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2020:置之死地而後生
近日,華為釋出了2019年年報。財報顯示,2019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858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9.1%,實現淨利潤627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73%,增速明顯放緩。
總的來看,華為的總體營收沒有受到太大影響,但華為淨利潤增速下滑明顯。這份財報可以說喜憂參半,喜的是營收保持了穩定增長,憂的是其淨利潤增速下滑明顯。
當然,這其中原因錯綜複雜。這既跟過去一年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勢力打壓有關,也跟華為當前自身業務經受的嚴峻挑戰有關。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全球蔓延,這讓華為在錯綜複雜的內外環境中平添了更多的挑戰。
2019,華為負重渡劫
過去一年,美國對華為等科技公司進行打壓。針對西方打壓,華為內部有條不紊的推動相關替代方案,從這一點來看華為做了充足的準備,但這並不意味著華為沒有受到影響。
美國的打壓在各個方面均有體現,波及的領域相當寬泛,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是禁止華為產品在美國售賣,切斷華為在美銷售的可能性。由於華為在美國一直被強力排除在主流廠商之外,所以在美國的業務多是一些邊緣業務,影響力有限。
第二,切斷華為供應鏈。美國為了打壓華為,將華為列入“實體名單”,按照名單要求,美國國內的華為重要供貨商均應響應美國政府號召,停止對華為供貨。
這一舉措,讓很多的美國科技企業例如鎂光科技、英特爾、高通、AMD、博通等多家公司被迫對華為“斷供”,迫使華為停掉相關商品的生產。這些科技企業涉及領域包含電腦硬碟儲存、電腦處理器、移動處理器、電腦CPU與GPU等諸多方面,這些企業停供直接影響華為的手機、平板以及電腦業務的後續生產。
第三,技術封鎖。美國利用美國科技公司在計算機和手機的核心領域壟斷的優勢,禁止美國科技公司向華為公司提供技術支援,封鎖相關的配套服務,使得華為手機在海外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比如,要求谷歌停止其旗下的GMS服務,這對華為而言無疑是釜底抽薪。因為海外使用者高度依賴GMS提供的整個網際網路服務,這個網際網路服務涉及電商支付、地圖導航、Gmail郵箱、搜尋、內容資訊等諸多領域,這導致海外使用者由於不能夠享受相關的服務,而不得不選擇棄用華為而選擇其他品牌的手機,從而使華為消費者業務的海外市場受到極大影響。
第四,拉攏盟國打壓。美國各方面打壓沒有達成預期,便開始遊說盟友對華為進行打壓,主要是針對華為的5G通訊進行的圍堵。
由於華為在5G方面的領先,這一舉措並沒有得到其大部分盟友的認同;另外,華為的5G佔總收入的比重不高,因而總體影響不大。
總的來說,在美國“組合措施”施壓之下,2019年華為始終在負重前行。華為在美國實體名單的限制和各種威脅恐嚇之下,經歷極限生存考驗,透過不斷修補漏洞的方式來渡過危機,但美國打壓的帶來的影響仍然不可避免,這在其財報中有所體現。
消費者業務成新火車頭
根據最新財報的資料來看,華為2019年度實現營收為8588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9.1%,較2018年度同比增長19.48%,有略微下降,但總體上保持了平穩增長。
再來看淨利潤方面,華為2019年度淨利潤總額為627億人民幣,較2018年實現了同比增長5.73%,較2017年同比增長28%,2018年同比增長24.84%,增速下滑較為明顯。
