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大前端技術趨勢深度解讀
本文首發於極客時間《技術領導力300講》專欄。
大家好,我是阿里巴巴前端技術專家狼叔,今天想跟你們分享2019年我對前端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的理解。
我其實特別反感很多人說“前端娛樂圈”這種話,誠然,爆發式增長必然會帶來焦點,但也不必過度解讀,2018年的幾件大事兒我都瞭解,真的不是大家看到的那樣的。學會辯證的看問題,用心去體味背後的趨勢,我想這比所謂的“正直”更有價值,我更希望大家能夠堅持學習,保持思辨和平和。
大前端
2018年的事兒特別多,從React v16普及,到jQuery被GitHub下掉完成階段性歷史使命,在唏噓之外,版本帝AngularJS又釋出了v6和v7兩個版本。這些其實都不算啥大新聞,反觀三大框架,寫法越來越像,越來越貼近WebComponents標準,而周邊應用層面的封裝已經開始指數級增長。小程式是今年最火的技術,接連出現,快應用也想分一杯羹。PWA進入穩定期,尤其是PWA桌面版,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看清楚PC桌面版開發的全貌。移動端還是以強運營為主,各大公司都開始不再all in移動,開始重視多端並進,到了開始拼細節的階段了。TypeScript全面開花,GraphQL蠢蠢欲動,WebAssembly更是開啟了瀏覽器上多語言的大門。所有的這一切都在暗示,瀏覽器即作業系統,你能想象到未來前端的樣子麼?下面跟著我一一進行解讀吧。
三大框架標準化
有朋友吐槽:“Vue的特點就是上手快,初期相當好用,但如果接手一個別人寫的 Vue 專案,再和 React 對比一下,你會感謝 React 的”。但當Vue 3.0釋出之後,估計他就不會這樣說了。因為Vue 3的Class API 和 React 的寫法幾乎是一模一樣的,這個改動不是 Proxy 和 TypeScript,而是支援原生 Class 的寫法。你用 Class 來寫,那程式碼和 React 寫法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import Vue from 'vue'class App extends Vue.Component { count = 0 up() { this.count++ } down() { this.count-- } render() { return ( \u0026lt;div\u0026gt; \u0026lt;h1\u0026gt;{this.count}\u0026lt;/h1\u0026gt; \u0026lt;button onClick={() =\u0026gt; this.up()}\u0026gt;+\u0026lt;/button\u0026gt; \u0026lt;button onClick={() =\u0026gt; this.down()}\u0026gt;-\u0026lt;/button\u0026gt; \u0026lt;/div\u0026gt; ) }}Vue.render(\u0026lt;App /\u0026gt;, document.body as HTMLElement)
從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前端三大框架已經趨於平穩化、標準化,在我看來未來是WebComponents的。
WebComponents是規範,最早最\u0008知名的一個是 Google 主推的JavaScript 庫Polymer,它可幫助我們建立自定義的可重用 HTML 元素,並使用它們來構建高效能、可維護的 App。在 I/O 大會上,Google 推出了 Polymer 3.0,Polymer 3.0 致力於將 Web 元件的生態系統從 HUML Imports 轉移到 ES Modules,包管理系統將支援 npm,這使你更容易將基於 Polymer 的 Web 元件和你喜歡的工具、框架協同使用。
\u0026lt;script src=\u0026quot;node_modules/@webcomponents/webcomponents-loader.js\u0026quot;\u0026gt;\u0026lt;/script\u0026gt; \u0026lt;script type=\u0026quot;module\u0026quot;\u0026gt; import {PolymerElement, html} from '@polymer/polymer'; class MyElement extends PolymerElement { static get properties() { return { mood: String }} static get template() { return html` \u0026lt;style\u0026gt; .mood { color: green; } \u0026lt;/style\u0026gt; Web Components are \u0026lt;span class=\u0026quot;mood\u0026quot;\u0026gt;[[mood]]\u0026lt;/span\u0026gt;! `; } } customElements.define('my-element', MyElement); \u0026lt;/script\u0026gt; \u0026lt;my-element mood=\u0026quot;happy\u0026quot;\u0026gt;\u0026lt;/my-element\u0026gt;
另外還有2個專案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Rax也提供了一個名為atag的UI WebComponents庫。
2.LitElement是一個簡單的輕量級的快速建立WebComponents的基類,可以理解成是Polymer最小的實現版本。
LitElement主要的特性包括WebComponent生命週期模型支援和單向的資料繫結模型。它遵守 WebComponents 標準,使用lit-html模組這個快速的HTML渲染引擎定義和渲染HTML模板。最重要的是它對瀏覽器相容性非常好,對主流瀏覽器都能有非常好的支援。由於LitHtml基於tagged template,結合ES6中的template,使得它無需預編譯、預處理,就能獲得瀏覽器原生支援,並且擴充套件能力更強,效能更好。
import { LitElement, html } from '@polymer/lit-element'; // Create your custom componentclass CustomGreeting extends LitElement { // Declare properties static get properties() { return { name: { type: String } }; } // Initialize properties constructor() { super(); this.name = 'World'; } // Define a template render() { return html`\u0026lt;p\u0026gt;Hello, ${this.name}!\u0026lt;/p\u0026gt;`; }}// Register the element with the browsercustomElements.define('custom-greeting', CustomGreeting);
是不是看著更眼熟了?
