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智慧「贈予」消費者,醫療AI離C端支付還有多遠?

動脈網VCBEAT發表於2019-05-27

在健康領域,一些基於APP、小程式的AI正取代傳統的演算法為應用提供技術支援,這些AI往往匯聚了大量的知識,並用於解決有限範圍內的健康問題。

這些產品的共同之處在於直接為患者提供基於人工智慧的醫療相關服務,將健康檢測、健康管理與使用者的生活相連線,讓患者無需在醫院進行繁瑣的流程,參與自身健康相關的決策,實現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

這或許是醫療AI商業化的一條途徑,即讓患者實在的感受到人工智慧帶來的便利,自願為其付費,或推動醫院為患者服務付費。

為此,動脈網記者採訪了數家為患者提供服務的人工智慧公司,嘗試從先行者的經驗之中尋找可行之路。

為什麼要將AI面向C端?

總的來說,人工智慧切入C端,大致為可分為三種動機。

第一種動機來源於對商業模式的探索。從當前的醫療AI發展形式看,以演算法對AI產品進行突破並尋求變現的形式難以迅速走通。對於大部分面向影像科的人工智慧企業而言,現金流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方面,III類器械審批遲遲不過不斷消耗著醫院與投資人的耐心;另一方面,三甲醫院的影像科可能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支付方。

所以,一些AI公司開始嘗試,或是繼續保持降低原有服務成本的模式;或者探索新的收費項,以在C端探索新出路。

一家成立於2012年的荷蘭公司SkinVision先人一步進行了嘗試,SkinVision利用專有的人工智慧演算法計算皮膚損傷情況和周圍皮膚組織的分形維數,構建所涉及的組織的不同生長模式的結構圖。

該軟體將向患者指示如何跟蹤皮膚斑點,並根據影象情況在30秒內給出風險指示。患者可在SkinVision的APP端(國內可以下載)上購買會員服務以獲得診斷結果,這是一種直接向患者端提供服務以獲取收益的模式。

將智慧「贈予」消費者,醫療AI離C端支付還有多遠?

國內也有企業希望從直接向使用者收費收穫利潤,從服務供給端出發為使用者提供輕醫療的服務。譬如與星創視界合作的國內人工智慧企業Airdoc,用AI賦能眼底相機、裂隙燈、自動多功能綜合檢眼儀,為使用者提供了全面的健康風險評估以及配鏡建議,幫助使用者排除健康風險因素導致視力受損情況。

這是一項獨立的收費服務,據Airdoc透露,該服務可在星創視界旗下的寶島眼鏡購買,分為99元與199元兩個版本。資料顯示,更多的客戶選擇了價格99元的版本。

與直接向患者尋求付費不同,從供給端出發降低成本以獲得收入是AI進入醫療領域的主要模式,影像科的人工智慧大體是這個思維。C端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要降低患者就診成本並向患者要求付費並不容易,智慧導診服務降低了患者的時間成本,但最終的支付方仍然是醫院。所以,很多企業直接向患者提供服務,是出於第二種動機。

第二種動機來源於大型企業對醫療生態圈的佈局。即要覆蓋醫療全生態,患者是其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也是服務鏈條上主要的支付方之一。

比如,平安智慧醫療基於AI打造了眾多慢病管理平臺,其中的糖尿病平臺管理患者500餘人,月活躍率70%以上。患者對平臺的依賴程度呈上升趨勢,對糖尿病的認知也得到大幅提升。

這是平安智慧醫療打造的智慧醫療體中重要的一環,即通過網際網路、人工智慧的融合,給予患者更好的治療與管理。

與平安智慧城市的打法不同,騰訊推出了以科普為目的騰訊醫典,這一產品愈發成為騰訊醫療佈局的核心。騰訊醫療副總裁張猛明確表示了這款產品的非營利性。或許,網際網路醫療市場仍需教育。

第三種動機是為了輔助已有的醫療產品。為區別與SkinVision的不同之處,這裡以體素科技的體素膚知匯為例作為對比。

體素膚知匯由體素科技在2018年12月正式釋出,以微信小程式為載體,直接為皮膚病患者提供免費的圖片檢測服務,是一款面向C端的人工智慧產品。

具體而言,患者通過手機拍照的方式可獲取皮膚病影象,並通過膚知匯上傳至雲端,體素將藉助其皮膚病知識圖譜為患者提供可靠的皮膚病檢測參考意見。

很多患者的皮膚病發病於隱私部位,患者往往難以啟齒,而體素膚知匯給了患者在就診前自我瞭解病情的機會,有助於推動患者主動就診。同時,獲得膚知匯支援的患者可以在診療階段更清楚地為醫生描述病情,這同樣是對網際網路問診的支援。

體素科技創始人丁曉偉所述:網際網路問診平臺雖有政策支援,但仍需效率提升。特別是很多患者在主訴環節很難準確描述自己的病情。針對這一痛點,體素膚知匯可幫助醫生及時分析患者的皮膚資訊,也可讓患者提前瞭解病情。所以,這一程式的意義在於提高網際網路問診的質量,並輔助後期的複診與隨訪。

除此之外,這類APP/小程式隱含的作用還包括患者教育和品牌傳播兩項功能,患者在使用APP/小程式的過程中,自然會從中瞭解自身病情及軟體提示的解決狀況,而企業也會因為患者的使用而提高其品牌知名度。

讓使用者心滿意足,AI需要還哪些技術支援?

