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級的創新易,基礎的創新難

威靈頓發表於2018-03-01

看到一則新聞:“聯想創始人@柳傳志 瘋狂吐槽在美國生活的不方便:聯絡方式落後、網速不好、出門還要帶現金…生活一點不便利,而中國移動網際網路非常領先!”

讀到這段,我只能呵呵兩聲。這事情往深裡說,可以討論的話題可不少。

拜前期官方不怎麼搭理的機會,還有一些對外資政策障礙的因素,中國的網際網路產業在競爭中迅速發展壯大。網際網路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這真不是誇張。

但是注意觀察就會發現:國內的網際網路創新,基本是消費級別的。消費級的革新,主要特徵是使用現有技術,在人的溝通、生產、消費環節降低成本,提供便利,提供新的可行模式。因為網民很多,人口基數大,只要產品作出的改進好一些,就有機會吸引足夠多的使用者進行下去。這種創新是相對比較容易的,但是它不會產生在技術上質的飛躍。比如突然做出了效能10倍於現有主流電池的新產品,一下子就能改變一個甚至幾個行業。 這裡不是說非要多“高階”才好,再普通的創新,只要有價值都是好的,微信/支付寶方便了多少人的生活和聯絡?

各個國家因為歷史文化的原因,國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習慣。這就給業務跨國擴充套件帶來了阻撓和障礙。因為直接照搬會水土不服。美國人習慣信用卡消費,習慣簽字,大量人口的習性,想短期改變是很困難的。這種歷史包袱,往往是已開發國家的一個苦惱。

後發地區就沒這個頭疼的問題了。它可以依靠現有的技術 – 已開發國家傳進來的,吸納組合,直接越過一個歷史階段,超前發展出新的消費應用模式。比如大量的中國人並沒有信用卡,實際上,按業內人士說法,中國是沒有信用卡時代的。但是因為趕上了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的浪潮,不妨礙它直接奔入移動支付時代,一機在手,天下隨走。當年,同樣有無數人直接越過了PC時代,一下跨入手機時代,道理是一致的。PC昂貴,手機便宜,而且移動裝置隨身隨時隨地,遠不是電腦可比。更何況硬體效能飛速進步,夠用了就行。感謝小米吧,直接把智慧手機價格拉下來,讓大量的人得以接觸新時代的全新生活模式。後發地區/人口因為沒有歷史包袱,這種切換很容易。

由此看來,後發的反而還好了?這就是10多年前,學界出現的一大爭論主題:後發優勢與後發劣勢之爭,爭論的雙方代表人物是林毅夫與楊小凱。可惜楊小凱先生早已在2004年仙逝。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楊小凱


這裡不再重複當年的爭論,有興趣的可以翻開相關的資料,還有記錄。我要說的是,後發國家固然可以享受先進國家技術輸出的好處,直接拿來發展自己,但是同時也中了“後發詛咒”。世界上真沒有那麼便宜的好事。參看:後發劣勢

一個國家的技術實力,由基礎科學水平、工業水平決定。而這些事情的發展,可就難的太多了,往往費盡千辛萬苦才能得到一點進步,甚至一無所獲。愛迪生發明電燈,發明過程艱辛無比,可一旦成功,他人就可以直接享受技術成果。國人聽慣了“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說辭,往往堅信技術靠堆人,靠砸錢就行,就能搞出來。這是極大的誤解,沒有這回事。集中力量攻關,適合一類:方向已經確定,有人已經證明了可行性,需要付出巨大的投資和努力,在效能和可靠性上做出改善。如果連個方向都沒有,你砸啥錢。

真正的技術進步來源於個體的創意和革命性的想法。它是具體的個體做出來的,一個或幾個人先想出來。基礎的技術創新更需要良好的土壤環境,允許人在各個方向上不斷探索。自由才是終極的生產力。所以,馬斯克恐怕只能在美國搞火箭,也只能在那個地方獲得成功,所以美國才能是世界第一強國。技術上發展到什麼程度,需要社會幾個維度的支撐:基礎理論、設計創新、製造能力、工藝水平。

基礎理論提供理論依據和正確性、可行性的證明; 設計創新讓技術發揮出功效; 製造則是真的要物理實現出來,工藝決定了製造的水準有多高。這些都是實打實的硬功夫,沒有一個是能光靠技術輸入得來的,你想要技術人家還不告訴你呢。有的產品,圖紙給你告訴你怎麼做,你都做不出來。因為需要特別的加工能力。不信去看看日本人的“HardLock”螺母,號稱永不鬆動。圖紙是公開的,但就是沒人能做得好,除了他們自己。參看:https://www.nippon.com/cn/features/c00602/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這些創新很難,但是一旦完成,功效巨大。它直接能讓過去的不可能變成經濟可行,推動了社會進步。但是它需要良好制度的保護,這正是已開發國家,得以發達並不斷在技術上領先的根本原因。你可以組裝出iPhone,賣安卓手機,變著花樣包裝、促銷,在產品消費級別上做各種文章。但是你做不出高效能+高質量的手機晶片,完不成有競爭力的作業系統,甚至連高質量的儲存器都做不出來。所以,不要相信什麼中國科技實力超越美國的說法,要正視差距,不要夜郎自大。

作者部落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