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22 日下午,ARM 中國公關突然通知準備參加 6 月初深圳 AI 新產品釋出的媒體,原定活動計劃被推遲。這一訊息頓時讓我們感到緊張。而在當天晚上 7 點,英國廣播公司(BBC)爆出 ARM 內部檔案:因為包含來自美國的技術,ARM 已經要求員工「暫停所有與華為及其子公司正在生效的合約、支援權利及任何未決約定」。
我們目前從 ARM 中國相關人士處瞭解到,原定於 6 月 6 號舉行的 ARM 新品釋出會已延後舉行,無法確定新的日期(但並未取消)。這次活動延期是由於「ARM 內部的原因」。
ARM 中國不願透露更多資訊。
ARM 合作停擺,華為面臨兩難局面
ARM 宣佈將切斷與華為及其子公司的一切業務往來,以「遵守美國政府最近釋出的禁令。」這對華為的手機業務來說,又是一大打擊。這意味華為未來可能將受制於無法使用 ARM 的升級版和下一代指令集架構,從而難以提升旗下晶片的效能。
ARM 是全球領先的半導體智慧財產權 (IP) 提供商。全世界超過 95% 的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都採用 ARM 架構。ARM 是一家英國公司,2016 年 7 月被日本軟銀收購。既然如此,它又為何要遵守美國的禁令呢?ARM 表示,其設計包含了「美國原產技術」,因此,也要受限於川普的禁令。
對此,華為在昨天晚些時候發表了一份簡短宣告:
我們重視與合作伙伴的密切關係,但也認識到他們中的一些由於政治動機的決定而承受的壓力。我們相信這一令人遺憾的局面能夠得到解決,我們的首要任務仍然是繼續向全球客戶提供世界一流的技術和產品。
華為的表態再次確認了 ARM 合作停止的動作,這對華為來說有什麼具體影響呢?那就得先說說 ARM 是做什麼的了。
ARM 的主要產品就是「ARM 處理器」設計,它的特點是採用精簡指令集,通過對計算機底層執行的精簡,讓整個處理器變得更加高效。另外,ARM 自己並不做實體產品,而是銷售技術授權,從基礎的指令集到特定的核心設計,都有專門的技術授權專案。
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手機處理器,如華為的麒麟、高通驍龍、三星 Exynos、英特爾、IBM 等,都是基於 RAM 的底層處理器來設計的。華為與 ARM 的合作非常緊密,除了手機晶片以外,華為近期還推出了基於 ARM 架構的鯤鵬 920 晶片,準備搶佔伺服器市場。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的晶片命脈都捏在人家手裡。一旦 ARM 釜底抽薪停止合作,就意味著它們沒法再用現成的技術,而是要從零開始自己「造車輪」。
華為去年推出的麒麟 980 晶片已站穩了全球手機晶片第一梯隊,然而 ARM 的合作停止很可能影響華為晶片的發展勢頭。
對華為來說,現在就是這麼個情況。也許即將釋出的麒麟 985 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因為已經進入試產階段,預計第三季度開始量產。但「麒麟 990」之後晶片的釋出,可就要難多了,因為要從頭設計底層處理器了。
在短期內,ARM 合作的停止不會對華為的業務造成可見影響,有訊息稱華為自 2013 年已經購買了 ARM v8 指令集架構的永久授權,在 2020 年 ARM v9 推出以前,華為的晶片都可以使用現有較先進版本進行迭代。訊息是否真實,尚不清楚。但在遠期看來,缺乏 ARM 授權機制將導致晶片效能提升的停滯。而使用其他開源或自研新架構則意味著對於國內外市場已有龐大生態體系的放棄。
半導體是一個國際合作行業,缺乏生態,沒有眾多廠商合作伙伴的支援,再好的指令集也無法在市場上獲得成功。有分析人士認為,如果 ARM 對於華為的授權長期處於停止狀態,則會對華為的業務產生「難以應對的」挑戰。
回過頭來看,川普好像在下一盤大棋。從去年年底華為被指控欺詐開始,到近期的禁令、谷歌的安卓封鎖,再到 ARM,美國針對華為的動作不斷,步步緊逼。
所以,ARM 昨日的宣佈雖然有些意外,卻也不那麼令人意外。
更多中國公司遭遇禁令?