上述提到的創新產品大多依賴於手機這一裝置,那麼要想在應用場景上獲得突破,手機本身的功能亟需突破。

迄今為止蘋果、華為、谷歌的部分手機已經搭載了面向各自需求的人工智慧晶片,地平線寒武紀深鑑科技以及國際晶片巨頭也不遺餘力地將資金砸向了AI晶片研發。這些動作推動著訊號處理神經網路模式識別人工智慧技術迅速發展,多感測器融合技術逐步在智慧手機中得到應用。

多感測器融合技術充分利用人工智慧對按時間序列採集的多感測器觀測資料,採用模糊邏輯理論、神經網路專家系統人工智慧方法,在一定準則下對觀測資料進行分析、綜合、控制和應用,獲得對溫度、高度、光照強度等被測物理量的一致性解釋與描述,進而實現相應的決策和估計,協助智慧手機完成相應環境感知人機互動等功能。

通過這一感測器技術,手機對於健康資料的採集和分析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USC)維特比工程學院曾開發了一款基於iOS的應用程式,可以通過皮膚下的輕微震動(即記錄脈搏波)來檢測心臟衰竭。以同樣的方式,他們能夠確定動脈僵硬度。

但植入手機的感測器始終有限,這種集中的思維也限制了市場的發展,所以更好的方式是將更多的技術放在與使用者同樣時刻關聯的可穿戴裝置上。

相比於手機,手環、手錶等可穿戴裝置可以自由的搭載感測器,而無需太多考慮感測器大小等問題。

通過感測器的擴充套件,可檢測的醫療場景也隨之擴充套件,許多通過了FDA的產品已經可以對房顫、癲癇、帕金森、呼吸暫停等訊號易採集病種進行檢測,這已成為當下各行各業爭奪的中心戰場。

所以,要在這一方面進行突破,不僅僅需要在AI晶片上繪製藍圖,還需要解決智慧手機/手環的安全問題、與雲端的協同問題、人與人工智慧互動方式問題、智慧手機等智慧終端間的互聯互通問題,並與物聯網技術、5G技術、VR/AR等前沿技術融合。

由此看來,要讓AI在消費者的生活站穩腳跟,實現C端支付,這還是一條漫漫長路。

場景探索,AI已經遍佈我們的健康生活

雖說“成熟”二字離C端市場還相差甚遠,但一些實際的應用卻以實力落地市場,或讓使用者感受到實實在在的科技力量,或讓使用者心滿意足地為之付費。

場景一:導診

近期播出的《聯結未來》第五季裡描述了這樣一個畫面,午夜時分,深圳市婦幼保健院的掛號收費處早已排起了長隊,有的家屬經驗頗豐,手持圓凳和充電寶,早早做好了通宵奮戰的準備。

“一些醫生稀缺科室的隊伍可能從半夜12點便開始,那些沒那麼稀缺的科室,可能早晨六點才開始有人排隊。我們每天的門診量在3000-5000左右,他們得很早就來。”這是一位醫生向記者描述的過去門診大廳的情形。

這些過往的場景已經不復存在,如今通過騰訊開發的AI導診小程式,患者可以1秒精準匹配醫生,線上分診掛號一步到位。這既為患者提供了預約的選擇,又為患者省去了排隊焦急等待的時間。

當然,除了騰訊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子詢人工智慧、華科智標也在採用類似的方式去為門診大廳減壓,為患者提供更為貼心的醫療服務。這一產品提高了醫院的執行效率,解決了醫院的痛點,醫院自然有付費的道理。

場景二:隨訪、慢病管理

現有醫療體系下的醫療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主動醫療,另一種是被動醫療。隨訪是主動醫療中的一種,即需要醫生主動去跟蹤病人的病情。但問題也隨之而來——在我國醫療資源急劇匱乏的情況下,患者治療尚不能保證,如何有精力對患者進行隨訪?