拆開來看,去年來自運營商板塊的收入為2966.89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8%,增長較緩;企業服務BG的收入為897.1億人民幣,同比增長8.6%,增速一般;消費者業務板塊實現同比增長34%,佔總營收的54%,營收達到了4673.04億人民幣,增長亮眼。
消費者業務收入佔據了半壁江山,這在華為的營收佔比中尚屬首次,這也是繼2018年消費者業務首次超過運營商業務之後,再次位居營收榜前列。在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增長乏力之際,消費者業務充分充當了“火車頭”的作用,成為拉動營收增長的最大引擎。
與此同時,另一個資料也值得關注。根據海外財報披露的資料來看,華為2019年在中國的營收實現了同比增長36%,實現了較為強勁的增長;而在海外則增長放緩,甚至部分地區出現了下跌趨勢,華為的海外消費者業務受到了明顯影響。
比如在歐洲中東非洲市場,華為同比增長僅為0.7%,亞太地區業務營收同比下滑13.6%,在美洲營收僅增長9.6%。
在華為財報中,對於海外市場尤其是亞太市場的下滑,有明確的解釋:“由於GMS服務的缺失,華為的亞太業務受到影響,出現了同比下滑。”據華為餘承東測算,由於美國打壓去年海外損失超過100億美元。
華為在國內營收大漲也在預料之內。海外受阻,華為內部提前發起了號稱“渡江戰役”的戰鬥,拉開了國內手機市場正面爭奪的序幕,華為在國內的市場份額一路飆升,不僅穩佔第一,而且一家佔據近四成的市場份額,拉大了與OPPO、vivo、小米、蘋果的差距。
國內擴張,海外收縮,這是華為面對美國打壓之後的自然選擇。無法搭載谷歌服務的華為不得不選擇部分收縮海外戰線,加大了本土銷售力度,這才有了國內業務迅猛增長的良好態勢。
但這從另一方面來看,未嘗不是一種無奈之舉。畢竟,對於華為全球化程度較深,戰略收縮顯然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這僅僅只是一個方面,美國打壓影響的可不僅僅是營收,也影響到了利潤。
針對華為淨利潤同比增長率下滑,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財報中解釋的很清楚:“由於受到美國的實體名單打壓影響,修好我們的油箱和換引擎,需要加大一些研發投入,所以利潤縮減在我們的預期之內。”
華為為應對打壓,繼續加大了研發投入力度,根據財報測算,去年華為研發投入營收佔比升到了15.3%。
被制裁之後,華為透過自研包括作業系統、晶片、網際網路服務在內的一系列變革,奮力求生,但壓力仍然顯著,華為在海外的相關業務在短期內仍然很難恢復,2019年華為依靠國內市場艱難前行。但接下來2020年,新冠疫情變成了行業黑天鵝,給華為的終端市場戰略又帶來了新的變數。
黑天鵝下:5G終端不樂觀
新冠疫情的爆發和蔓延,讓華為的手機終端業務受到衝擊,5G業務推進遲滯,這讓華為的5G終端業務蒙受陰霾。
首先,由於國內疫情蔓延,導致原定於2月24日召開的MWC展會因疫情取消。但同日線上上舉辦的5G全場景釋出會,還是在短短1小時裡推出了多款5G產品。其中包括新款5G摺疊屏手機、新款膝上型電腦等等,還包括“華為MH5000”這一全球首款單芯多模5G工業模組。
5G作為一個大的產業變革,其影響深度和廣度會大大超出此前3G和4G的影響力,極大加速物聯網和人工智慧的進展,使網路遍及智慧傢俱、智慧汽車、工業網際網路等領域。但在當下,5G變革的主角仍然是智慧手機。
華為消費者業務負責人餘承東表示,華為去年出貨量高達2.4億部,同比增長了16.8%,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智慧手機品牌。在5G方面,華為已經出貨超過1000萬部5G智慧手機,5G市場份額高達39%。
