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揮:技術與運營

發表於2012-08-28

魏武揮網上流傳一張圖,大意就是美國的startup公司人很少但價值卻很高。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instagram,區區十來個人,就賣了10億美元。而國內的網際網路公司(成功的),感覺上都是員工眾多。要這麼多員工來做什麼呢?其中一個用途就是“以人運營”。

這大概就是國內外兩條截然不同的創業道路。準確點說,美國公司更傾向於“以技術為核心”,大部分工作交給計算機去做;中國公司則更傾向於“以人為核心”,靠人力運營,吸引使用者,逐步成長。即便到了有所成的那一天,依然是人力運作。比如說,著名的“杜甫很忙”這個事,就有新浪員工坦承這是他們自家策劃出來的話題。

從情感上講,以技術為主去推動某個產品或服務的,總會獲得更多的讚歎,因為這和網際網路就是個技術是有關的。而用人力運營去做的,則會換來一句“這有什麼了不起的”。特別是在一些媒體類產品——比如微博——,說的好聽叫“策劃”,說的難聽的,那可不就是“炒作”嗎?

說到微博,就不得不以它為例來做一個分析了。從技術角度講,新浪可能投入了不少底層的技術,但在使用者層面,的確看不到有什麼新技術在被使用。事實上,連微博搜尋中的一些很簡單的中文分詞它都欠奉。但新浪十多年網路媒體運營經驗,搞話題是強項。於是在新浪微博上,你永遠不會缺少話題,有些是自然生成,有些,的確是有意為之。

Technology-and-Operations

運營為主,新浪是一個很典型的產品。技術為主,在中國,最典型的莫過於豆瓣了。無論是豆瓣猜,還是豆瓣電臺,都有技術底蘊在裡頭。豆瓣小組(部落)也不缺乏話題——杜甫很忙其實發源地之一就是在豆瓣,而絕不是新浪微博——但豆瓣從來似乎都是視而不見。早期楊勃是如何壓榨一臺伺服器效能的故事在圈內被津津樂道,似乎這才是網際網路公司該做的事。

但我們就事論事,豆瓣的確是一個異類,這個異類異類到什麼程度呢?做了很多年,沒有任何一個巨頭(哪怕就是卓越噹噹這種離它最近的網站)去“借鑑”它。因為豆瓣當時的主體不過影音書三項,盈利模式不過建立在線上書商的回佣。當社交網路興起,幾個巨頭紛紛介入時,豆瓣已坐擁數百萬使用者且擁有良好口碑,相當難以“借鑑”了。

但在我看來,大多數startup專案並不見得有豆瓣的那種timing上的“運氣”。在中國的實際情況下,純粹利用技術來做產品的,是很容易成為借鑑物件的——畢竟太多的網際網路技術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深奧的獨家之祕。技術可以被借鑑,但運營很難。畢竟程式碼天底下長得都是一樣的,但運營背後的人,那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歸根到底,我大概屬於“運營派”這個陣營。這倒不是說輕視技術,而是在實際得不能再實際的商業江湖裡,對運營側重一點,是一個比較好的防借鑑之術。有一次我和一位騰訊的員工交流,他感慨騰訊微博起步每晚一天,就是被新浪拉開一年的距離。這和騰訊那種“I come, I see,I conquer”風格極不相稱。說到底,新浪那種運作話題的能力,實在是騰訊無法“借鑑”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