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HMS生態和1+8+N的交叉點,點透棋局的華為帳號

naojiti發表於2021-05-24

華為HMS生態和1+8+N的交叉點,點透棋局的華為帳號

金庸小說裡有無數讓人記憶猶新的武功。其中大理段氏所用,號稱“金庸第一指法”的“一陽指”,讓我印象格外深刻。

降龍十八掌嫌太剛猛,北冥神功又太陰柔,“一陽指”則能融合招法與內力,化繁為簡,乾淨利索。一指點透全域性颯然而去,十分有高手風範。

這裡為什麼要提一陽指,我們們按下不表。先說回經常跟大家聊的全場景硬體。

2021年5月19日,華為在北京舉辦了全場景智慧生活新品釋出會,釋出了全新的HUAWEI MateBook 16膝上型電腦、華為智慧屏SE系列、HUAWEI FreeBuds 4等一系列新品。關注消費硬體的朋友不難發現,自華為率先推出1+8+N全場景硬體戰略以來,多終端策略儼然成為了業界標配。

但問題也就來了:本來軟體應用就多,現在硬體裝置也多起來了,消費者究竟該如何控制這些能力?如何才能避免在軟硬體之間狂奔不歇,淪為裝置的奴隸?

為解決確定性多硬體時代的控制與互動問題,各界提出了多種多樣的技術與策略。但其中有關鍵一環,可能很多朋友都沒注意到過——那就是帳號。

應用可以很多,裝置可以很多,但帳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卻應該趨向更少,甚至唯一。帳號與個人資訊、資料、互動行為的繫結,讓它天然可以成為不同軟硬體之間互動流動的橋樑與鑰匙。

在19日全場景新品釋出的同時,華為還推出了基於華為帳號的一系列全新跨場景互動體驗。讓我們從這些場景出發,聊聊華為帳號與全場景時代的交融故事。

無論是硬體裝置的降龍十八掌,還是軟體應用的北冥神功,落到消費者手中,最終還是需要一陽指來一招點破,一以貫之。你看,這不就說回來了嗎?

這記“一陽指“,就是華為帳號的戰略價值。

帳號這東西,也能三級跳

帳號,一個我們熟悉無比,卻也可能有點陌生的東西。比如說很多朋友可能不會注意到,在多終端、多應用成為確定性趨勢的時候,帳號也必然要發生進化。否則的話,多一個裝置多一個帳號,多一個應用多一串密碼,那人腦就變成密碼箱了。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帳號打通構成了生態化服務的基礎條件;而在多終端時代,基於帳號完成不同裝置互動服務的對齊,也是全場景體驗的根基。順著這條發展思路,我們來一起梳理一下帳號的發展趨勢,必然要經歷三個階段。瞭解了這個發展背景,我們才好搞懂為什麼華為帳號的新體驗,意義格外不同。

第一階段,帳號不給你找麻煩。

隨著消費者手中的應用增加、裝置增多,順理成章會出現的情況就是帳號增加。而大腦記憶帳號資訊的容量有限。帳號一多,遺忘密碼,遺忘修改資訊都是常態。而且帳號頻繁驗證、登入、退出,體驗也非常差。

因此帳號進化的第一步,是儘量完成應用、裝置間的帳號打通,使基礎資訊一致。在此基礎上,一個關於帳號的重要議題是帳號安全。由於多場景使用統一帳號,很可能讓安全能力最弱的環節成為漏洞,威脅使用者利益。2018年,國外某硬體大廠的ID被盜刷,造成了國內使用者數千人損失,最終出面道歉,提醒著我們跨裝置帳號安全問題需時刻警惕。

第二階段,帳號認識你,甚至有點了解你。

在基礎資料打通和安全能力構建後,帳號的下一步進階是基於統一帳號,可以跨應用、跨裝置傳輸使用者畫像模型,形成一種“帳號認識主人”的基礎智慧體驗。在終端助手、電商、資訊流等應用模式下,我們已經對這種體驗非常熟悉。類似能力需要AI演算法與使用者資料的結合,還需要雲端提供資料同步更新的能力,以及不同軟體端的最佳化。可以說,這一步帳號的進化比第一層更需要技術體系的協同與新技術的應用。但對於全場景時代來說,還遠不到帳號進化的終點。

