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監測心臟健康的馬桶圈,會給AI創業者帶來哪些啟發?

naojiti發表於2019-03-08

還記得2015年有一篇《去日本買只馬桶蓋》的文章大火,講述了一箇中國遊客組團去日本將馬桶蓋買斷貨的“人肉代購”現象,由此引發了一場中國的“廁所革命”,更讓“中國製造”成為了風口浪尖上的話題。

四年過去了,以“馬桶蓋”為名的“潔身器”在中國的城市家庭已經非常普遍,其中就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加工廠。那麼,這場馬桶升級的名譽保衛戰就到此結束了嗎?目前看來,距離“成功”還為時過早。

在大洋彼端,有科學家正在用馬桶圈,介入老年人和心臟病患者的健康診療。而這背後,正醞釀著下一場至關重要的“廁所革命”。

這一次,誰又能跑到前列呢?

想買馬桶蓋,改道去美國?

相比幾年前國人紛紛去日本搶購的取代傳統馬桶圈功能的“潔身器”,最近羅徹斯特理工學院工程師發明的一款智慧馬桶圈,功能更為強大。

它可以通過在人體組織上照射鐳射來獲得細胞健康的重要資訊,實時評估線粒體氧化狀態,準確地跟蹤血壓、血氧水平和其他心臟資料,再經由後臺的AI演算法,預測心臟驟停的概率。也就是一個簡單的“馬桶圈”,就可以密切監控心臟健康狀況,為老人和醫院裡患有心力衰竭的患者提供隨時隨地的護理和觀照。

座椅包括三個關鍵感測器:用於測量心臟電活動的心電圖,一個測量血氧水平的光電容積描記圖,和心衝擊描記圖。心衝擊描記圖能夠用來測量心臟抽血的能力:即血液突然從心臟射入主動脈,逐漸跟蹤身體的反衝。工程師Borkholder認為,這是一個完美的可以衡量一個人坐下來時每次心跳從心臟抽出的血液量(即每搏輸出量)。

這意味著,如果監測系統按照預進行工作,該裝置可以幫助發現心臟衰退的早期跡象,從而減少心臟病患者的住院次數。

研究人員還通過羅徹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38名健康志願者和111名心臟病患者的心臟容量測量值(這是心臟健康的關鍵指標),實驗結果證明,測量心臟資料的馬桶座與醫院級監測裝置的黃金標準效果一樣好。

看到這裡,想必不少在外打拼的年輕人都有些意動。近兩年因為心臟問題而猝死的現象時有發生,它早已不僅是老年人的“專屬風險”,都市裡工作緊張、壓力大的中青年,都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現在有可能無需花費過多時間和精力去注意,就能夠每天規律地監測心臟健康狀況,豈不是大大的好事?

正所謂“上醫治未病”,對於心臟這種關鍵且高危的潛在病例特徵,如果能在它開始興風作浪之前,就通過有效的監測演算法將危險杜絕於萌芽之中,自然是最理想的治療了。

新硬體的未來:懶惰是第一生產力

伴隨著“馬桶蓋”技術的更新換代,我們不難看到人工智慧硬體的發展方向:

1.可持續的資料採集

研究表明,人類並不擅長持續服用藥物、遵循醫療保健計劃,或者定期記錄健康資訊,即使醫生明確要求,也往往會半途而廢。而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讓人們堅持醫療干預,可能會比任何特定的醫療對健康產生更積極的影響。

為什麼在堅持記錄健康資料這件事上,人類總是會犯“臣妾做不到”的毛病,也許跟注意力資源越來越稀缺有關。人們總是想把注意力投資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面,與之相比,放棄一兩天的測量,結果似乎並非不可承受。

而馬桶圈則不需要人類付諸特別的注意力,其工具化屬性和使用難度被大大簡化,只需要坐在上面感測器就會自動工作,並且,這款智慧馬桶圈具有防水功能,可以使用任何傳統的家用清潔器進行清潔,並將健康資料直接無線傳輸到雲端,可以說是零門檻操作了,沒有任何學習和操作成本。因此,高頻率的心臟監測培養成習慣,也就變成了一個現實可行的事情。

2.醫療級的臨床價值

其實“智慧馬桶”的創意並不新鮮。谷歌就擁有能夠追蹤健康的衛生間的技術專利,而日本製造商Toto和Matsushita(現為松下的一部分),也都開發過能夠通過Wi-Fi連線的馬桶。但這類產品大多側重於進行尿液和糞便分析,而不是使用座椅中的感測器跟蹤生命體徵。

但需要利用馬桶來高頻檢測尿液、糞便指標的疾病,幾乎不存在。偏偏對高頻檢測能力需求很迫切的血壓、心臟等問題,一直沒有簡便快捷的方式。

目前唯一經FDA批准的心力衰竭監測儀CardioMEMs HF系統,需要將一個小型壓力感測器植入心臟附近的動脈,並要求患者每天躺到床上的電子裝置上才能捕獲資料。

與之相比,不需要改變行為或習慣就能夠採集到心臟健康資料的“智慧馬桶圈”,其出現就顯得非常重要。

3.可靠的演算法+邊緣處理能力

工程師Borkholder的工作之所以令人驚歎,還在於不僅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健康資料採集模式,而且超越了傳統硬體的能力,指向了結合計算機和AI的新方法。