《三國演義》裡有這樣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週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前端從2014年到2017年是混戰期,得益於Node.js的輔助加成,外加各種前端優秀的創意和實踐,使得React/Vue/Angular三足鼎立。無論React釋出v16,增加Fiber和Hooks,還是Vue 3.0釋出,其實最終都是朝著W3C WebComponents標準走。一言以蔽之,Follow標準是趨勢,如果能夠引領標準,那將是框架的無上榮耀。
我們可以參考一下技術成熟度曲線(Hype Cycle -Wikipedia),這個曲線把技術發展分成五個步驟:【科技誕生的促動期】-\u0026gt;【過高期望的峰值】-\u0026gt; 【泡沫化的底谷期】 -\u0026gt; 【穩步爬升的光明期】 -\u0026gt; 【實質生產的高原期】。從前端現在的熱度來看,應該是處於從第三階段【泡沫化的底谷期】到第四階段【穩步爬升的光明期】的爬坡過程,創新不會那麼多,更多的是偏於應用層的內容。
對於當下的前端發展情況,我其實是有隱憂的。當年Java世界曾經搞各種GUI,創造了MVC模式,結果沒火,沒想到到了Web開發領域,MVC成了基本約定。之後Model 1和Model 2等企業開發模型漸漸成熟,出現了Struts、Spring、Hibernate三大框架。在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Java程式設計師都是言必稱“SSH”。再之後Spring一家獨大,一統江湖,恐怕今天還記得 EJB 的人已經不多了。框架一旦穩定,就會有大量培訓跟進,導致規模化開發。這是把雙刃劍,能滿足企業開發和招人的問題,但也給創新探索領域上了枷鎖。
應用層封裝進入爆發期
框架和工程化基本探索穩定後,大家就開始思考如何更好的用,更簡單的用。目前,各家大廠都在前端技術棧思考如何選型和降低成本,統一技術棧。
舉個例子Umi,Umi 就是一套零配置(約定高於配製),按最佳實踐進行開發的,開箱即用的前端框架: React 全家桶 + dva + jest + antd (mobile) + less + eslint。如下圖所示: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Umi已經思考的相對全面,從技術選型、構建到多端輸出、效能優化、釋出等方面進行了拆分,使得Umi的邊界更為清晰,是前端最佳實踐,目前大多數前端組都是類似的實現方式。說白了,Umi和 create-react-app(cra)類似,就是現有技術棧的組合,封裝細節,讓開發者用起來更簡單,只寫業務程式碼就可以了。
零配置就是預設選型都給你做好了。
開箱即用就是技術棧都固化了。
約定大於配置,開發模式也固化好了。
Umi的核心是 af-webpack模組,它封裝了Webpack和各種外掛,把 webpack-dev-server 等Node.js模組直接打包進去,同時對配置做了更好的處理以及外掛化。af-webpack核心是webpack-chain模組,通過鏈式寫法來修改Webpack配置,使得af-webpack極為靈活。其實以React全家桶為例,開發者最大的負擔就是Webpack工程化構建。關於 Webpack 的封裝實踐有很多,比如知名的還有YKit、EasyWebpack等。
YKit 是去哪兒開源的Webpack,內建 Connect 作為Web server,結合dev和hot中介軟體,對於多專案構建提效明顯,對版本檔案釋出有不錯的實踐。
EasyWebpack 也是外掛化,但對解決方案、boilerplate 等做了非常多的整合,比如Egg的SSR是有深入思考的,儘管不贊同這種做法。
另外,在 create-react-app(cra)專案裡使用的是 react-scripts 作為啟動指令碼,它和 egg-scripts 類似,也是通過約定,隱藏具體實現細節,讓開發者不需要關注構建。在未來,類似的封裝還會有更多的封裝,並且更偏於應用層面。
PWA進入穩定期
PWA和native app(移動應用)的核心區別在於以下幾點:
1.安裝:PWA是一個不需要下載安裝即可使用的應用。
