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式設計師穿衣是怎麼變得越來越醜的

CSDN資訊發表於2017-12-02

點選上方“CSDN”,選擇“置頂公眾號”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是什麼力量,讓任何地方的程式設計師都享有「免於體面的自由」?

在今天的社會裡,工程師往往代表著知識水平和社會地位。每當普通人聽到這個頭銜,總會報之以敬仰的目光:

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

但有一種工程師,雖然也是如假包換的高階技術人員,卻很少能享受到和同類相近的社交待遇:程式設計師。

640?wx_fmt=jpeg&wxfrom=5&wx_lazy=1

和工程師的耀眼形象不同,多數人眼裡的程式設計師更接近於一群情趣乾癟的宅男,而非高智商高收入的精英群體。網路上嘲笑程式設計師的段子俯拾皆是,簡直髮展成了一種文化現象:

640?wx_fmt=jpeg

客觀而言,這些評價並不公正。作為高階技術人員,多數北上廣的程式設計師都能做到月入萬元以上,毫不遜色於其他工程師或職業。大多數嘲笑程式設計師的人,實現階層逆襲的可能性都遠遠不及。

?

由「極客學院」釋出的 2016 年程式設計師薪資統計

不過,程式設計師群體遭到戲謔的原因實在也不難理解。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們與自身收入和社會地位完全不匹配的服飾裝扮。

640?wx_fmt=jpeg

而且,這種現象並非僅僅存在於中國:矽谷技術精英的固定裝束,也早已引起美國人民的注意。

640?wx_fmt=png

美國網路總結的矽谷精英日常著裝

640?wx_fmt=jpeg

美劇《矽谷》(2014)中的程式設計師形象

程式設計師為什麼穿得如此不講究?這種雞立鶴群的行業文化,又是如何形成的?

程式設計師,曾經的體面人

程式設計師平凡的打扮的確很難讓人聯想到頭頂光環的工程師。因為自工業革命以來,憑藉技術創新帶來的財富,工程師們的服飾早不復為從前的中下層匠人可比。

在階層分明的正常社會,社會審美風尚往往是向上看齊。作為新富階層的工程師,很快就如同舊時代的貴族一樣穿著考究,其紳士派頭儼然與政客難分軒輊。

例如,發電機的發明人邁克爾·法拉第出生於寒微之家,但留下的照片卻都身著禮服:

640?wx_fmt=gif

而出身農家,僅僅中學畢業的著名電氣工程師維爾納·馮·西門子,也總是一副上流社會的打扮:

640?wx_fmt=png

同時期出身富商家庭的英國首相威廉·尤爾特·格萊斯頓,和法拉第、西門子的著裝風格非常相近,很難看出雙方存在什麼階級差異:

640?wx_fmt=jpeg

即便在電腦的發源地美國,早期程式設計師(或者說軟體工程師)的著裝也完全是上流社會的造型。

由於計算機程式的設計基礎是數理邏輯,所以最早的軟體開發人員大多為數學家出身。他們來自美國的各大名校,其學院歷史悠久,無論師生都對穿戴正裝習以為常。

640?wx_fmt=png

1939 年的史丹佛大學舊照

640?wx_fmt=jpeg

1950 年代的普林斯頓大學,大部分師生穿戴西裝上課。這種偏向舒適的風格被稱為常春藤聯盟風格,對美國主流西裝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 圖片來自:LIFE

因此,在這批人物的活躍時期,早期程式設計師也都衣著體面,絕不會在著裝方面遭到企業家、政客、金融從業者的鄙夷。

640?wx_fmt=jpeg

被譽為「計算機之父」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約翰·馮·諾依曼身著正裝站在計算機前

640?wx_fmt=jpeg

被譽為「人工智慧之父」的數學家約翰·麥卡錫也是西裝筆挺

體面人是怎樣「墮落」的

然而,正是因為程式設計師與大學的緊密聯絡,導致程式設計師的著裝文化發生歷史性轉折。

1960 年代中期,隨著反越戰、民權運動和嬉皮士運動的興起,歐美的學院文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轉變。

尤其是在以大學生為主體的「嬉皮士運動」中,學生們為了反抗既有的「傳統秩序」,把傳統著裝體系中整潔、體面的紳士派頭視為對個性和自由的壓迫。休閒隨性的便裝和體現流行文化的奇裝異服取而代之,在現代服裝體系中的地位陡然上升。

640?wx_fmt=jpeg

640?wx_fmt=jpeg

這場學生運動對大學著裝文化造成了深遠影響,基本摧毀了西方大學裡的正裝習俗。如今,幾乎沒有哪個學生還會西服革履地前去教室上課,甚至老師們在講課時也大多身著休閒裝:

