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扛人工智慧國家隊,雲從科技這一年的「進」與「守」

四月發表於2018-10-08

肩扛人工智慧國家隊,雲從科技這一年的「進」與「守」「肩上的擔子越來越重了」,雲從科技創始人兼總裁周曦私下裡談道。

彼時,他剛從國家發改委手裡接過國家「網際網路+」重大工程——「人工智慧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的重任,並獲得廣州市政府 20 億元的資金支援,正奔波於中美兩地召集全球頂級的技術與管理人才。周曦和雲從團隊深知,「位置越核心,責任越重大。」

過去一年裡,雲從在保證銀行、民航、安防等業務的領先性同時,各地團隊還在有條不紊地推進國家級專案工程——「人工智慧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系統產業化及應用專案」兩大建設任務。

如今,重擔之一已經落地。據機器之心瞭解,雲從承建的「人工智慧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將在本月正式釋出。此外,雲從的融資和 IPO 程式也獲得了階段性進展。

機器之心訊息,雲從科技正式完成 B+輪融資。包含該輪融資在內,雲從科技已完成四輪融資,累計獲得發展資金超過 35 億元人民幣。

該輪融資中,除元禾原點、越秀金控,劉益謙等原有股東繼續跟投外,新增諸多國家戰略投資者,包括中國國新、廣州產業投資基金、廣東粵科金融集團、上海聯升資本、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等。

據產業內人士透露,雲從科技該輪估值預計達到 230 億人民幣。新一輪融資被外界視為 IPO 前奏,目的是為建立估值,並拓寬投資者基礎。

事實上,「中國速度」從來沒有讓人失望,尤其是在人工智慧技術「跑馬圈地」搶著落地的這一年,人工智慧頭部公司與資本的繫結越來越深,不乏淡馬錫、軟銀等國際頂尖財團的身影。但資本加速實現的「快」並不意味著「穩」,相比同型別的原創型 AI 技術平臺公司,完全脫胎於中科院科研機構的原生「國家隊」似乎對於資本積累和市場擴張之路想得更深,走得也更為穩健。

「我們是一家純內資的公司」——周曦在創立雲從之初便堅持的理念自始未曾動搖,「雲從的自主關鍵技術、資本結構都是清晰的」,縱使過去兩年裡資本對於人工智慧的熱情大起大落。換言之,在這波人工智慧浪潮中,雲從科技為原創型人工智慧技術和海量資料保留住了更多的國家自主權,也為部分涉及國家安全層面的安防和金融領域專案築起了屏障。

面對同一梯隊的人工智慧公司日趨同質化的問題,周曦談道,“很多時候,同質化也意味著大家做的事還浮於表面。”技術方案公司只靠提供核心技術,確實非常容易同質化。整合商控制著大盤子,需要買技術時大家一擁而上,這樣並不能長久。

一、接下「重擔」

肩扛人工智慧國家隊,雲從科技這一年的「進」與「守」雲從科技創立背後的關鍵人物,從左往右依次是創始人周曦、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黃煦濤、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研究院負責人袁家虎

21 世紀初,機器的影象識別率開始超過人眼,計算機視覺技術的商業化程式初露希冀。

還在 UIUC(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進行影象識別研究的周曦對於技術落地的構想愈發強烈。「我和 Thomas 時常討論一些更貼近實用的東西,將影象視訊的基礎理論用在什麼地方更合適」。在芬蘭等地考察時,一些前沿應用案例讓周曦受到啟發,同時也堅定了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方向,並且認為中國市場具有可觀存量。

Thomas S. Huang 是周曦博士期間的導師,中文名為黃煦濤,他發明了預測差分量化(PDQ)的兩維傳真(文件)壓縮方法,是計算機視覺模式識別、多媒體等領域最資深的華人科學家之一,被稱為「計算機視覺之父」,他為後來雲從的創立及中美兩地人工智慧技術的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1 年受邀回國,周曦進入「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聯合 UIUC 及新加坡國立大學,首先在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建立了智慧多媒體技術研究中心。這座研究中心扮演者牽線搭橋的作用,將 UIUC 的先進技術逐步移植到國內,並與中科院此前研究成果進行融合。

之所以選擇創業,而不是背靠大公司做研發。周曦表示,在矽谷文化裡,真正的創新都是小公司在做,大公司在思想上反而相對保守。在他看來,既然要做創新的事,就應該更加徹底和投入。