2.快取使用:native app主要是對sqlite快取,以及檔案讀寫操作,而PWA對快取資料庫操作支援的非常好,足以應對各種場景。
3.基本能力補齊,比如推送。
現在PWA已經支援的很好了,唯一麻煩的是快取策略和發版比較麻煩,應用輕量化的趨勢已經很明朗了。下面講一下PWA的一些關鍵點。
1.通用本地儲存的解決方案Workbox
Workbox 是 GoogleChrome 團隊推出的一套 Web App 靜態資源和請求結果本地儲存的解決方案,該解決方案包含一些 JS 庫和構建工具,Workbox 背後則是 Service Worker 和 Cache API 等技術和標準在驅動。在 Workbox 之前,GoogleChrome 團隊較早時間推出過 sw-precache 和 sw-toolbox 庫,但罵聲很多,直到 Workbox 才真正誕生了能方便統一的處理離線能力的更完美的方案。
Workbox 現在已經發布到了 3.0 版本,不管你的站點是用何種方式構建的,它都可以為你的站點提供離線訪問能力,幾乎不用考慮太多的具體實現,只用做一些配置就可以。就算你不考慮離線能力,它也能讓你的站點訪問速度更快。
比如星巴克的PWA應用,對快取的應用高達41.3mb。這是瀏覽器端非常大的突破,儘管沒啥新技術。
2.PWA桌面版
縱觀PC桌面端的發展過程,早期Delphi/VB/VF/VC等構建起的c/s時代,即使到今天依然有很大的量。最近兩年,隨著Atom/\u0008VSCode的火爆,帶動了node webkit相關模組的爆發,比如NW.js和Electron等。通過Web技術來構建pc client,確實是省時省力,使用者體驗也非常好,比如釘釘客戶端、石墨文件客戶端等,最主要的是可以統一技術棧,比如某些演算法,用JS寫一次,之後可以到前端、node、pc client等多處複用。當然更好的是使用Web技術進行開發,不需要加殼打包,PWA桌面版就是這樣的技術。
接下來就具體聊一下桌面端的3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原生開發Native
早年的VB/VF/VC/Delphi等原生開發方式,到後來出現QT類的跨平臺軟體,但依然可以理解成是原生開發。
第二階段:混搭開發Hybrid
谷歌於2008年9月2日首次釋出了Chrome瀏覽器,Node.js是Ryan Dahl於2009年釋出的,他把V8引擎(Chrome核心JavaScript引擎)搬到了後端,使用js編寫伺服器程式變為現實。隨後 npm 發展極為迅猛,跨平臺技術也突飛猛進,出現了NW.js這樣的輕量級跨平臺框架,基於Chromium(Chrome開源版本) + Node.js,使得PC桌面端能夠通過Web開發技術開發,最終打包編譯成各個平臺支援的應用格式,給PC桌面開發帶來了太多的可能性。
而Atom 是 GitHub 在 2014 年釋出的一款基於 Web 技術構建的文字編輯器,其中atom-shell,也就是後來的 Electron,是和NW.js類似的技術。它允許使用Node.js(作為後端)和Chromium(作為前端)來完成桌面GUI應用程式的開發。Chromium 提供了渲染頁面和響應使用者互動的能力,而 Node.js 提供了訪問本地檔案系統和網路的能力,也可以使用 NPM 上的幾十萬個第三方包。在此基礎之上,Electron 還提供了 Mac、Windows、Linux 三個平臺上的一些原生 API,例如全域性快捷鍵、檔案選擇框、托盤圖示和通知、剪貼簿、選單欄等。
Erich Gamma老爺子設計的 Monaco/VS Code,同樣基於Electron,但效能比Atom強多了。VS Code 會先啟動一個後臺程式,也就是 Electron 的主程式,它負責編輯器的生命週期管理、程式間通訊、UI外掛管理、升級和配置管理等。後臺程式會啟動一個(或多個)渲染程式,用於展示編輯器視窗,它負責編輯器的整個 UI 部分,包括元件、主題、佈局管理等等。每個編輯器視窗都會啟動一個 Node.JS 子程式作為外掛的宿主程式,在獨立程式裡跑外掛邏輯,然後通過事件或者回撥的方式通知 Renderer 結果,避免了 Renderer 的渲染被外掛中 JS 邏輯阻塞。
演進過程:chrome \u0026gt; Node.js \u0026gt; nw.js \u0026gt; atom(electron) \u0026gt; vs code