關於海外疫情蔓延對華為手機的影響,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表示:“目前為止在中國的生產活動已經全部恢復,短期內沒有問題。疫情在海外蔓延,供應鏈每天通報供應商的動態,華為將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援。如果疫情無法得到控制,長期是否能保障供應無法預測。”
同時,疫情蔓延之後,一季度由於供應鏈產能和因疫情“停擺”導致的收入縮減,相關機構預計,一季度中國智慧手機將按照去年跌去三成的出貨量。因此,在供應發生極大不確定的同時,銷售也面臨極大挑戰。
疫情蔓延之下,華為海外簽約的5G訂單,由於疫情導致的停工停產,恐怕不得不推遲或者延後。2019年被稱作“5G商用元年”,但大規模商用從今年才會真正開始,去年5G概念很熱,但屬於5G的產值並不高。
預計2020年,5G將迎來首波大規模的商用,但由於各國疫情蔓延,導致原本需要急速佈置的5G基站程式預計將會推遲。不過,隨著我國疫情的緩和,國家正加速推進包括5G、新能源等多領域在內的“新基建”投資,預計國內5G商用的速度會大大加快。
國內形勢尚好,但國外形勢依舊嚴峻,這多少會對華為5G部署產生一些不利影響。不過,由於5G運營商業務佔華為總營收的比例很小,所以影響程度有限,真正影響營收的還是華為的5G手機銷量,因為這是今年華為能否確保總體營收穩定的關鍵。但目前這種抗疫形勢之下,這一情況已經變得極不樂觀。
作為華為手機增長最強勁的國內市場出現了銷量下滑,加上面海外市場萎靡不振,這預示著華為的智慧終端業務以及消費者業務營收將受到比較大的影響,生存成了2020年華為最迫切的需要。
2020,華為圖存
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華為年報中直言:“2019年是艱難的一年,2020年的目標是活下去,爭取我們明年還可以站在這裡發年報。”活下去,成了華為在新的一年的最高任務和使命。
在很多人眼中,華為這樣一家年營收超千億美金的公司,生存根本不是問題,這是在常規狀態下去做判斷。顯然,這並不符合華為公司面臨的現實。
據最新媒體訊息透露,美國在新冠籠罩之下,對打壓華為的態度並無絲毫改變,甚至還在愈演愈烈。據報導,3月,美國政府高階官員同意採取新措施,限制向華為提供全球晶片供應。
“這項規則的變更旨在遏制半導體制造公司向華為出售晶片的行為。臺積電是華為海思晶片的主要生產商,也是全球最大的合同製造商。”一位訊息人士稱。臺積電和美光在華為業務中佔有較高份額,對華為的限制也將深入影響到這些半導體公司。
作為一家專門從事晶片製作生產的台灣高科技企業,臺積電(TSMC)與華為海思半導體、博通、蘋果等世界主要的晶片設計和智慧手機巨頭均有合作,而且其銷售額的20%銷往中國市場,繼蘋果之後,華為是臺積電的最大客戶。
而根據路透社報導,美國有可能要求臺積電停止對華為的晶片代工服務,這可以看作是美國進一步加大打擊的訊號。連臺積電這樣的非美國企業,也被要求必須經過美國同意才能生產華為晶片,可見美國已經將禁令範圍繼續加大了。
但這僅是開始,根據光大證券此前的說法,科磊半導體、泛林半導體、應用材料等公司也會受到影響。相關訊息顯示,美國正在動用一切國家力量切斷華為的晶片供應、生產、製造,甚至試圖掐斷華為的所有外部生存空間,很顯然華為面臨的外部風險還在指數級上升。
與此相關的消費者業務的手機等也將受到明顯影響,考慮到其在總營收佔據有較高的比重,未來華為的營收將會承壓。並且為應對美國“圍堵”,華為繼續加大研發投入也是題中之義,這就對華為的生產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另外,華為運營商業務已經連續幾年保持個位數增長,新的一年增長又受到了海外疫情蔓延的影響,情勢仍舊不樂觀;企業業務佔比較少,對總營收的影響力一般。因此如果沒有新業務創造營收,華為下一年度靠什麼才能實現8500億的營收將成為一個問題。
