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菜有關 ”能力“ 的設計和思考(B2B 技術共享第八篇)

宋小菜技術發表於2019-03-04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宋小菜技術同學的日常工作,你就會發現他們很喜歡談論一個詞,那就是“能力”。無論是在系統架構規劃的時候、技術方案設計的時候、開發問題探討的時候甚至PRD評審的時候,“能力”這個詞會不停地出現在他們的口中。是什麼原因,使得這個詞這麼頻繁的出現在開發小夥伴的交流中呢?

一、什麼是“能力”

在詳細介紹什麼是“能力”之前,先賣個關子,想先給大家介紹另外一個詞——VUCA時代(烏卡時代)。

VUCA是四個單詞的首字母組成的新詞,分別是volatility(易變性)、uncertainty(不確定性)、complexity(複雜性)、ambiguity(模糊性)。VUCA最早出現在軍事用語中,但是現在這個詞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原因就是人們發現,這四個詞實在是太符合我們現在的社會和時代了。我們的生活、工作、社會以及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不就是充滿了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嗎。

回到技術同學的日常工作中,大家就會驚奇的發現,我們接到的需求、產品方案、視覺稿、運營計劃甚至習以為常的框架技術、依賴的服務、使用的中介軟體工具,不也充滿了VUCA的特質嗎。所以在這裡非常想和技術的同學(特別是處於創業公司,業務正處於高速發展的的公司)說一句,不要再沉迷於“打死不改版PRD”或“再改就殺一個設計師祭天版UI”的罵戰或爭吵中了。因為當你回過頭review的時候就會發現,所有罵戰和爭吵的結論一定是“該變還是得變”。原因其實很簡單,VUCA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具備的特點,如果我們不去適應他,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去抵抗他,這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而且往往你的努力會變成徒勞。

介紹了這麼多有關VUCA的思考,是時候引出“能力”這個詞了。因為我們發現,無論公司的方向變化的有多麼快,或是死掉的業務數不勝數,還是創新性的專案一個接一個的誕生,總有一些是相對不變的,並且可以被我們沉澱下來的東西,那就是“能力”。這樣介紹,可能還是比較抽象,接下來舉兩個例子,可能大家就會有些感知了:

1.隨著業務發展,公司有越來越多的系統或者應用了,每個系統總是需要有登入流程的。一開始登入流程可能全都是獨立的,A系統有一個登入流程(使用郵箱+密碼登入),B系統有一個登入流程(使用動態簡訊登入),C系統有一個登入流程(使用登入名+密碼+驗證碼登入)。這個時候我們就發現“能力“了,登入流程,就是我們需要沉澱的”能力“。因為登入流程是可以被列舉完的,並且某一種登入形態一旦被固化下來了,就可以快速的輸出給其他的系統使用(高度複用),如下圖所示:

image1.png | center | 517x199

2.業務總是多樣和複雜的,X業務中有一個場景需要郵件通知主管審批,Y業務中有一個場景需要簡訊通知銷售某個客戶已經下單,Z業務中有一個場景需要push給客戶優惠券馬上要到期了。這個時候我們又發現“能力“了,訊息通知中心,就是我們需要沉澱的”能力“。和第一個例子一樣的思考方式,因為通知的途徑是固化的,並且某一種訊息通知的途徑一旦被沉澱下來了,就可以快速的輸出給其他的業務場景使用(高度複用),之後這些訊息通知的能力,還可以組合使用,如下圖所示:

image2.png | center | 508x192

看了上述兩個例子的介紹,很多技術的同學會覺得,這些不是很正常嗎,在我們的公司裡不就是這樣設計的嗎。舉這兩個例子,並不是想給各位介紹多麼高深的技術方案,而是想把“能力“這個詞講透。因為”能力“的設計更像是一種思維模型,即”將抽象和穩定的向下沉,將多變和不確定的往上浮”。這個思維模型,無論是在介面編寫、架構思考、技術方案設計甚至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都會起到很大的幫助,並且也是適應VUCA時代的有利技巧。
複製程式碼

二、設計“能力”的關鍵點

2.1 分清“業務”和“能力”