在第二階段裡,我們可以看到PC桌面端以 Web 開發技術作為核心,以瀏覽器核心作為跨平臺核心,最終將 Web 開發的程式碼和瀏覽器核心打包。這樣做的好處是前端開發相對簡單,相對於 C++ 等語言更為方便,另外從成本上考慮,也是極為划算的。
如今,很多應用都開始基於Electron構建,比如微信小程式ide、微信pc版本等,另外非常令人激動的是,2018年10月18日,迅雷論壇發文稱新版(從迅雷X 10.1版本開始)採用Electron軟體框架完全重寫了迅雷主介面。使用新框架的迅雷X可以完美支援2K、4K等高清螢幕,介面中的文字渲染也更加清晰銳利。從技術層面來說,新框架的介面繪製、事件處理等方面比老框架更加靈活高效,因此介面的流暢度也顯著優於老框架的迅雷。
第三階段:PWA桌面版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隔與不隔”這一文學命題,這個問題在開發領域也是存在的。明明是Web開發的,為什麼還要打包加殼呢?除了體積非常大以外,使用安裝也極為麻煩。
Spotify的PWA桌面版應用體驗是非常好的,在mac上絲般順滑。
2018年Google IO大會上,微軟宣佈win10全力擁抱PWA,通過爬蟲爬取PWA頁面,並將其轉換為Appx,繼而在其應用商店裡提供應用,體驗和原生Native應用非常相近,對此我非常看好。
瀏覽器有著超強的快取能力,外加PWA其他功能,使得瀏覽器上的PWA應用能夠取得媲美 Native 應用的效能。在瀏覽器裡可以直接開啟,無需加殼,很明顯這是極為方便的。
PWA 必然會改變前端與移動端之間的格局,再加之 AOT(ahead-of-time) 與 WebAssembly 為 JS 帶來的效能上的突破,JavaScript 將撼動所有領域,從移動端(PWA)到桌面應用、物聯網、VR、AR、遊戲乃至人工智慧等等。
Google接下來會大力推進PWA的桌面版,再加上win10和Chrome加持,Web應用無需加殼就能達到近乎原生的體驗,前端的領域再一次被拓寬,未來真的可以大膽的想想。
很多人問PWA在國內為什麼感覺不火,原因很簡單,PWA在弱網環境下表現極好,但中國的網路是全球最好的,所以PWA其實沒有給我們帶來那麼大的收益。不過當做一個補位方案也挺好的,畢竟2G/3G還有點量,另外在伺服器渲染SSR上,PWA也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
小程式火爆
如果說和PWA比較像的,大概就是小程式了,小程式也可以說是今年最火的技術。
微信小程式的下一步計劃,支援NPM、小程式雲、視覺化程式設計、支援分包等,聽起來很美好,但坑依然不少。小程式原生提供的 DSL 不夠好用,所以就有了上層開發框架或者腳手架來優化開發效率,目前比較主流的有3個:
今年還冒出了微信小程式之外的頭條小程式、支付寶小程式、百度智慧小程式等,未來還會有很多。同時,手機廠商大概是看到了小程式對其應用商店的威脅,小米、華為、OPPO、vivo 等九大國內手機廠商聯手成立了“快應用聯盟”,基於react-native技術棧,整體也很不錯,尤其是天貓呼叫菜鳥裹裹的快應用,安卓下有非常好的體驗。相較而言,微信是基於 Webview 的,而快應用使用的是原生渲染方案,其他家也大抵如此。
其實5G時代很快就到了,大家可以暢想一下,在網速、記憶體和CPU更高的情況下,5G每秒最高下載速度高達1.4G,秒下PWA或小程式應用,到底是離線,還是線上,猶未可知吧。
前端能講的東西實在太多了,但受限於篇幅,本文只能先簡單跟你分享React/Vue/Angular三大框架標準化、應用層封裝進入爆發期、PWA進入穩定期、小程式火爆等方面的內容。下一篇文章中,我將繼續跟你聊聊移動端局面、多端拉齊的必然性等內容,以及2019年不可忽視的TypeScript和WebAssembly這兩大技術,歡迎繼續關注,也歡迎留言與我多多交流。
多端拉齊,並重使用者體驗
在AI時代,沒有“端”的支援可以麼?明顯是不可以的。首先感謝蘋果,將使用者體驗提升到了前無古人的位置。移動網際網路興起後,PC Web日漸沒落。我個人非常欣賞玉伯,在當年無線 ALL IN 戰略中,他還是選擇留下來繼續做 PC Web 的前端。不過,雖然很多公司的重點轉向無線,但 PC 業務也一直沒停,這是很多公司的現狀,也是客觀事實。那麼,PC端這樣的“老古董”的出路到底在哪裡呢?