而華為在去年就確定的“1+8+N”的新終端戰略,成了當下破局的關鍵途徑。撇開構建物聯網的數字戰略不談,該戰略在當下最現實的考慮,在於彌補華為因為手機銷量下滑導致的營收滑坡,力保消費者業務總體平穩,解決“糧草供給”的問題。
消費者業務再加碼:華為新終端戰略
作為華為未來五到十年的關鍵戰略,“1+8+N”戰略中,“1”指的是主入口手機,“8”指的是平板、TV、音響、眼鏡、手錶、車機、耳機、PC八大業務,“N”指的是移動辦公、智慧家居、運動健康、影音娛樂及智慧出行各大板塊的延伸業務,也即泛IoT硬體構成的華為HiLink生態。
早在新戰略提出之前,華為對自己的定位就做了修改。2018之前華為的戰略定位是全球領先的ICT解決方案提供商,2018年華為正式將自己定位為全球領先的ICT解決方案與智慧終端供應商,這表明隨著華為終端業務的崛起,華為終端在集團內部越來越受重視。
華為近一年來的“1+8+N”終端戰略也在持續落地,2019年華為的智慧屏等消費者業務的產品相繼上市,看得出來華為在進一步加碼消費品業務。
根據華為商城目前上架的商品來看,其已經覆蓋的產品包括筆記本、平板、智慧家居、可穿戴裝置、智慧屏、耳機音響以及生態周邊產品(即“N”)。
其中筆記本、平板、可穿戴裝置包括VR眼鏡、智慧手錶、兒童智慧手錶、智慧手環、健康配件等,此外還有諸多周邊產品。華為智慧保溫杯也在最近上市售賣,看得出來華為在消費者業務領域佈局頻頻。
與華為全系列品牌的手機銷量相比,這些產品的銷量並不突出,這意味著這些產品總體會對華為的營收做出一些貢獻,但總體貢獻有限。因此,在終端之外,圍繞著智慧雲服務業務的佈局也在持續升級。
雲服務再升級:華為新藍海
過去一年,華為的雲服務領域加碼動作不斷,從組織級別到產品、服務都獲得飛速的發展,已經日益成為華為公司的重要推動力量,這讓華為將雲服務業務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之上。
首先,組織框架調整。華為將“智慧雲與Al”升級為“Cloud﹠AI BG”,成為華為集團旗下第四大BG,成為與消費者業務、運營商業務與企業業務並列的第四大業務,預計今年的營收中將會對這一部分進行披露。
華為雲的地位凸顯,跟華為雲原本較為尷尬的地位有關係。長期以來,華為內部的雲業務一直分散佈置在多個業務板塊之內,缺乏明確統一的戰略部署和定位。比如與天翼雲合作的業務,就交給運營商BG,與企業合作的交給企業BG,其他雲業務的情況類似,定位也不時變動。
隨著阿里雲、騰訊雲、百度雲等公司在國內公有云市場逐步佔據重要位置,而華為雲處境尷尬,進展緩慢。因此,不提升華為雲服務在集團當中的地位,難以追趕主流的雲服務廠商,也難以讓華為躋身雲服務市場先進行列,升級也是順理成章。
此外,華為雲迅猛的增長,讓華為雲業務的潛力得到了證明。據IDC報告《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9第一季度)跟蹤》顯示,華為雲營收增長超過300%,華為雲PaaS市場份額增速接近700%,在Top5廠商增速排名第一。以IaaS+PaaS整體市場份額維度,華為雲市場份額為5.2%,排名第五;單以IaaS維度測算,華為也排在第五。
華為雲已經成為國內後發雲服務領域最強勢的“後起之秀”,增長十分迅猛,華為雲在IDC廠商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強勢玩家,伴隨著華為雲業務崛起,華為的雲辦公也出現在了企業辦公的賽道之上。
2019年12月26日,華為的內部雲辦公協同軟體WeLinK對外開放,開始角逐國內雲辦公市場。在阿里釘釘、企業微信之後,華為的雲辦公軟體WeLinK迅速切入共享辦公市場,從企業服務切入,推出深入B端的雲業務。
不過,華為WeLinK面臨的挑戰並不小,這其中既有來自阿里釘釘、企業微信這樣的老對手,還要面對位元組跳動旗下飛書這樣的新對手,能否勝出的關鍵,是生態建設在B端中的認可度。