640?wx_fmt=png

640?wx_fmt=png

所幸的是,對於較傳統的行業,職業著裝已有行業慣例,學院時尚影響有限。即便藤校畢業的嬉皮士,一旦成為律師、醫生或商務精英,還是該穿什麼穿什麼。

640?wx_fmt=jpeg

1970 年代初就讀於耶魯法學院的兩位嬉皮士

然而,計算機程式設計卻是與學院研究前沿關係緊密的新興行業,完全不存在任何職業著裝傳統,因此給了新興的高校著裝文化可乘之機。

經歷嬉皮士運動的老一代程式設計師,直接把學院著裝帶到工作當中,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著裝文化。例如 Java 程式語言的創始人詹姆斯·高斯林(下圖左),其裝束非常接近程式設計師的標配。

640?wx_fmt=jpeg

與之類似的,還有 C++語言的創始人比雅尼·斯特勞斯特魯普,對服裝品味同樣不講究。

640?wx_fmt=jpeg

程式設計師們隨性的著裝在經過數十年的積累和擴散後,給美國社會留下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形象。上世紀 80 年代以來,美國電影裡的「電腦高手」幾乎都是一副自由散漫的扮相:

640?wx_fmt=jpeg

1993 年電影《侏羅紀公園》中的反派程式設計師

640?wx_fmt=jpeg

2007 年影片「虎膽龍威 4」中的黑客

640?wx_fmt=jpeg

電影「社交網路」中的程式設計師男主角,與一旁傳統裝扮的男子形成鮮明對比

而相比於見過世面但故意逆反的美國 geek,中國程式設計師的不修邊幅更有底氣:因為中國大學生幾乎從未有過「體面人」的經歷。

1952 年高校改制後,中國高校提倡「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民國時代高校流行的西裝和學生裝都被革除。

當 1960 年代的西方大學生穿著奇裝異服在大學裡反對正裝時,中國的大學生還穿著「勞動人民的服裝」或「軍裝」,最體面也不過「中山裝」而已。

640?wx_fmt=png

這套傳統的服裝語言,在改革開放後迅速遭到淘汰,但體面的著裝文化至今仍未能確立。穿背心拖鞋上課已是中國高校常態。

有趣的是,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第一代程式設計師,由於大多出身於傳統技術行業,出於工程師「自覺」,反而是一副「復古之風」,普遍喜歡正裝出鏡。

640?wx_fmt=jpeg

機電技術員出身的「王江民」,作為中國程式設計師界的老前輩,留下的媒體照片幾乎全是西裝、領帶、白襯衫、金絲眼鏡

直到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開始快速發展,程式設計師與傳統工程師的生涯軌跡偏離得越來越遠,信科或軟工專業的畢業生實現了高校到企業的直達,後來的幾代程式設計師,在著裝方面才逐漸趕上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先進水平」。

640?wx_fmt=jpeg

作為後起之秀的丁磊,服飾風格顯得休閒了許多

穿正裝,有什麼用?

除了「著裝文化」的影響,程式設計師不注重儀表的原因和工作性質也是分不開的。

程式設計師的勞動強度較大,對產品的不定期維護(升級功能,修正 bug)顯著延長了他們的加班時間。沉重的工作壓力導致許多程式設計師一直處於精神疲憊狀態,顧不上保養自己的個人形象。

640?wx_fmt=png

同時,由於全天候生活在一種「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社交狀態下,程式設計師們自然也不需要注意衣著搭配。

一旦社交需求有所升級,程式設計師們並不會固守刻板印象中的邋遢形象。如比爾·蓋茨這類公司老闆,功成名就後,宅男氣質迅速被商業精英的氣息沖淡。

640?wx_fmt=jpeg

比爾·蓋茨在 1984 年的辦公照

640?wx_fmt=png

比爾·蓋茨「標準像」

谷歌公司的兩位創始人謝爾蓋·布林和拉里·佩奇,出席一些正式場合時也會以體面的西裝示人:

640?wx_fmt=png

反過來說,假如長期與世隔絕,那麼即使你不是程式設計師,你的服飾品味估計也會在不知不覺中跌落到和程式設計師一樣的水平,甚至更糟。

例如,在普通人眼中,狹義上的宅男(遊戲宅、動漫宅)和程式設計師往往可共用同一張標準像,但二者的重合度遠沒有他們想象中那麼高。

640?wx_fmt=jpeg

————— END —————


0?wx_fmt=jpeg

為什麼總說程式設計師是吃青春飯的?真的是 35 歲混不到管理就等於失業?


640?wx_fmt=jpeg

AI 人才年薪高達 300 萬,他的獵頭能直賺 100 萬


640?wx_fmt=jpeg

馬雲再出新語錄:月入一兩百萬很高興,掙一二十億很難受


640?wx_fmt=jpeg640?wx_fmt=png0?wx_fmt=gif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