在網際網路時代創立科技公司首選是北上廣深,雲從選擇重慶——很大程度上是「背後的人」推動。「當時是袁院長的誠意打動了我們」,周曦回憶。這裡提及的袁院長就是中科院重慶研究院負責人,據周曦介紹,他曾三次專門飛到美國,為的就是與黃院士商討把領先技術帶回國的方案。在後來的雲從成立過程中,中科院作為天使輪投資方。

中科院重慶研究院為雲從創立之初便孕育了充足人才和技術成果。隨後,雲從的科研力量逐漸壯大,分別在重慶、成都、上海、蘇州、廣州建立了五大研發中心,中科院、上海交大兩個聯合實驗室,及美國 UIUC 和矽谷兩個前沿實驗室組成的三級研發架構,研發人員達到 700 多人,並在廣州南沙建立全球領先的 AI 視覺影象創新研發中心。

技術長期與厚實的積累決定了雲從的商業化節奏。成立半年內,雲從便推出了多項行業應用級產品及解決方案,積極打造自主品牌,逐步在金融、安防、安檢等主流市場形成牢固的領先市場地位,並不斷拓寬市場邊界。

2017 年 3 月,雲從科技從國家發展改革委手中接過 2017 年「網際網路+」重大工程擬支援專案名單,雲從科技與百度、騰訊、科大訊飛等 22 家重點科技公司及專案並列其中。

雲從科技獲得擬支援的專案為公司旗下的「人工智慧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專案,專案名稱中顯示出入選專案的基礎性、標準化等特徵。周曦談到該平臺專案時表示,最重要的是獲得政策支援,然後可以與各個公共機構建立合作,合規的利用資料為普通民眾服務;強化戰略佈局,真正讓人工智慧快速進入各行各業與平常生活。

對於「人工智慧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具體定義,2016 年 12 月,國家發改委釋出的《發展改革委實施新一代資訊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中曾提到:搭建新型超大規模計算機叢集,面向語音、影象、地理等資訊,整合音訊、視訊、圖片、三維模型、地理資訊等格式資料,建設面向全行業應用的人工智慧基礎資源資料庫,支援雲端智慧分析處理,具備資料自動標籤、智慧分類功能,能夠提供人臉識別、文字識別、線上語音識別等輔助分析功能,為人工智慧生態體系開發與建設提供基礎性、公共性服務。

通俗來說,所謂人工智慧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即整合了大量的音訊、視訊、圖片等格式資料,形成一個全行業可用的基礎資源資料庫,平臺能支撐雲端分析,提供人臉識別、文字識別、線上語音識別等功能。

《通知》中還明確對平臺的資料和技術能力提出了明確的技術要求。比如:(1)平臺資料容量不低於 5PB,形成不少於 500 萬條的標準化資料資源,形成不少於 500 萬條的標準化資料資源,基於影象、語音類應用日均呼叫次數超過 1 億次。(2)編制不少於 2 項智慧化處理資料標籤、智慧分類標準,搭建資源入庫的評測評價平臺。(3)影象識別率超過 93%,文字識別率(中文)達到 90%,線上語音識別率超過 95%。

據機器之心瞭解,雲從科技的「人工智慧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專案已經獲得正式批覆,將於本月正式釋出。

2018 年 1 月,國家發改委再次確定雲從科技和公安部一所旗下的「北京中盾」承擔國家「人工智慧」重大工程——「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系統產業化及應用專案」建設任務。

至此,在市場需求與國家政策扶持的雙重槓桿撬動下,雲從科技作為一家計算機視覺技術型公司的技術和市場潛力被極大地挖掘,走向成熟的平臺型和商業化蛻變。

今年 6 月,國際著名投資論壇 Nanalyze 結合 Crunchbase 和 CB Insights AI Top 100 資料,公佈了世界上十大人工智慧初創公司的名單,雲從科技作為中國唯一的內資企業代表入選。

二、多領域快跑

肩扛人工智慧國家隊,雲從科技這一年的「進」與「守」雲從城市大腦中控平臺
在雲從的業務線中,銀行和機場、安防最為清晰。據介紹,雲從已成為銀行業人臉識別技術最大供應商之一,包括農行、建行、中行、招行總行等全國 400 多家銀行已採用公司產品,為全國銀行提供對比服務日均 2.16 億次。

在安防領域,公司產品已在 29 個省級行政區上線實戰,截至 2018 年 3 月份已協助各地警方取得 4376 個案例戰果,獲得公安部高度認可;在民航領域,已有 54 家機場選擇雲從產品。