以阿里釘釘為例,有上千萬的中小企業已經成為釘釘平臺的常規使用者,而企業微信在使用者基礎上並不佔優,華為能否做到體驗更優,需要時間驗證,而能否擁有更強的生態,又決定了後期商業化的快慢。這對華為而言,又是一個需要時間來打磨的過程。
不過,雲業務迅猛增長表明華為雲服務升級是大勢所趨,相比此前的老業務,華為雲業務面對的是一片藍海,其潛力更大,更可能成為下一個推動華為增長的新引擎。
而云市場爭奪的味,這意味著雲市場的盈利或許還需要時間,至少目前市場上僅有阿里雲實現了盈利,但阿里雲的規模,華為雲短期內還跟不上,至少暫時依靠這個恐怕還不能盈利。
所以短期來看,解決生存問題的話,可能還需要靠老業務。憑藉華為雄厚的實力和廣泛的使用者基礎,華為受到的影響還是在可控範圍之內;長期來看,雲業務前景廣泛,未來對於華為的整個物聯網和Al智慧推進有極大好處,其前景樂觀。
不過,迴歸當下,華為的2020年肯定是一場硬仗,甚至可能是一場生死戰。
文/劉曠公眾號,ID:liukuang110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37827/viewspace-268514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
- 華為:2020年2月華為HMS生態開發者已有130萬人
- 華為生態夥伴精英賽2020三大亮點搶先看
- 這些『置死而後生』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
- 華為後臺某應用商品展示價格幣種隨其他應用配置而變化
- 華為“平臺+生態”碩果累累 背後的密碼是什麼?密碼
- 華為描繪生態新藍圖:有能有為
- 華為電視延後釋出
- 再評《軒轅劍柒》:破而後立,敗而後成
- 華為2020年的手機會有哪些特點?華為2020年的手機預測
- 牽手《十萬個為什麼》背後,華漁數字化教育生態正在成型
- 華為人才生態數字化平臺 & 華為雲微認證釋出
- 華為開源映象站體驗:美好終將不期而遇
- 為何而跑?
- 華為:預計2020年華為智慧手機出貨量將下跌20%
- 華為財報:2020上半年華為收入4540億元 同比增長13.1%
- 你的人生有沒有因為意外而改變?你知道哪些因意外而產生價值的事件?事件
- HDC 2020:華為DTM為數字營銷注入新活力
- 華瑞2020畢業生|不負熱愛,方有期待!
- 華為HMS生態和1+8+N的交叉點,點透棋局的華為帳號
- 生而為雲,雲原生將引領下一個黃金雲時代
- 120行程式碼打造.netcore生產力工具-小而美的後臺非同步元件行程NetCore非同步元件
- 雲生態大會,隨“峰”而來!
- 資料中心從何而來?華為雲學院帶你一探究竟!
- 千年後,邂逅屬於你的遊園夢:華為帶給智慧園區的生態鼎新
- 不要為了錢而工作
- “華為中國ICT生態之行2018”已正式啟程
- 華為鴻蒙3.0的野望:技術、應用、生態鴻蒙
- 華為:讓精益生產插上智慧化的翅膀
- 華為財報:2020年Q1-Q3華為收入6713億元 同比增長9.9%
- 平臺+生態,華為憑什麼為企業安全保駕護航?
- 什麼樣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一生?(與孩子爭執過後有感而寫)
- 雷軍:華為是民族品牌驕傲,而小米卻不是?網友:不在一個水平
- Java校招入職華為,半年後我跑路了Java
- “後華為時代”,誰能和蘋果抗衡?XFC蘋果
- 華為手機使用 appium 截圖後,app 崩潰APP
- Forrester:2020將是CMO們為生存而戰的一年(附下載)REST
- 華為超越蘋果躍居全球第二 日媒:華為逆襲背後靠自主研發蘋果
- 各北石和例而鬚生電l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