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2日,一個極具歷史性的時刻。
上午9時30分,港交所上市大廳裡四面銅鑼齊響,八位創始人分立兩側,檯面稍顯侷促,場面足以見證去年港股上市的高潮。
遺憾的是,不久後,同一天上市的八家公司幾乎同時破發。這不只是巧合。
過去兩年,整個新經濟領域,中國公司在國內與海外的上市數量走向頂峰,但破發也比比皆是,即便是最明星的小米、美團、平安好醫生,還有去年首支上市的AI概念股流利說。
「上市上得非常不漂亮,融資金額非常低,上市之後即破發,再看股票交易量,也很不理想,沒有什麼流動性。」國內某知名FA機構負責人李立評價道。除了美團、小米,能夠透過上市給投資人帶來回報的專案屈指可數。
每年,「寒冬說」都不絕於耳。但2018,寒冬侵襲的不只有創業者,投資人也覺得格外冷。《資管新規》,全稱《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髮〔2018〕106號)落地,直接衝擊VC/PE的募資端,人民幣資金面臨「糧荒」。
「從去年5-6月份開始,我們就感受到募資變得非常緊張。」李立說道。根據2018年底統計的結果,2018年同比2017的募資金額下降接近一半。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導致很多基金,尤其是新興基金,募完第一筆後不久,就退出了市場的舞臺。「過去一年,我們看到很多這樣的問題。」該負責人繼續表示。
募資環境的緊縮,導致在投資者這一端更加集中化。雖然去年整體下行,但是投資數量並不少,尤其是一線戰投機構。這預示著,錢都將集中到最頂尖的投資機構手中。
緊接著的連鎖反應,就是融資更難。據IT桔子給出的2018年各月份投融資交易頻次趨勢,年中市場開始迅速降溫,1月、7月交易達到800起,到了12月腰斬一半還多。尤其在2018年最後三個月,各輪融資的數量只能佔到全年的兩成,甚至更低。從「熱脹」到「冷縮」,不過六個月的事。
此外,熱門的細分行業也在去年開始面臨各種政策管制。比如金融、文娛,以及教育行業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抬高了創業門檻,也將打擦邊球的警戒線拉高。
將視線放長到五年。資料顯示,從2015年開始新經濟領域的交易數量穩步下降,但交易額度卻在逐年攀升。2018年,市面總交易額度達到1.186萬億,首次突破萬億級別,交易量6036起。
錢不少,但是大量資金投入到頭部企業,資源嚮明星企業傾斜,商湯、優必選不斷重新整理著AI領域裡的融資記錄,甚至是全球範圍內的。強者恆強,適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