當技術型公司的差異化逐步縮小,圍繞難點技術的攻克便成為核心競爭力之一,雲從科技對比沒有懈怠。

今年,雲從打破三項世界記錄,同時在 Market-1501,DukeMTMC-reID,CUHK03 三個資料集重新整理了世界記錄,其中最高在 Market-1501 上的首位命中率(Rank-1 Accuracy)達到 96.6%,讓跨鏡追蹤(ReID)技術在準確率上首次達到商用水平,讓計算機視覺由「認臉」進化到「識人」。

跨鏡追蹤(Person Re-Identification,簡稱 ReID)技術是現在計算機視覺研究的熱門方向,與人臉識別技術類似,主要解決跨攝像頭跨場景下行人的識別與檢索。該技術能夠根據行人的穿著、體態、髮型等資訊認知行人,與人臉識別結合能夠適用於更多新的應用場景,將人工智慧的認知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階段。

行人的資料獲取難度遠遠大於人臉資料獲取難度,而行人的資訊複雜程度又遠遠大於人臉,這兩個因素疊加在一起使得 ReID 技術的演算法研究變得更加困難,也更加重要。例如光線、遮擋、圖片模糊等客觀因素。另外,行人的穿著多樣,同一人穿不同的衣服,不同的人穿相似的衣服等等也對 ReID 技術提出更高的要求。

當 iPhone X 讓「刷臉解鎖」第一次在移動端規模化使用,非接觸式生物識別技術開始在 C 端市場真正爆發。面對當下 3D 結構光技術成熟度與市場需求不匹配的情況,雲從科技順勢在今年推出 3D 結構光人臉識別系統。該套系統基於「飛龍 II」深度學習結構光演算法與 3D 結構光深度攝像頭。據介紹,其準確率在千萬分之一誤識率下達 99% 以上,速度由 1-2 秒縮短至毫秒級,此外,更能防禦面具、視訊等欺詐手段。

雲從科技研究院副院長周翔介紹,雲從科技從 2015 年成立之初後的幾個月便開始研究 3D 方面的技術,到 2015 年 9-10 月份便開始成立結構光研發專案,隨後拜訪國內一些做結構光的實驗室或公司,瞭解結構光演算法和知識,進行技術儲備。

科技以人為本,通過人臉識別技「尋人」已不是新聞,但基於模糊資料「隔代尋親」讓技術增添了更多人情味。在《機智過人》第二季第五期的央視競技節目中,繼去年在模糊影像挑戰神筆警,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這次帶來的人臉識別技術「御眼重明 2.0」將採取結構光的技術挑戰跨代的辨識能力,即通過祖輩尋找孫輩。

據介紹,人工智慧技術「御眼重明 2.0」在隔代直系親屬的識別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識別率大約是 74%~80%,而祖孫跨代,識別率最高為 78.16%,最低是 19.14%。

節目現場,「御眼重明」和崔娟警官需要通過給定的 4 個孩子模糊的面部拓本,和整個合唱團成員的面部進行分析比對,並找出 4 位孩子的祖輩。挑戰雙方最終都完成了任務,但「御眼重明 2.0」技術通過大樣本的資料學習和優化的演算法匹配跨越 3 代的祖孫倆,以更快的識別速度獲得了最後的勝利。

據瞭解,雲從科技姚志強團隊在研發過程初期,研究人員非常難以在隔代遺傳中找到相對應的相似點。為客服遺傳學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雲從科技姚志強團隊對人臉進行區塊分割。讓人工智慧只是對某一器官進行隔代遺傳的分析,最終找到了隔代人長相之間的邏輯關係。

此外,雲從還採取合作模式,把核心模組整合到機器人、教育、智慧社群等領域。談及與銀行、安防業務的區別,周曦強調,重要的業務線要保證擁有自己的最終客戶,認可雲從的品牌,所以在銀行、安防領域會堅持直銷模式。

2018 年,雲從科技客戶和業務量較之前實現了數十倍的增長,為超過 1217 家客戶的「AI+」升級,多領域快跑,成為中國自主人工智慧技術產業化的領軍者之一。

三、深化「AI 產業」

肩扛人工智慧國家隊,雲從科技這一年的「進」與「守」雲從科技聯合中科院成立了人工智慧大學,為四大行員工進行人工智慧相關技術與產品培訓

「在我們看來,金融實際上是打通其他各行各業的一個關鍵環節,透過支付能把各行各業連線起來。」周曦談起雲從對於金融市場需求進一步挖掘時談到。聚焦在金融服務產業,雲從想做的事不只有人臉識別,還有更為深遠的願景。