儘管目前我們還沒有得知這款心臟健康預測演算法的具體細節,但從已有的產業端實踐推測,其市場前景只要來自於兩方面的潛力:一是演算法的有效性。來自谷歌、IBM、加州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都推出了相應的根據臨床監測資料預測人體臟器細微變化輔助診療的演算法,技術的臨床價值已經得到了多方驗證,欠缺的只是更大、更多樣化的患者群體中驗證和校準,“心臟監測馬桶圈”的出現正當其時;

二是資料的安全性。和體聯網、行動式智慧硬體的高安全風險不同,該馬桶圈的應用場景決定了其在邊端側就能夠處理收集的資料。由於不會上傳到雲端就可以分析新的行為和異常情況,也就避免了隱私被截獲的危險。

不過也別高興得太早,這款馬桶圈距離真正面世還有大規模臨床實驗和工程化的道路要走,最終的價格可能也會勸退不少人,並不需要過早擔心會被“人肉代購們”搶斷貨。不過在它背後,我們卻可以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想要在智慧物聯的新時代彎道超車,AI創業者們到底應該向何處去?

AI落地:亟待揭開的雙重枷鎖

人工智慧的火爆帶起了新一波智慧硬體浪潮,每年有無數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其中,僅2017年就有152億美元被吸引到該領域。而與此並不對應的是,我們常見到的卻是各種層出不窮的蠢笨機器。

更有甚者,很多專案只是貼上了“AI”標籤的融資商品,涉及具體的演算法、邏輯、商業化路徑時,就說不上所以然。

不過隨著一級市場募資的難度和成本加大,這種“先上車、後補票”的方式正在被投資人放棄。缺乏核心技術、商業模式又尚未成型的AI創業專案,將在2019年面臨殘酷的淘汰賽。

面對這種不太樂觀的形勢,或許是時候回頭仔細看看人工智慧硬體商業化的現實困境了。

一般來說,AI硬體想要商業化平穩著陸,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本質上只有兩個:一是工程基礎;二是成本問題。

巨集觀上看目前的AI創業者,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動機”,各種演算法引擎、資料集、開源架構等等。以醫療領域為例,已經做出了非常優秀的演算法,比如加州大學利用機器學習演算法,可以在發病的六年前診斷出早期阿爾茨海默症,準確率高達98%。

但從實驗室到使用者身邊,還需要一個複雜而精密的傳動機制,包含了感測器、晶片、雲伺服器等所有中間環節,將演算法傳導到硬體。

很多人的想象中,AI硬體的技術很成熟,給完需求和設計圖稿,就能從流水線上得到預想的產品大,但事實絕非如此。目前來看,智慧物聯的產業生態環境是割裂的。

工程環境中有著冗長的流程和各種隱蔽的陷阱,技術開發者與工程團隊、製造產業鏈各自為政。能否找到可靠的硬體團隊和願意配合的ODM廠商,對AI硬體創業者來說至關重要。

“心臟監測馬桶蓋”的發明者已經成立了一家名為Heart Health Intelligence的公司,並與美國一裝潢置公司合作生產。而另一家剛剛拿到84萬美元融資的美國AI初創企業Cherry Labs,則在柏林、莫斯科和深圳三地部署了超過27名AI研究人員、產品設計師和工程師。

接下來要面對的第二個問題,是成本。很多產品,諸如智慧安防、健康監測等,雖然有足夠的需求量和越來越合理的解決方案,但成本上如果不降下來,最終恐怕也會黯然離場。

前面提到的Cherry Labs,它們研發的人工智慧家居系統Cherry Home,能夠通過視覺感測器和麥克風來檢測和跟蹤老年使用者,根據異常視訊判斷老人絆倒、哭泣、呼喊等行為,並及時將資訊傳送給醫療人員,以降低意外併發症的概率。

該硬體和“心臟監測馬桶圈”一樣,對於老年人和病患監護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但現實問題是,這樣一套感測器和處理器的售價卻在1600-2000美元(最多支援6個房間)。在高昂的價格面前,其市場表現恐怕會比較尷尬。

(Cherry Home 拍攝的一位步履蹣跚的老年病人的照片)

綜合來看,儘管上游的技術演算法和設計能力已經做好了準備,但想要通過AI硬體來實現一些美好的橙黃想,在缺乏產業生態、製造基礎等下游支援的前提下,依然只能畫餅充飢。

但無論如何,“心臟監測馬桶圈”的出現,是AI開發者融合割裂化場景和體驗的一個優質案例,正在展現出越來越清晰和明確的開發方向,而不僅僅是PPT上的“虛假繁榮”。

畢竟,人工智慧與物聯網的結合,不是為了聽上去有多麼炫酷高大上,而是真正改變普通人的生活。

未來已在路上,希望真的到了那一天,我們不需要越過大洋去搶購一隻馬桶圈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637912/,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