1.我們可以利用PC/H5快速發版本的優勢,快速驗證AI演算法,繼而為移動端提供更好的模型和資料上的支撐。
2.多端對齊,打好組合拳。既然不能在移動端有更大的突破,大家只能在細節上血拼。
大家的戰場已經不是點了,已經升級到打組合策略的階段了。未來一定是多端拉齊,並重使用者體驗的。
今天的大前端,除了Web外,還包括各種端,比如移動端、OTT,甚至是一些新的物聯網裝置。我們有理由相信Chrome OS當年的遠見:“給我一個瀏覽器,我就能給你一個世界。”如果說的苟且一點:“給我一個Webview,我就能給你一個世界。”
TypeScript
我之前就非常關注TypeScript,但遲遲未下定決心在團隊內落地。今年1月份北京Node Party上組了個局,和幾位嘉賓一起聊了一下,確認提效非常明顯,落地難度也不大,大家一致認為2019年TypeScript將有非常大的增長。本身前端團隊變大,規模化程式設計也必然依賴型別系統和麵向物件的,從這點上看,TypeScript也是完勝的。
這裡再簡單介紹一下TypeScript,它是有型別定義的 JavaScript 的超集,包括 ES5、ES5+ 和其他一些諸如反射、泛型、型別定義、名稱空間等特徵的集合,為了大規模 JavaScript 應用開發而生。複雜軟體需要用複雜的設計,物件導向就是一種很好的設計方式,使用 TypeScript 的一大好處就是 TypeScript 提供了業界認可的類( ES5+ 也支援)、泛型、封裝、介面物件導向設計能力,以提升 JavaScript 的物件導向設計能力。市面上的框架也對TypeScript提供了非常好的支援。
React 對.tsx支援非常好,比如我在Midway controller裡支援tsx寫法,這是非常大膽的,對於後面react ssr來說是一個極大便利;
Vue 從v2.5.0之後對ts支援就非常好;
Node.js Web框架,尤其是Egg.js對ts支援非常好,當然還有更高階更專注的的Midway框架,Midway基於Egg生態,同時提供IoC等高階玩法;
在使用 Webpack 編譯前端應用式,通過TypeScript-loader可以很輕鬆地將 TypeScript 引入到 Webpack 中。有了 TypeScript-loader,就可以一邊使用 TypeScript 編寫新程式碼,一邊零碎地更新老程式碼。畢竟ts是js超集,你有空就改,非強制,特別包容。
WebAssembly
WebAssembly 是一種新的位元組碼格式,目前主流瀏覽器都已經支援 WebAssembly。 和 JS 需要解釋執行不同的是,WebAssembly 位元組碼和底層機器碼很相似,可以快速裝載執行,因此效能相對於 JS 解釋執行而言有了極大的提升。 也就是說 WebAssembly 並不是一門程式語言,而是一份位元組碼標準,需要用高階程式語言編譯出位元組碼放到 WebAssembly 虛擬機器中才能執行, 瀏覽器廠商需要做的就是根據 WebAssembly 規範實現虛擬機器。這很像Java早年的Applet,能夠讓其他語言執行在瀏覽器裡。Applet 是一種Java 程式,它可以執行在支援Java 的Web 瀏覽器內。因為它有完整的Java API支援,所以 Applet 是一個全功能的Java 應用程式。
有了WebAssembly,在瀏覽器上可以跑任何語言。從Coffee到TypeScript,到Babel,這些都是需要轉譯為js才能被執行的,而WebAssembly是在瀏覽器裡嵌入vm,直接執行,不需要轉譯,執行效率自然高得多。
舉個例子,AutoCAD軟體是由美國歐特克有限公司(Autodesk)出品的一款自動計算機輔助設計軟體,可以用於繪製二維製圖和基本三維設計。使用它時,無需懂得程式設計,即可自動製圖,因此它在全球被廣泛應用於土木建築、裝飾裝潢、工業製圖、工程製圖、電子工業、服裝加工等諸多領域。