很多剛畢業的同學或是工作經驗尚淺的開發同學,在接到一個需求或任務時,往往會犯一個通病,是什麼呢?就是不能很好的區分“業務“和”能力“。他們往往”只面向業務程式設計“,請注意,在這裡提到的是”只面向業務程式設計“,重點是這個”只“字。好多開發同學一邊聽著產品經理描述需求和功能,一邊腦子在飛快運轉。需求評審結束,腦海裡已經充滿了表結構的設計和欄位的含義了,要不是還沒確定開發分支,都認為自己已經進入開發階段了。這裡有一句玩笑話”沒有什麼問題,是加一個介面或者加一張表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加兩個。“講到這裡,是不是會引起很多開發同學的會心一笑,這個階段估計所有的程式設計師都經歷過。
為什麼我將這個問題總結為——不能很好的區分“業務“和”能力“呢。就像剛才提到的,其實關鍵是因為沒有形成那樣的思維模型,即”將抽象和穩定的向下沉,將多變和不確定的往上浮”。”業務“擁有的最多標籤,就是易變的、模糊的、不確定的,這是”業務“天生就具備的特質。很多時候,運營同學也是邊跑邊摸索,還一邊修正運營的戰略戰術,這個情況在創業公司中,就更加明顯了。這時候如果技術同學在開發過程中不加思考,開發起功能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不停地加表不停地加介面,可想而知,如果長此以往結果將會多麼可怕。這也是宋小菜業務高速發展了三年,我們犯過的錯誤,也給我們帶來了長足的思考。舉一個我們犯類似錯誤的例子:
因為業務發展快速,越來越多的角色被納入到我們的業務鏈路當中,比如有“交易客戶“、”供應商“、”司機”、”囤貨商“等等。因為不同的專案組承接了對應的需求開發,所以設計出來的結果可想而知,只能用”非常貼近我們的業務“來形容了。後面遇到了什麼問題呢,比如隨著業務變化,使用者的身份是會多樣化的,比如有的使用者可能既是”供應商“又是”司機“,有的使用者身份既是”供應商“又是”囤貨商“等等。這時候問題就來了,“我怎麼知道他到底有幾個身份呢?”、“有的身份需要能登入系統A,有的身份需要登入系統B和C,有的身份不需要登入我們的系統,到底要怎麼控制呢?”
複製程式碼

其實在我們系統中出現兩三個身份後,按照剛才介紹的思考方式,我們的心中就應該敲響警鐘了,是時候是要做“業務”和“能力”的區分了,以便讓“能力下沉,業務上浮”。我們根據業務的抽象,沉澱了使用者中心的“能力”,其中包括了賬戶體系、使用者體系和身份體系,並以相對抽象的“屬性”和“標籤”的擴充套件能力對外輸出,以此來支援高速的業務變化。

2.2 不要一開始就談“能力”

當開發的同學們慢慢理解了“能力”的作用和價值的之後,往往又會帶來一個新的問題,那就是一開始就談“能力”。“能力”並不是空想出來的,他一定是經過了一些業務形態的觀察和抽象,才能被沉澱出來的。比如一上來就談“我們先做一個庫存中心,反正我們是電商模式,一定用的到的”、“這個時候就需要一個商品中心了,因為XX公司說他們有,我們業務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個商品中心一定不會錯的”等等。像商品中心、庫存中心這些核心“能力”,一定不是這樣出現的。
切記切記,“能力”不是憑空冥想出來的,也不是靠經驗設計出來的。一定是貼合著具體的業務場景,不停的思考和抽象,在合適的實際沉澱下來的。又到了講述宋小菜慘痛教訓的時候了:
宋小菜前兩年的業務,物流業務一直處於城際配送,比如從杭州城內的某個地,配送到杭州城內的目標站點。這時候我們做了一個統一的排程物流平臺,想將其作為“能力“,輸出給宋小菜所有的物流排程業務。現在回過頭來看,只能怪當初太年輕了,看的業務太少了。之後我們物流的複雜情況,遠遠超出了當時的想象,比如我們接入了骨幹物流,出現了從上游基地發貨的業務;比如城內大車無法通行,必須先由大車倒給多輛小車的業務;比如一輛半掛車,先送杭州再送嘉興最後送上海的跨城業務。當初設計的物流排程中心,根本承接不了這樣多變和複雜的業務場景,而且就現在來看,當時的資料模型抽象都是有問題的。
所以,如果能意識到“能力下沉,業務上浮”這個設計思路,並明白他的價值和威力,只是第一步,千萬不要跌入憑空冥想“能力“的坑,這樣設計出來的”能力“,往往都只是霧裡看花,只是美好的願景而已。
複製程式碼

