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之心原創
作者:吳昕
在外患內憂的境地中,屬於 AI 的狂熱浪潮已經過去,技術進入更為務實的成長區間,從此 AI 將更廣泛的融入生活。透過這場世紀對話,我們發現這家從廣州而起的 AI 獨角獸,正逐漸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
11 月 4 日,在中國南海邊的一場企業創新論壇上,主持人丟擲了一個問題:「人工智慧目前究竟處於什麼階段?」
論壇嘉賓之一,波士頓動力創始人、前 CEO Marc Raibert 認為,當前人工智慧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人們還有更多的機會做更多的事情。問題是,怎麼做?
「很多情況下,人工智慧暫時解決不了問題,所以必須要有跟人的知識結合。」回答的人是周曦,AI 四小龍之一「雲從科技」的創始人。
2020 年 8 月,雲從科技公開上市輔導。
至此,股市迎來繼曠視科技之後第二家推進上市程式的中國 AI 新勢力。當初從中科院「辭職創業」的周曦,也即將收穫一家屬於自己的上市公司。
無疑,周曦是雲從科技的靈魂人物。創業這 5 年來,自我評價「有些科學家情懷」的周曦,背後卻闖出一番不平凡的成績。目前,雲從科技估值已超過 200 億。
但在市場狂熱之後,周曦更關注未來:「很多事情交給 AI 是完全做不了的,我們認為一定要人機協同,也就是說,AI 技術一定要以人為中心。」
在周曦看來,人機協同的目標是人機之間自然互動和共融共創,就像是經典電影《鋼鐵俠》中 Stark 與 AI 管家 J.A.R.V.I.S 的關係,能幫助處理各項事務,進行資訊收集與建議等工作,成為人類生活中最體貼的幫手。
戰略確定之後,雲從是怎麼做的呢?
創立之初:讓機器能聽會說
如果說機器人是對四肢的延伸,那麼人工智慧就是對大腦的延伸。但如何複製、延展人類智慧,就是人工智慧發展過程中要探討的問題。人機協同,是雲從在人工智慧落地期的核心戰略,也是未來幾十年雲從對行業的判斷。
在雲從看來,人機協同的第一階段,是 人機互動。
巧合的是,這場對話的雙方 Marc Raibert 和周曦,都有著「學界轉商界」的人生經歷。
時間回到 2006 年,周曦成為「計算機視覺之父」Thomas S. Huang 黃煦濤教授當年全球招收的三個學生中的一個。此後幾年,周曦帶領團隊先後戰勝 MIT、東京大學、IBM、Sony 等著名研究機構,拿到六次世界人工智慧大賽冠軍,並發表了數十篇論文,被引用上千次。
黃煦濤教授(中),左為周曦。
2011 年,中國科學院計劃在西南地區籌建研究院,急需拔尖人才與頂尖技術,籌備人袁家虎(現任中國科學院重慶研究院院長)三次赴美與黃煦濤教授及周曦見面,希望能夠為國內引進全球頂尖的科技人才。
「國內需要這些高新技術」,留美 5 年之後,周曦毅然放棄在美建立的優渥生活和事業,以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專家的身份隻身歸國,從事人工智慧領域的研究。
隨著時代發展,我國越來越積極推動技術研究開發工作,十分重視科技成果的產業化進展。周曦團隊在科研領域和重大課題領域取得的成果,實驗室的規模已經無法承載。
4 年前的「投身報國」,4 年後就是「投筆從戎」。2015 年周曦再次做出重大抉擇,放棄在中國科學院穩定的工作,帶領團隊再次創業。
「科研成果能為個人帶來光環,但如果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仍然是遺憾的。」周曦決定以人臉識別技術作為跨行業入口,讓人工智慧技術「真正能用」,解決實際需求,做到 AI 技術普惠。
當前,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智慧感知技術已經是應用最廣泛的 AI 技術類別,也成為天然的跨行業人機互動入口。
