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製造業展望

中服雲CServer發表於2024-01-24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2023年而言,製造業在技術創新、數字化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進展。以下是 對於2024年製造業的發展進行的分析與預測。 

圖片

1

保持業務平衡仍將是一項挑戰

在過去的四年裡,製造業高管人員一直在努力應對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市場需求。我們預測,在2024年,企業管理者仍然會面對這些挑戰。想要努力平衡業務,迎來更多的發展,企業管理者就需要加大對軟體和其他數字技術的投資力度,積極抵禦2024年的易變性、不確定性、複雜性和模糊性(VUCA)。 

各大製造商將加快投資步伐,提升自身智慧製造水平,以確保具備長期盈利的能力。在2024年,製造業將具備兩大主題:一是繼續實施智慧工廠計劃以實現有針對性的業務擴充;二是利用數字技術提高供應鏈的穩定性,增強供應商、合作伙伴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絡。 

2

人工智慧將成為

最佳化供應鏈和庫存的關鍵

在全球範圍內,根據企業採用的庫存管理理念,供應鏈管理方法大致可以分為即時制( just-in-time )和防備制(just-in-case)兩種。企業通常會根據市場環境和實際運營情況在這兩種方法之間做出選擇。

過去二十年,在市場較為平穩的情況下,各大企業會傾向於最佳化庫存成本,因此,“即時制”受到青睞。但近年來,企業為應對突發事件,開始轉而採用“防備制”的庫存管理方式,這種方法導致了企業儲存空間不足及倉庫租金上漲問題。當前,我們正處於 VUCA時代 ,資訊爆炸、突發事件頻發等現象顯著,越來越多的製造商將轉向採用資料驅動的敏捷管理方法,並根據實時情況靈活調整庫存。 

預測為了平衡庫存成本和風險,在2024年,製造商將增加對人工智慧增強型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的投資。其中,製造商制勝市場的關鍵將是能夠預測需求和風險、考慮供應商可靠性和敏捷性並顧及跨大陸運輸風險的供應鏈管理解決方案。 

3

自動化技術將解決倉庫管理難題

在過去幾年裡,製造業正步入一種超速運轉狀態。各種產品同時迎來交貨高峰期,這導致港口和倉庫擁堵不堪。製造業一直在謹慎應對供應鏈的“ 牛鞭效應 ”,其中,倉庫利用率和租金最容易受到這種效應的影響。在2023年,製造業的重點是在增加庫存和消除干擾風險之間找到平衡。 

預計在2024年,利用自動化技術最佳化倉儲容量將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重點。倉庫管理系統(WMS)有助於最佳化貨物運輸速度、減少錯誤、提高勞動效率、最佳化倉庫儲存。隨著客戶對供應鏈靈活性、透明度和生產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在2024年,倉庫管理系統與其他供應鏈解決方案的整合將會加速,倉庫容量將朝著合理化方向發展。 

4

人工智慧將助力工業4.0

目前,人工智慧已成為工業4.0轉型的核心。預計在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慧相關用例將趨於成熟,並且生成式人工智慧還將與傳統預測式人工智慧協同發展,促進更多領域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  

目前,有四種用例最有可能走向成熟並得到更廣泛的採用。一是預測性維護。由人工智慧驅動的預測性維護最初僅被用於預防代價高昂的故障,而現在該技術已發展到可以用於協調維護計劃以最佳化生產。未來,為了順應客戶不斷增長的需求,供應商格局將有望進一步最佳化調整,更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將不斷迭代升級,並且工業裝置企業將轉向服務化模式,這將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額外驅動力。 

二是動態供應鏈管理。人工智慧應用在庫存管理和需求預測方面形成影響力之後,將擴充到全行業,徹底改變從需求管理到“最後一公里”交付等環節的全供應鏈管理模式。 

三是透過認知分析提高產品質量。隨著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引入,採用由人工智慧驅動的認知分析來加強質量控制的方法將被更多的人接受並應用。 

四是藉助由生成式人工智慧驅動的創造力來進行產品設計。產品設計領域將迎來一場由生成式人工智慧驅動的變革,設計師將可以利用演算法,根據消費者偏好和市場趨勢生成新的產品概念,縮短製造業的產品設計週期,在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中讓產品更貼合客戶需求。 

5

生態系統將成為中心

近年來,以生態系統為中心的理念日益獲得大眾認同,預計在2024年,這一趨勢將更為凸顯。領先的製造商正在從以產品為中心的思維模式轉變為以現代平臺為導向的數字化思維模式。在新時代,綜合平臺為敏捷性提升和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渠道和“黏合劑”。製造商將越來越依賴於平臺的靈活性,而非整體的產品。 

總之,在2024年,製造業將依靠工業4.0和人工智慧技術繼續發展,以應對VUCA環境帶來的挑戰。這種轉變不僅有助於提高生產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推動技術創新、可持續發展,並將人類創造力與技術實力結合,打造更美好的未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s://blog.itpub.net/70021802/viewspace-300495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