在和數千位銀行客戶交流後,周曦認為,零售講究「坪效」,銀行也希望提升網點的業務效率,更好地營銷產品和服務。我們深入到銀行的各個環節,比如徵信、營銷、風控、流程優化、成本控制等,將 AI 技術與這些環節結合,為產業服務。比如,以前老百姓向銀行遞交房屋貸款,可能要三五天後才知道結果,以後這個效率會大幅提升。

截止 2018 年 3 月 15 日,國內有能力自建系統的銀行約為 148 家,已經完成招標的銀行約為 121 家,其中雲從中標了 90 餘家總行平臺,市場佔有率約為 72.7%。在網點覆蓋方面,雲從的客戶已經覆蓋了超過 14.7 萬個網點,約佔比例為 66.8%,日均呼叫量超過 2.16 億次。但這只是雲從「智慧廳堂」方案中的一個部分。

周曦表示,我們要幫助銀行將線下網點打造成集營銷、產品展示、客戶體驗為一體的中心。我認為,線下網點是銀行要用活的資產,而不僅僅是存取現金的地點。

今年 7 月,雲從科技與興業數金合作,覆蓋超過 300 家無自建平臺能力的小型銀行。此外,雲從科技聯合中科院成立了人工智慧大學,在全國各地銀行機構巡迴交流上課,銀監會、四大行及其分行都參與其中,一起討論學習,成為專門針對行業進行「市場培育」的組織。

為建立真正的人工智慧基礎資源平臺,雲從科技正在打通邊緣計算與後臺計算資料平臺。在前端完成智慧感知人機互動、輔助決策後,交由雲端進行智慧決策、資料探勘、預測干預。

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介紹並展示了雲從科技邊緣計算領域的多項前沿技術與解決方案,包括炬眼識別相機、人證合一終端、人臉抓拍相機等。智慧識別相機全面分析處理實時畫面,識別出人臉後將「人臉影象」轉變為「特徵資料」,這些特徵資料將每秒兆級的視訊資料轉化為千分之一的資料,再傳回中央系統。

2018 年 9 月 14 日,國家工信部正式公佈 2018 年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專案名單,其中雲從科技「基於自研 Soc 晶片的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產業化應用」入選核心基礎專案名列。

本次工信部通知中提到了三個關鍵詞,一個是人工智慧,一個是實體經濟,再一個就是創新,前幾年工信部提出的是工業化與資訊化的融合,本次的通知可以看出,其方向更加的聚焦,那就是人工智慧和 2025 中國製造。

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次國家工信部專案是 2018 年國家發改委「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系統產業化及應用專案」的延伸和配套,主要打造面向終端裝置的人臉識別標準模組,通過 AI 晶片讓更多終端裝置標準化智慧化。

對於是否會在近期推出自研 AI 晶片,雲從科技聯合創始人姚志強談道,晶片是一個系統工程,雲從會基於自身優勢自研其中的核心元件,而非全部,雲從能夠讓更多的 IC 合作伙伴參與進這項國家專案。

四、雲從的堅守

三年前,八名在視覺領域的領軍研究者帶著滿懷的自信從中科院集體辭職創業,成就了當下「純內資」的人工智慧國家隊——雲從。

「就是希望人工智慧能夠落地」,34 歲的周曦談起從博導走向創業者背後的初衷時說,「這就像我們的小孩,現在還出於高速發展階段,只有我們自己親自讓它落地才是最好的方式。」

三年過去了,歷經四輪融資,雲從在快速成長的同時,仍沒有忘記「守住」自己的根系與血脈,堅持採取非VIE架構和「內資」引進模式。

不可否認,「國」字頭投資人及「國家隊」標籤已經成為在高壁壘行業拿單的「背書」。有人工智慧獨角獸公司聯合創始人表示,toG 專案很多時候需要一塊敲門磚。敲門磚意味著有人能把你帶進去,讓你有機會在客戶面前呈現你的產品和服務,但最後能不能拿下專案,還要看你的工作。

但是,站隊「國資」是否只是為了拿到敲門磚?

周曦表示,雲從的核心優勢是能夠為銀行、為安防提供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而不是背景。就團隊的行事風格而言,雲從採取合作一個行業就深入其中的做法,而不是蜻蜓點水。無論是金融,還是安防,雲從希望帶動整個產業鏈條的智慧升級,成為人與行業互動的介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