此外,雲從科技陸續在跨鏡追蹤、自然語言處理等多個技術領域取得了關鍵性突破,形成了包括智慧感知、認知與分析決策三個層次的核心技術閉環。
但要想打造出 AI 管家 J.A.R.V.I.S,光擁有卓越的 AI 技術還是不夠的。周曦認為,人機協同的階段性目標是與專家知識融合。如何在紮實的 AI 技術基礎上,形成方案和平臺去解決問題本身,是雲從五年以來一直聚焦的事情。
如今,我們很難再用「計算機視覺」來定義雲從。
進階之路:讓 AI 無處不在
人機協同的第二個階段: 人機融合。
在與 Marc Raibert 對話中,周曦表示:現在的技術沒有達到完美的階段,而 AI 其實面臨著兩種發展路徑。一是工具,二是搭檔。
工具化,即讓機器完全替代人類做事,讓人的體力、經驗、時間得到釋放,也讓人們失業;另外一種是搭檔,如果在人工智慧技術這個黑匣子中置入專家知識,讓決策可理解、可覆盤,將 AI 與人的邏輯對等,那它就變成了人的良師益友,可以延伸人類的能力。
形象點說,人的優點是創造力和抽象力,AI 的優點在於計算力和記憶力,但是人在複雜環境下具有做出創造性決策的能力,而 AI 則需要千萬遍試錯,和機器的分工合作可以達到更高層面的協同水平,大量的流程性工作都將由 AI 承擔,而人將更多負責對機器的管理維護和更需創造力的決策工作。
有了鋼鐵俠和 AI 管家的完美配合,才能實現更好地「維護宇宙和平」。
基於人機協同戰略的深厚落地經驗,雲從科技開始打造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將 AI 技術閉環運用於跨場景、跨行業的智慧解決方案。
短短 5 年,雲從科技從起初的 20 人小團隊壯大了到接近 2000 人,客戶遍佈金融、治理、出行、商業等各個領域,400 多家銀行、30 個省市的公安部門、各大城市的樞紐機場都運用上了雲從科技的產品與方案。
今年 7 月,雲從基於人機協同作業系統推出行業級人工智慧產品和能力平臺——「輕舟」。這個平臺幾乎集中了雲從所有的演算法模型和業務特點,從人臉識別、語音識別、OCR 識別技術到資料分析處理集於一體。它可以透過鬆耦合結構做到以標準化的 API 連線一切終端裝置,除此之外,它還繼承了人機協同作業系統的專家知識模組,實現知識即服務。
這已經是業內公認的規律:在 AI 落地期,如何讓技術與行業深度融合,降低應用的門檻,提升其效率與服務體驗,才是決定一家公司能走多遠的關鍵。
未來已來:AI 管家終將走進現實
在人機協同的第三階段,是 人機共創。
歷史上,每一次的科技飛躍,都會帶來效率的提升,也都是對人的延展。但當前的人工智慧技術遠遠沒有達到完美的階段,甚至差得特別遠,人工智慧的發展會是一種螺旋上升的過程。
正如 J.A.R.V.I.S 需要經歷不斷的升級和完善,不遠未來,雲從打造的人機協同作業系統也將實現機器對人的高度賦能。
從現狀去觀察,它也確實擔得起這樣的期許。
2020 年 10 月 15 日,廣州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獲悉,雲從科技中標廣州市南沙區衛生健康局中山大學附屬第一(南沙)醫院資訊基礎設施與智慧化管控平臺建設專案,標的額 3.12 億元。
觀察合作內容:「透過人機協同作業系統為該專案建設 AI 智慧中樞,提供人機互動、融合、共創能力。專案將從醫院弱電系統全面接入物聯網,與視覺網路融合,透過 AI 決策反向控制,實現建築全感知、綠色節能、看病全流程一臉通、尋人尋車的智慧化監管。」
可以說,這是一個大包大攬的整體化合作。醫院的供電、中央調控、網路、決策、甚至節能、車輛全部能夠裝進去。
這表明了機會仍有,但是人工智慧僅靠演算法商業化,成長為大公司的大門已經變窄了。頭部廠商的優勢非常明顯,因為解決方案和平臺建設,不是十幾個人的矽谷車庫創業公司,演算法團隊套一家整合商合力能夠完成的。
目前,雲從正在全力打造的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同時在金融、機場、海關、商業等場景和行業佈置了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尋求紮實落地。