在貿易摩擦背景下,華為的遭遇並不是孤立事件,昨天紐約時報、彭博社等媒體又放出一個訊息:一系列中國計算機視覺公司也有可能加入被禁的行列。
據報導,美國政府正考慮切斷包括海康威視、大華、依圖、商湯和曠世五家公司與美國的技術流動。知情人士透露,美國正準備禁止這些科技公司使用來自美國的硬體和軟體,政府官員可能會在未來幾周內做出最終決定。
如果最終成立,針對海康威視等公司的措施將與對於華為的許可證要求類似。美國商務部將把它們列入「實體清單」,該清單指定的外國公司和美國公司在交易之前必須得到美國政府的批准。
目前我們不清楚禁令會對這些公司的業務產生何種影響。但有分析稱,海康威視對於美國合作商的軟硬體依賴程度較小,任何此類禁令都可能加快其轉向國內供應商的步伐。
5 月 22 日,美國國務院國際安全與防擴散局 (Bureau of International Security and Nonproliferation) 又宣佈對 13 箇中國企業及個人實施制裁,其中包括友祥科技、浙江兆晨科技等 10 家企業以及 3 名個人,宣告要求任何美國政府部門不得向這些企業或個人採購任何服務、產品、技術,不得與這些人員訂立任何服務、產品、技術採購合同,不得向這些企業與人員提供任何協助,暫停授予這些人員現有的所有許可。
任正非:不懂戰略退卻的人,就不會戰略進攻
晶片授權被「釜底抽薪」,華為顯然正遭遇最為嚴酷的挑戰。5 月 21 日,華為總裁任正非在深圳與中外記者進行了兩個多小時的公開交流,表明了應對困難的信心。
昨天華為又公佈了一份任正非 4 月 17 日在 ICT 產業投資組合管理工作彙報會上的講話。可見華為對於目前所面臨的情況已有所預料。
以下為發言全文:
不懂戰略退卻的人,就不會戰略進攻——任總在 ICT 產業投資組合管理工作彙報時的講話
一、做好產業的分工與組合,做強ICT 產業。
經過幾年努力,公司對產業怎麼「養」已經有了一套清晰的規則,接下來,你們要把產業的「生」和「死」也要管起來,尤其是「死」要管起來。
第一,對於 ICT 業務,我希望要做強,而不是做大,所以「喇叭口」不要張得太大,避免攻擊力被削弱。選擇機會的時候,只有市場規模大,技術上又足夠難,才能建立起門檻。沒有門檻我們就在紅海中掙扎。而且,一定要先有領袖再立項做產品,而不是產品立項了再找主管。否則這是最大的錯誤,不明白的人,把結構體制全弄亂了,再改就難了。對於領袖,我們要早點選拔培養。
我認為,產業的生命週期會越來越短,門檻會越來越高,這對我們可能是好事,後面的人剛追趕上來,它們就已經被淘汰了。我們要考慮怎麼加快 5G 產業的節奏,要拉著這個世界跑,不要等。客戶需求是一個哲學問題,是一個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的問題,不是哪一個客戶表述的問題,要圍繞最終客戶的需求,圍繞業務本質,我們要敢拉著願意跑的客戶先跑,跑出價值來。
我們要集結一些數學博士、物理博士……,再加上我們的工程師,按照「谷歌軍團」的方式運作,對 5G 網路進行端到端的系統研究進行梳理,用這些小組去攻克難點,讓 5G 全系統更科學、更快、更寬、更便宜,同時將研究成果在 5G 商用網路上落地檢驗。
第二,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不能在世界戰略領先的產品,我認為就應該退出生命週期。對於產業的戰略性退出,一定有序地退出。