三、如何建設“能力“

3.1 在專案過程中沉澱“能力”

如果認定了某一個能力特別重要並希望沉澱,那接下來怎麼做呢?組一個專門的開發小組悶頭苦幹,快速產出?這樣當然可以,但是從創業公司的經驗來看,這樣的模式往往並不可取。我們更願意看到的專案形態是這樣的:“能力”從0到1的誕生,一定要緊貼某一個具體的業務J,以優先順序最高的功能需求,輸出給這個業務J。別的業務Q、業務K知道我們開始誕生0到1的“能力”的時候,一定會向“能力”產出方提出五花八門的需求。這個時候就需要“能力”產出方自己心中有一杆稱了,因為現在是“能力”從0到1的誕生的過程,你不可能滿足所有的功能特性,你甚至都無法判斷那些需求是否合理。所以我們有一個準則:“能力”的從0到1,只為一個業務服務。這樣的好處有哪些呢: 1.“能力”必須緊貼某一業務,避免了“能力”設計者霧裡看花,以防最後做出來的“能力”連一個場景都服務不到; 2.只服務一個業務場景,也避免了“能力”設計者胃口太凶,覺得所有的需求都合理,所有的需求都得滿足,最後自己卻成為了瓶頸; 3.給予“能力”設計者足夠的思考時間。因為順利的服務到了第一個業務,會更加有效的幫助“能力”設計者去抽象和思考“能力”;

3.2 在基建重構中優化“能力”

“能力”從0到1的誕生一定是最難的,你可能得擋住一些業務需求開發的任務,或是苦口婆心的向別人述說“能力”的好處,直到他們認可為止。但“能力”的誕生往往只是紅軍長征的開始,“能力”是需要不停迭代,不停建設的。這些迭代的點或是需要建設的點,到底來自於哪裡呢?來自於源源不斷應用場景的接入。是時候介紹我們的第二個準則了:只有服務了超過三個業務場景,才是真正被認可的“能力”。這個準則就逼著“能力”的設計者,不停的思考業務的本質,以及抽象“能力”真正的價值。這樣的迭代,往往會安排在一些基建的專案中,讓“能力”的設計者有明確的目標和使命,去優化自己負責的“能力”。

四、結束語

和一些業內的朋友,或是前來面試的同學交流,也經常會聊到“你負責的是一個XX中心,那你知道為什麼你們需要有一個XX中心嗎?”,得到的答案往往是“架構師覺得需要”或是“這不是很正常嗎,別的公司也都有”。如果你問我這個問題,這篇文章就是我的答案了。

關於如何搭建高效率的生鮮B2B平臺,因為包含的內容較多,也很複雜,無法再一篇文章中給大家講清楚,本篇文章只是拋磚引玉,下面將分為多篇文章從行業現狀、業務現狀、產品概述、技術團隊搭建、服務端技術平臺搭建、前端開發等多個維度來講述,我們將三年多在B2B領域沉澱的核心產品和技術平臺公開,希望更多行業的人能深入瞭解,少走一些彎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本系列文章分佈如下(會繼續更新):

1、《如何搭建高效率的生鮮 B2B 平臺(B2B 技術共享第一篇)》

2、《宋小菜如何切入生鮮 B2B 市場(B2B 技術共享第二篇)》

3、《生鮮 B2B 平臺的產品體系如何迭代(B2B 技術共享第三篇)》

4、《生鮮 B2B 如何搭建高效的技術團隊(B2B 技術共享第四篇)》

5、《如何從 0 到 1 搭建生鮮 B2B 的技術體系(B2B 技術共享第五篇)》

6、《宋小菜技術如何應對生鮮 B2B 業務的快速變化(B2B 技術共享第六篇)》

7、《生鮮 B2B 技術平臺的前端團隊該如何搭建(B2B 技術共享第七篇)》

8、《宋小菜有關“能力”的設計和思考(B2B 技術共享第八篇)》

9、《服務拆分的設計和思考(B2B 技術共享第九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