對組織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DQ控制並不總是 DQ措施——DQ 儀表板本身並不是目標。目標是確保資料的適用性。如果您可以在資料捕獲、移動和儲存過程中嵌入控制元件,以保證資料符合給定的格式,那麼事後測量可能就沒有必要了。

此類運營指標可以作為組織為其資料治理奠定基礎的情況的指標。它們不僅僅是數字,還反映了最初採取的步驟的質量,並有助於展示早期的勝利和需要改進的領域,所有這些對於建立勢頭都至關重要。

接下來的階段

在“NOW”階段建立起最低限度的運營基礎後,您將進入“NEXT”階段,其中戰略實施佔據中心地位。此階段是將運營能力轉化為行動,推動組織朝著其業務目標前進,利用資料獲得競爭優勢。

此階段的指標旨在衡量組織執行其資料策略的能力。它們表明組織如何利用其資料資產來支援戰略目標並培育資料驅動的決策文化。它們是“現在”階段奠定的運營基礎與“近期”階段預期業務成果之間的聯結器。

戰略指標還可以透過提供關於戰略執行情況的清晰、可操作的見解來激勵和指導組織的資料治理計劃。它們有助於確定資料治理框架需要完善的領域或可能需要額外資源才能實現戰略目標的領域。

定義和優先考慮的確切指標將再次取決於組織的獨特背景,但以下是我們推薦的 5 個指標:

  • 行動時間:該指標衡量資料被訪問並用於做出決策或採取行動的速度。它是資料治理框架如何有效促進快速、明智決策的指標。行動時間過慢會導致錯失機會並缺乏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

  • 資料驅動的創新:該指標評估資料用於驅動新產品、服務或業務模式的程度。確切的計算將根據您的具體情況而有所不同,但它們可以與與從洞察到創新的時間、透過資料洞察提交的專利數量以及資料啟發產品的數量或速度相關的常見指標相關。

  • 資料驅動的決策/採用:該指標評估資料影響戰略決策以及在整個組織中採用的程度。它反映了將資料視為關鍵資產的文化轉變。該指標可以根據訪問特定報告或儀表板的頻率得出,但更簡單的版本可能只是詢問關鍵業務領導者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根據資料做出決策。

  • 資料可訪問性:該指標衡量組織內關鍵資料的可訪問性。該指標有多種變體,其中一些衡量資料訪問批准和配置的週轉時間,另一些則側重於可透過首選消費機制(例如 Tableau 或特定 API)訪問的關鍵資料資產的份額。

  • 利益相關者資料滿意度:該指標衡量資料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程度。這是一個極其簡單但包羅永珍的指標。如果您的關鍵資料使用者感到滿意,您就知道各種底層基礎確實已經就位。它的另一個好處是衡量他們的滿意度是吸引使用者的一種積極方式。它讓他們感到自己被傾聽,提高了對資料管理計劃的認識,並使您能夠隨時瞭解新出現的需求和痛點。

諸如此類的指標建立了一個反饋迴圈,顯性表示資料治理計劃是否成功,並使您能夠做出基於事實的調整。因此,戰略階段代表了一個過渡點,利用運營能力獲得戰略優勢,利用資料進行創新並做出明智的決策。

業務影響

在“NEAR”階段,重點是實現業務影響。此階段的指標以結果為導向,旨在衡量資料管理給組織帶來的切實好處。事實上,重點轉向實現和衡量直接業務影響。

這些業務影響指標是資料治理之旅的巔峰。它們反映了計劃目標的實現,並在資料治理活動和組織更廣泛的業務目標之間提供了直接聯絡。他們展示了資料計劃的投資回報並驗證了每個相關人員的努力。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公司正在嘗試根據各種基礎業務影響指標來衡量“資料投資回報率”的聚合指標。

對於以利潤為導向的公司來說,根據定義,這些指標必須以某種方式對映回一組有限的收益型別: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增強客戶或客戶體驗和/或降低風險。對於非營利組織,指標將與明確的使命和相關目標相關。

以下是我們推薦的 5 個指標:

  • 資料對收入的影響:該指標評估對創收的貢獻。它可以透過資料驅動的產品增強、有針對性的營銷活動或資料洞察帶來的新收入流來實現。如果與收入沒有明確的聯絡,資料治理可以被視為成本中心而不是價值驅動因素。

  • 運營效率增益:該指標衡量更好的資料帶來的效率提高,例如簡化流程、減少冗餘以及自動化資料相關任務。在我們合作的一個例子中,一家全球運營的科技公司估計,根據特定的資料資產,他們可以透過簡化全球運輸路線、自動化供應鏈規劃流程和防止產品退貨來節省超過 2000 萬的成本。

  • 市場響應能力:這是指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這是顯著的競爭優勢。該指標評估正確的新鮮資料如何使組織能夠適應市場條件。每個組織的確切計算都是獨一無二的,但它們可以與與推出新產品的時間、來自資料驅動的產品和服務的收入(百分比)、客戶反饋響應時間或適應率相關的通用指標相關監管變化。

  • 客戶體驗得分:在許多情況下,更好的資料可以改善客戶體驗。該指標衡量客戶滿意度(變化),例如資料驅動的洞察和個性化的結果。一個常見的例子是淨推薦值(“NPS”)。舉個例子,一家金融服務公司能夠非常精確地衡量由於聯絡資訊不正確而導致的投訴數量的減少,而此前,這種情況會導致紙質信件和實體信用卡被髮送到不正確的地址。

  • 節省資料準備時間:透過提高資料質量和可訪問性,資料治理可以顯著減少搜尋和糾正資料所花費的時間。該指標量化了這些改進所節省的時間。這是您可以最快實現的業務影響指標之一。這已經非常巨大了——許多組織的分析團隊報告稱,在能夠有效地分析資料並將其用於分析或人工智慧之前,他們會花費超過 50% 的時間來查詢和清理資料。

此類指標有助於鞏固組織內資料治理的地位,表明它不僅僅涉及合規性或風險緩解;還涉及資料治理。它涉及推動業務增長、增強客戶體驗和提高運營效率。

透過明確識別、衡量和釋出業務影響指標,可以證明資料計劃的價值並獲得持續的支援和資金。它還提供了一個慶祝所取得的成功的機會,或者相反,如果看不到影響,則可以重新開始。

小結

我們上面介紹的框架使組織能夠系統地完成其資料支援之旅,確保每個階段都建立在上一個階段的基礎上,並且用於衡量成功的指標適合組織的成熟度級別。它提供了清晰度和方向,並確保工作與組織更廣泛的戰略目標保持一致。

這種分階段理解的價值怎麼強調都不為過。通常情況下,我們與領導者合作,他們往往要麼太早要求業務影響,因為缺乏基礎能力會造成傷害和挫敗感,要麼太晚,因為在沒有明確規劃近期業務的情況下對資料管理進行投資。關鍵是要取得正確的平衡。

最後,組織還必須投資於強大的流程來有效地衡量和跟蹤這些指標——僅定義它們是不夠的。這項投資確保指標不僅是理論構建,而且是推動進步和問責制的實用工具。

藉助這樣的框架,可以規劃一條通往卓越資料治理的道路——一條經過衡量、有影響力並與推動業務成功的最終目標保持一致的道路。

來自 “ 資料驅動智慧 ”, 原文作者:曉曉;原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dNorg8bJpkKPLp5aOettOw,如有侵權,請聯絡管理員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