第三階段,帳號代表你,成為全場景軟硬體的中心。

如果說,帳號間同步使用者畫像,僅僅是小規模資料的傳輸,那麼帳號進化的下一步,就是讓資料和應用可以大規模、高效率在不同裝置間傳輸,構成不同裝置同一體驗、跨裝置體驗延續的全新能力。在這個進化裡,帳號不再僅僅是讓系統更懂使用者,更多是代表使用者,成為軟硬體體系的互動中心。或者我們可以說,帳號登入情況即代表使用者的注意力介面,不同螢幕、算力、互動手段都圍繞這個介面流轉。終端也就不再獨立存在,使用者帳號就是超級終端的核心載體。

這種級別的帳號升級,需要的技術能力就相當複雜了。資料、應用、操作、場景感知的大規模同步,是一件很具挑戰性的工程,需要強大的短途傳輸能力、終端雲服務的多層接入、分散式軟體的系統級最佳化,覆蓋了基礎軟體、作業系統、傳輸、雲服務四大核心技術,近乎把終端技術來了個大整合。

這麼說,可能大家還是覺得帳號的高階進化有點過於理論和抽象。不要緊,之所以我們要討論華為帳號的最新體驗,就是因為其中已經可以看到比較成熟、體系完備的第三階段帳號體驗。

帳號的三級跳,或許已經接近完成了。

讓場景說話:從人圍裝置跑,到裝置圍人轉

帳號完成第三次升級,成為軟硬體中心,有個最核心的表現特徵就是人不再圍繞裝置奔跑,而是讓裝置圍著使用者轉圈圈。使用者注意力來到哪塊螢幕、哪個硬體,它就對應性被點亮,不損失進度和資料。如果你還想象不到這種舒爽體驗,我們就來聊幾個華為帳號的場景小故事好了。

1、辦公室的裝置內卷。

辦公室大家都知道,那是內卷災害最嚴重的高海拔地區了。而辦公室內卷的深刻之處就在於,不只boss和同事內卷,就連你的手機、PC、平板沒事都想卷你一下。

日常辦公中我們會發現,PC和手機之間傳東西、搞協作真的是歷史性難題。雖然現在各種傳輸軟體已經很多,但多數解決的還是點對點的檔案傳輸。但如果想在PC上投射手機端應用怎麼辦?有海量照片要從平板挪到PC怎麼辦?在車上用手機瀏覽器上查的資料,想在PC端繼續用來辦公怎麼辦?這些裝置內卷難題,直接導致我們奔向了996。

想要解決它們的辦法其實也很簡單,既然一條通道互通不夠,那就多通道全面協同。在最新的全場景體驗中,基於華為帳號可以完成應用、瀏覽器、雲空間三大同步同時進行,真正走向無縫化。

在應用側,透過華為帳號一次登入,就可以基於應用同步功能,一鍵同步已安裝應用,實現PC大屏來操作手機應用;在檔案側,使用同一華為帳號登入華為雲空間,可以實現資料夾同步、資料庫同步等功能,使用者在一端對檔案進行新增、編輯、刪除等動作均會實時同步至雲端,同一華為雲空間帳號下的所有裝置上完成更新;在瀏覽器一側,華為瀏覽器即將內建在HUAWEI MateBook 16上,使用者登入華為帳號,無論是在PC、手機、平板都可以同步新增書籤,實現跨裝置同步。

這種跨裝置完成應用、檔案、瀏覽器全面協同的操作方式,不僅可以解決辦公室裡嚴重的裝置內卷問題,同時也是眾多想象力的開端。比如可以把手機端的快應用搬到PC端的華為應用市場,實現PC應用體驗的升級。透過應用協同和快應用,PC端沉寂許久的軟體開發也得到了極大的想象力擴充。開發者面對的是多屏協同市場,而不再僅僅是一臺裝置、一種可能。

2、人可以專一,但耳機不用。

我們再來說一個經常出現在生活裡的小場景。藍芽耳機如今是人手必備,但你有沒有發現這東西有點過於“忠誠”了?耳機大多捆綁在了手機端,但我們聽音樂、用耳機的場景其實卻更多。比如坐在電腦前辦公學習,要重新在電腦端連藍芽,或者乾脆換個耳機?看著電視突然想要切換耳機,也需要去找適配的專用耳機。這種情況讓很多需要耳機的裝置都只能生硬地外放,但我們的耳機依舊越來越多。