AutoCAD是由大量C++程式碼編寫的軟體,經歷了非常多的技術變革,從桌面到移動端再到web。之前,InfoQ上有一個演講,題目是《AutoCAD \u0026amp; WebAssembly: Moving a 30 Year Code Base to the Web》,即通過WebAssembly,讓很多年代久遠的C++程式碼在Web上可以執行,並且保證了執行效率。
本來,我以為WebAssembly離我們很遠,但在2018年Google I/O大會親眼見到AutoCad Web應用後,非常震撼,效果如下圖所示。
能夠讓如此龐大的專案跑在Web端,真的是非常了不起。通過WebAssembly技術,既能複用之前的C++程式碼,又能完成Web化,這也許就是所謂的兩全其美吧。
之前,全民直播的前端研發經理趙洋曾分享了WebAssembly在全民直播裡對直播編解碼方面的應用,效果也非常不錯。
另外,許式偉在 ECUG Con 2018上也分享了一個 Topic,主題是《再談 Go 語言在前端的應用前景》,Go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專注後端開發是沒辦法讓 Go 排到第一的,目前的一個方向是藉助GopherJS,將Go程式碼編譯為JS。這種實踐是沒問題的,和Kotlin類似,對於絕大部分 Go 使用者也是非常好的。但問題在於,真正的前端不太可能換語言,目前連Babel、ts這種都折騰的心累,更何況切換到Go。“求別更新了,老子學不動了”,這是大部分前端工程師的心聲。
從WebAssembly的現狀來看,對於複雜計算耗時的部分採用其他語言實現,確實是比較好的一種方式。從趨勢上看,WebAssembly讓所有語言都能跑在瀏覽器上,瀏覽器上有了vm,瀏覽器不就是作業系統了嗎?
Chrome的核心JavaScript引擎V8目前已包含了 Liftoff 這一新款 WebAssembly baseline 編譯器。Liftoff 簡單快速的程式碼生成器極大地提升了 WebAssembly 應用的啟動速度。不過在桌面系統上,V8 依然會通過讓 TurboFan 在後臺重新編譯程式碼的方式最終讓程式碼執行效能達到峰值。
目前,V8 v6.9 (Chrome 69) 中的 Liftoff 已經設定為預設工作狀態,也可以顯式地通過 --liftoff/–no-liftoff 或者 chrome://flags/#enable-webassembly-baseline 開關來控制。另外,Node.js v11採用的v8引擎的v7版本,對WebAssembly支援更好,雖然這沒啥意義,但練手還是蠻好的。
移動端
Flutter 是 Google 推出的幫助開發者在 Android 和 iOS 兩個平臺,同時開發高質量原生應用的全新移動 UI 框架,和 React-native/Weex 一樣支援熱更新。Flutter使用Google自己家的Dart語言編寫,剛好今年Dart 2也正式釋出,不知道二者之間是否有關聯。目前Dart主攻Flutter和Web兩塊,同時提供了 pub 包管理器,儼然是一門全新的語言,學習成本有些高。反觀TypeScript就非常容易被接受,基於npm生態,相容ES語法,因此,2019年對Dart我還是會持觀望態度。
除了不喜歡Dart外,Flutter的其他方面都很好,在移動端現在強運營的背景下,支援熱更新是必備能力。
關於Weex,一邊罵一邊用,很無奈的一種狀態。Weex本身是好東西,捐給了Apache,目前在孵化中,會有一個不錯的未來。但社群維護的非常差,問題issue不及時,文件不更新。如果公司沒有架構組,還是比較難搞定的。
不過也有很多不錯的案例,比如2018年優酷雙十一活動就是使用Weex開發的,效果非常不錯。通過自建的視覺化活動搭建平臺,能夠非常高效的完成開發,結合App內的快取,整體效果比H5好的多。
我對 Weex 的看法是,以前 Weex 只是解決H5渲染效率的問題,但如今強運營的背景,使得 Weex 承載了非常多的內容,比如動畫、遊戲甚至是圖形影像處理等。可以看到,未來 Weex 還會戰略性的增加。
總結
總結一下,2018年大前端的現象:
前端三大框架已趨於平穩,標準化,向Web Components看齊。
應用層面開始進入過渡封裝周邊的階段,很多細節都會埋在框架裡。
PWA平穩發展,相容4/5瀏覽器,workbox 3進一步簡化開發,另外PWA桌面版已經開始興起,未來會更多。
多端受到重視,不再只是all in mobile。
WebAssembly讓更多語言可以執行在瀏覽器上,AutoCAD的web版是非常好的例子。
強運營背景下,移動端以前端開發為主,已成定局。Flutter局勢暫不好說,還在觀望中(主要是不喜歡Dart)。
TypeScript落地很好,包容性更好:React 對.tsx支援非常好,Vue 從v2.5.0之後對ts支援就非常好,Node.js(尤其是Egg.js、midway)對ts支援也非常好。
5G時代快來了,網際網路的長期線上情況有可能會被打破。本地裝置即客戶端,可以大膽的想想。對前端來說,本地web服務,輔助日常開發,類似於je這樣的模組會越來越多。
終上所述,未來瀏覽器會越來越重要,Web Os的概念正在慢慢落地。另外三大框架趨於穩定,寫法上也越來越像,學習成本是降低的。但周邊應用層面的封裝還會是爆發式增長,更多複雜的細節會被包裝到應用框架裡,可能還有很多不一樣的開發方式需要大家熟悉。
對於開發者而言,唯一不變的就是學習能力。掌握了學習能力就能夠應對這些趨勢變化,無論是在三大框架混戰時代,還是後面周邊封裝時代都能很開心的“折騰”。哪怕有一天AI真的能夠替人寫程式碼,能應變的人自然也是不怕的。
關於大前端的現狀和未來我就分享到這裡,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更多內容,請關注前端之巔。
會議推薦
2019年6月,GMTC全球大前端技術大會2019即將到來。小程式、Flutter、移動AI、工程化、效能優化…大前端的下一站在哪裡?點選下圖瞭解更多詳情。
相關文章
- 2019 年技術大趨勢預測
- 2019年航空業10大技術趨勢
- 2016 年大資料技術發展趨勢解讀大資料
- IEEE預測:2019年十大技術趨勢
- 解讀2022年重要戰略技術趨勢
- 阿里雲技術專家解讀:2021 年六大容器技術發展趨勢阿里
- 報告解讀|2021年攻擊技術八大發展趨勢
- 大資料技術趨勢大資料
- Gartner:2019年十大資料與分析技術趨勢大資料
- 雲原生資料中臺技術與趨勢解讀
- 前端技術演進(八):未來前端趨勢前端
- 2019十大戰略性技術趨勢
- 深度解讀後疫情時代下,零售行業的趨勢及技術前瞻行業
- 2017年酒店技術的5大趨勢
- 2019 年 Web 開發技術指南和趨勢Web
- 技術盤點:2022年雲原生架構趨勢解讀架構
- Gartner釋出:2019年十大戰略技術發展趨勢
- 2019年企業雲呈現五大技術發展趨勢!
- 深度學習技術發展趨勢淺析深度學習
- 2013年Web十大趨勢(技術篇)Web
- 未來5年可穿戴技術的7大趨勢
- 趨勢分析 | 零信任實踐之關鍵技術解讀
- 一文讀懂資料庫最新技術趨勢:TDSQL帶你深度縱覽VLDB 2019資料庫SQL
- 2022年12大戰略技術趨勢 - Gartner
- 2022 年開源技術六大趨勢
- 經濟學人:解讀2014年全球廣告業與技術現狀和趨勢
- 採購技術的七大趨勢
- VC眼中的十大技術趨勢
- 解碼2022年雲原生落地技術趨勢
- 技術戰疫:下一個10年的技術趨勢
- Gartner:2020年十大戰略技術趨勢
- Bitcoin Magazine:2016年六大技術趨勢
- 2018 年開源技術 10 大發展趨勢
- GP Bullhound:2016年全球十大技術趨勢
- 趨勢 | 2019年人工智慧行業的25大趨勢(一)人工智慧行業
- 2015年顯示技術領域五大技術發展趨勢
- 【前瞻】2019這五大技術趨勢將改變未來
- FTI:2019技術趨勢報告(3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