產業的失敗,領袖與主官要承擔主要責任,但從事這些產業的員工是我們公司的寶貴財富,他們的經驗對其他業務也有用,可以根據特長轉到新業務去做出新的貢獻。前段時間我們表彰了電信軟體團隊,就是體現這個戰略思想,電信軟體業務雖然不成功,但是它的研發人員奔赴到其他業務都做出了新貢獻,取得了勝利,我們承認他是功臣。因此,這些非標準、打混亂仗的人員也是寶貴財富,要讓他走進標準領域來。
第三,我們將持續加強研究基礎理論和基礎技術創新的投資,引領產業發展方向,為人類社會及產業界做貢獻。可以進一步完善研究創新的投資決策流程,但要考慮研究創新的特點,給予研究團隊試錯的空間,不能管得太死。
我認為,運營商業務應該聚焦聯接,把聯接做到世界最優、成本最低、永遠安全可靠。不要搭載太多的東西,以免跑不動。不要盲目追求做大,做強是第一優先順序的。瞄準世界未來的架構,引領行業和客戶前進。減少定製,這樣才不會拖住大隊伍的前進。應該成立一個戰略研究部,這個戰略研究部與 2012 實驗室有區別,專門研究戰略性的前瞻需求,而且實施預研究,就像林彪身邊的參謀團一樣,不看眼前。當眼前走完以後,一抬頭發現又晚走了兩年。這機構有多大?現在不好說,但是要有這樣一個戰略機構。
二、敢於突破自我,引領產業發展。
第一,未來五年我們將投資 1000 億美元的研發經費,通過網路架構重構來解決可信的問題。這 1000 億美元不光是把網路重構,而是要全公司做到年 2500 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包括終端),一邊前進,一邊改進。我們要敞開懷抱,吸收人才,進一步提升軟體能力、架構設計、晶片設計能力等,打造全球最強最可信的 ICT 產業。軟體工程要做強的改造,要引進一些國際先進水平的考試公司,對軟體人員先考試,後上崗。軟體部門要學習李建國人才管理模型。我們自身有五萬軟體人員,外包有六萬,這麼大的隊伍,資格認證是成功的一步。否則在雲上我們會失去機會。
第二,核心網戰略高地,控制了戰略高地,就控制了「黑土地」。我們需要戰略高地,「珠峰」頂上不一定能容納很多產值,但有利潤,人少也是進步。聯接產業的組織已經梳理清楚,明年繼續調整雲產業的組織。平安城市、終端、GTS 允許留一小塊「自留地」,但必須要長在雲這塊大「黑土地」上。
縱向看,要向為我們服務的零部件、向我們需要的大部件去做一些擴張,掌握設計和生產工藝。但是,我們掌握了最先進的生產力,並不一定生產,還是要找零部件廠家去生產、購買。
橫向看,車聯網、人工智慧、邊緣計算是我們未來的三大突破點。聯接產業調整出來的工程師,允許這幾塊業務來挑人,他們具有實踐經驗,三、四十歲還年輕力壯,關鍵要有老師、明白人帶,這個老師也可能沒有長鬍子。
車聯網可以成立商業組織,加大投入。面對智慧汽車的聯接、車載計算、自動駕駛等都是車聯網的重要方向,要作為戰略堅決投入,鐳射雷達等要聚焦在 ICT 核心技術相關的方向上。堅決不準做電池,電池的生產方式很複雜,人工消耗大,我們還是要聚焦在演算法和數學相關的方向上,化學、物理的東西還是要謹慎一些。
人工智慧,我們整體上還是落後世界的,要多投入一些。可以分成兩塊來看,一塊是為內部生產管理的改進服務,一塊是為產品服務,這兩塊人工智慧可以互補。第一塊可以劃出去,以智慧製造為中心,把供應鏈、財務的問題一起解決。不要認為人工智慧全是博士,也要劃一些業務人員給他,博士懂數學,但是如果不懂業務,還是做不好人工智慧。
邊緣計算,我們只做基礎平臺。應對不同的業務就有不同的邊緣計算,未來會出現幾十種邊緣計算的東西。邊緣計算應該是很多種形態,而這些形態下的軟體,其實算不上完整的作業系統,是一個精簡的「嵌入式軟體」,儘管形態很多,也儘可能收斂,太多的軟體版本,會造成很大的管理成本。