今年 5 月,雲從科技就與廣州市政府達成戰略合作,共建國內首個人機協同開放平臺,重點圍繞「總部建設」、「平臺建設」、「政務民生應用」、「智慧生態」、「金融支援」、「資本合作」等內容展開全面戰略合作;同時,該平臺也是與廣州市「數字基建」重點合作專案之一。
實際上,人機協同所蘊含的機遇,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豐富。2018 年,埃森哲在書籍《人機協作:重新定義 AI 時代的工作》中指出,在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第三輪技術浪潮中,人機協作是「被遺忘的中間地帶」:在這個地帶,人類與智慧機器各取所長。例如,人類可以開發、訓練和管理各類 AI 應用,讓其真正成為人類的好幫手;同時,機器可以使人類突破自身極限,擴充自身能力。
從雲從的變革之路去看,以單點核心技術起家,從推出軟硬體到以方案和諮詢為觸手,實現企業的轉型。這一路徑恰似百年企業 IBM:如果一家企業身處高速變化的市場,那麼它的核心能力中就必須包括「持續變革」,把握住時代脈搏的企業才能真正引領浪潮之巔。
「前沿尖端技術的創業,如果研究人員不能親力親為,成功的機會等於零;親力親為,也只有很小的機率成功,即便如此,我也願意一搏。」回顧這 5 年,周曦身上有一點絲毫未變,那就是對人工智慧技術的熱情,一如他剛踏入這個行業第一天,充滿鬥志。
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2020 年底,再看「AI 四小龍」,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同樣是計算機視覺起家,同樣曾經聚焦安防和金融,四家公司卻走出了差異化的道路。
最初,雲從科技以「中國金融行業第一大 AI 供應商」的標籤為人熟知,但現在,雲從將自己定位為「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解決方案提供商」。
同時,商湯、曠視、依圖也都在發生變化。
曠視在 AI 四小龍中成立時間最早,透過提供 Face ID 解決方案實現人工智慧技術商業化落地,眼下的業務領域聚焦在了物聯網;商湯的融資規模最大、估值最高,提出了 「1+1+X」模式,以底層框架為基礎重構傳統行業;依圖則把醫學影像行業作為主要戰略,並開始自研晶片。
其實中國 AI 領域的新興力量一直都在默默互動。雖然每家企業的定位或許有所不同,但並不意味著 AI 企業之間不能協同共進。他們需要一起教育市場,讓市場認可 AI 企業的品牌及勢能。
同時,資本機構的加持為 AI 企業生態構建提供了強大的助推力。近一年來,四家公司的上市進展在業界引起了相當高的關注度。商湯科技始終沒有披露上市計劃,但坊間傳聞不在少數;曠視科技最早遞交招股書;就在幾天前,依圖科技也已經披露了招股書,衝刺科創板。
雲從科技最新一輪融資達到 18 億元,多個國家背景基金入局,除了中國網際網路投資基金、上海國盛、廣州南沙金控、長三角產業創新基金等政府基金外,投資方還包括工商銀行、海爾金控等產業戰略投資者。10 月,公開訊息稱雲從科技已完成章程備案。
過去的十年裡,人工智慧經歷了第三次發展浪潮,技術的大幅度跨越終於也推動了前所未有的應用落地。對於雲從、商湯、曠視以及更多 AI 創業公司來說,它們的確有幸遇到這樣的時代。
雖然「寒冬」之說一直喧囂塵上,質疑聲此起彼伏。
但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除了國家政策的堅定支援,AI 企業確實已經開始穿過「低谷期」。這片天地足夠廣闊,縱然寒冬慘烈,但經歷過洗禮的幼苗,會生長得愈發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