很多患者,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在醫院只能完成看病這一環節,更多的康復和調養,都需要回到家庭中去進行。因此,隨訪並不只意味著一次簡單的問詢,而需要與患者建立長期聯絡。毫無疑問,手機將在其中充當故關鍵介質。

國內資訊化企業健海科技從軟體出發,關聯患者電子病歷,以雲隨訪的方式對患者進行疾病管理。其底層技術支援來源於健海科技自主研發的疾病管理AI系統“濟世”。

濟世系統基於先進的大資料底層技術,學習了3000多種疾病的隨訪過程資料,擁有50多個慢病管理和運營團隊的經驗累積,並採用融合網路神經演算法的深度學習技術,可以通過微信、電話、音響、機器人等多種互動方式,對患者批量隨訪,並在隨訪過程中進行隨訪異常、檢測異常、反饋異常等的智慧輔助判斷,進行自動問答、自動提醒等智慧輔助處理。

健海的這套商業模式被其稱為“隨訪處方化”,即醫生可以類似處方的方式為患者開具隨訪服務明細,在這個過程中,患者向醫院付費,醫院向健海付費。

“關鍵得上醫院首付目錄。”健海科技CEO汪健談到。據調查顯示,健海科技的產品已通過公開招標形式進入了寧波鄞州二院、蘭溪人民醫院等醫院,成功實現盈利。

場景三:皮膚檢測

針對皮膚科的人工智慧產品在數年來以緩慢上升的方式向前發展。除了上文提到的體素科技,國內外還有許多優秀的人工智慧皮膚檢測產品逐漸湧現出來。

從上圖可以發現,大多數AI企業往往從皮膚癌(黑色素瘤)出發,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更豐富、更專注的皮膚病檢測程式被開發出來。

和力求廣度的體素科技不同,深圳貝申醫療選擇專注於新生兒小兒黃疸。今年2月中旬,貝申醫療研發的“哪吒保貝”應用程式已獲得由廣東省藥監局頒發的《新生兒黃疸篩查手機軟體》醫療器械註冊證。這一專案獲得了我國第一個基於手機軟體(APP)的醫療器械註冊證,也是第一個完成GCP臨床試驗的人工智慧醫療器械。

此外,隨著醫美進一步席捲內地市場,一些企業及專科醫院瞄準了智慧肌膚檢測領域。

落地於眾多整形醫院的嫦娥皮膚解碼機器人可對面部皮膚美白度、油脂、色斑、紫外斑、紫質、紋理、毛孔、皺紋、血色素、黑色素等指標進行量化分析,並給出診斷建議。目前,該裝置仍在醫院佔據較大面積,便攜的家用式智慧肌膚檢測工具將是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之一。

將智慧「贈予」消費者,醫療AI離C端支付還有多遠?

場景四:眼科

溫泉度假村、購物廣場……智慧體重計已經隨處可見。這種模式或許可以借鑑,廣州一家名為河谷智慧的公司曾向動脈網展示了他們研發的AI眼科智慧產品,並提出以類似於體重計的模式在公共場合推廣。

這是一類“軟體+硬體”的智慧器械,其大小類似於高鐵站的自動證件拍照裝置,可由患者自行掃碼付費,根據系統提示進行智慧眼底篩查。

Airdoc也曾打通醫院收費目錄對患者進行收費,眼科市場巨大,患者眾多,這種以提高附加值的收費模式同樣具備探討意義。

場景五:智慧客服

近年來,為了節約客服成本;提高問題回覆率的電商們逐步採取了“根據關鍵詞檢索並自動回覆”的方式對待對於產品滿腹疑問的消費者,美其名曰“智慧客服”。但由於消費者的問題並不僅僅存在於關鍵詞中,想要獲得的結果也並不是單輪迴復。

多語義導致電商後臺對於很多問題並不能出具檢索結果,即便有關聯的結果,也難以匹配出符合使用者需要的文字。

對此,北京來也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曾為惠氏的母嬰產品微信端銷售打造了一個智慧客服系統,以人機協同的方式處理微信端客服服務。該系統背後的知識庫建立了1500餘個知識點,收錄了20000餘條問題,能夠運用NLP技術對客戶的問題進行語義分析,併為客服人員生成可能的問題答案。

人工智慧的輔助之下,客服代表的工作由“填空題”變成了“選擇題”,處理消費者諮詢的速度得到了數倍的提升;對於消費者,與智慧客服的溝通將提升資訊獲取速度與問題處理速度,整個購物流程由此更加流暢。

而在客戶對話中,對話機器人將不斷收集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能力及各類訴求。隨著資料的不斷積累,惠氏消費者的畫像也逐漸清晰。

總結

總的來說,創業者需要提供更多的機會讓消費者切身感受到人工智慧,並參與到其中的互動中來,以理解、認可這一技術。而這一過程離不開AI與物聯網5G、雲服務等技術的協同。

此外,消費者更存在市場教育的可能。因此,如果能挖掘、製造出新的消費者習慣,便有可能創造一個全新的市場。當人們越來越關注自己的健康,總會有一種方式可以籠絡住大多數人的心。

因此,儘管2019年對於醫療人工智慧並不友好,但商業化的受阻並不意味著人工智慧已經走到瓶頸。正相反,阻礙正在迫使創業者以更巨集觀、更創新的視角看待這一行業,更多改變我們生活的產品正源源不斷地進入我們的視線。

過去,少有人能料到計算機、網際網路如今陪伴你我左右。或許,“人工智慧”也可成為時代之名。

*封面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