三、研發要加強新陳代謝,加強人員流動。
最近我在 CNBG 談到人才結構:「改變作戰佇列的排列方式,形成『彈頭+戰區支援+戰略資源』的隊形。讓『將軍』排在面對客戶的最前列,實行『將軍+精兵』的結構,增強前方的專案決策能力和合同關閉能力;讓有經驗、有能力、善於『啃骨頭』的中低職級的骨幹進入戰區支援;讓領袖與低階少壯派進入戰略資源及幹部後備隊。」我認為,彈頭部分應該是「將軍」帶一批有經驗的人上戰場,在區域部分應該是有經驗的中青年,到戰略資源部分應該是最高階精英帶少壯派,形成這三層「軍團」。急於「打仗」的地方為什麼不讓「將軍」去,「將軍」總藏在辦公室裡有什麼用呢?對於成熟產品和成熟技術的銷售、商務管理、服務,要逐漸本地化,把中方員工抽到「野戰軍」來,成本也就降下來了。
新兵一定要學會「開槍」才能上戰場,以考促訓,通過考試篩選出優秀人員與老兵一起上戰場考核。「考試+考核」是美國軍隊的訓練方法,考試考得好,才有機會上戰場;考核考得好,才會有職級的進步,否則就會被淘汰。有些人考核結果很好,但是考試不合格,這些人就留下來做「黃繼光」,他們不適合做「秦基偉將軍」;如果考試考得好,考核不好,就要辭退了;考試考得好,考核結果也好,那就是好苗子。
研發一定要加強新陳代謝,促成公司人才流動。研發應該有一大批人可以走向市場和 GTS,將來市場和 GTS 慢慢都不要直接招聘應屆生,而是從研發輸送過去,如果不懂技術,能與客戶溝通什麼呢?輸出了有產品開發經驗的人,研發就可以補充新鮮血液,活力才能激發起來。我們這段時間重視了博士的使用,局面改變很大。
研發內部也要加強人員流動,特別是 2012 實驗室和產品線之間的流動,從 2012 實驗室到產品開發要形成規模化的流動。2012 實驗室研究和孵化了新技術,然後交給產品線去產品開發的過程中,不能讓產品線的人重新理解後再開始開發,而是一大批熟悉瞭解這些技術和產品的人與一批新人一起聯合開發。研發要向市場、服務……較大規模的人才流動。人挪活,樹挪死。
四、聚天下英才,每一個產業都要成為世界第一。
希望大家明白,我們必須要做到世界第一,世界第二就可能活不下來。但是,要做到世界第一,理論上就要有突破。因此,當世界上出現混亂、大公司調整的時候,我們要去吸納優秀人才,讓天下英才為我所用,堅定不移在這幾年奠定理論基礎和技術基礎。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特點,要充分發揮當地優勢。
華為的產業組合要均衡。既要有短週期的智慧終端,更要有中週期高粘性的聯接和計算業務,同時我們也要有相對長週期的車聯網業務,但總體上要圍繞華為三十年來構築的 ICT 核心技術來佈局,要聚焦,要堅持做強產業,而不是做廣產業。
ICT 產業是華為總體產業組合的基座,是華為得以持續發展的基礎。ICT 產業充滿著機會,ICT 團隊要抓住 5G、人工智慧、雲等新技術帶來的產業變遷機會,積極進取,我們的目標就是成為 ICT 產業的領導者,要做就做世界第一,為人類社會發展做出貢獻。
當檔案簽發時,美國對我們已經進入實體清單管理。但我們有信心繼續前進,爭取勝利。個別地方的調整不影響大格局,要保護好調整部分的員工。
報送: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
主送:全體員工
5 月 21 日,任正非在深圳華為總部回答了中外記者的提問。
參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