有沒有想過這樣一種可能,耳機不再是一個等待被召喚的藍芽介面,而是可以自主適配不同裝置的連線中心?當你想要聽哪個裝置時,讓耳機主動撲上去就可以了。

這種體驗,正在華為FreeBuds 4支援的“音訊連線中心”功能實現。透過“華為智慧生活”來登入華為帳號,就可以在“音訊連線中心”看到耳機最近連線的同一帳號下的10臺裝置,只需點選目標裝置就可以完成切換,有效解決了音訊連線與切換過程的費時費力,讓音符停留在心尖,而不是藍芽搜尋介面。

與此同時,華為帳號還支援手機、智慧穿戴、智慧屏、智慧音響、車載等關聯終端進行無縫連續聆聽體驗。在手機端聽的東西可以“扔”到其他硬體上繼續。更重要的是,類似的無縫內容體驗,也可以在影片中完成。

3、我回家了,我看到哪了?

據我觀察,如今如果一枚人類在地鐵上沒有刷短影片、追劇,那麼他的生活是不完整的。而當地鐵追劇唯一的不妙之處可能在於,地鐵最終還是會到站,我們還是要走進家門或者到公司打卡。那麼問題來了,我到家了,我的劇呢?

難道要讓我回家依舊看手機嗎?那我65吋的OLED電視給誰用?難道讓我開啟電視一步步搜尋我剛才看的內容嗎?等我搜完可能就不想看了!

解決這個場景痛點,簡單地說就是將影片平臺的收藏夾、觀影記錄進行多裝置同步,進到家門的一剎那直接把“劇”扔到大屏上,一邊擼貓一邊繼續追。如今,在華為手機、智慧屏、平板等終端裝置上登入同一個華為帳號,就可以同步各裝置間的收藏夾內容、播放記錄,讓跨裝置連續觀看成為現實。同時,會員權益也可以多端通用,花一份錢,享受多場景的便利。

4、車裡的螢幕,到底有啥用?

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廣大男同胞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對這句話最有感觸?我想其中之一,就是帶著老婆孩子上車,自己坐上駕駛室的那一剎那。

這個剎那,經常發生的事情是老婆催著趕緊開,以免貼罰單,孩子吵著要看兒童節目,不見光頭強今天我們還就別走了。這時候你肯定想馬上開啟內容安撫孩子,但是手機要導航,車裡是有塊大螢幕,但怎麼把手機裡的內容弄到車載螢幕上呢?當你手忙腳亂折騰幾個螢幕的時候,哎,交警叔叔過來了。

這時你會感嘆,我要這車裡的螢幕有何用?

為了完成這個極其考驗效率的車載內容互動,華為希望透過終端雲協同,把車之外的內容搬到車載螢幕中來。基於華為帳號,可以把覆蓋的應用和終端完成無縫化的車載同步。這樣滿足孩子的內容需求只需要一瞬間,再也不用車機沒用。

類似的體驗,已經在HMS for Car中實現。例如,搭載華為HMS for Car智慧車載雲服務解決方案的沃爾沃首款量產車型XC40 RECHARGE中,提供超過35款應用,覆蓋16個品類,能夠豐富車機功能,還可以實現華為智慧助手的定製化服務。以剛剛說的兒童內容為例,車機端華為智慧助手會在感知到類似場景時,自動推送“有聲續播”卡片,使用者可以一鍵完成兒童內容在車機上的延續播放。

仔細算算,這些或大或小,或高頻或偶然的跨終端需求,其實耽誤了使用者大把使用時間。在我們習以為常時可能還好,但一旦用過無縫體驗,享受過華為帳號帶來的打通效率,會發現自己馬上就回不去了。

這就像現在給你一個功能機,用一天可能就要去看心理醫生。基於華為終端雲服務的高維度跨裝置帳號體驗,就是這樣一種以新代舊的必然。

HMS生態的內力,全場景硬體的外功,華為帳號的“一陽指”

說過了場景小故事,讓我們把視野昇華一下,看看基於華為帳號打通了一個個裝置、貫穿了一個個場景,華為到底是在忙活點什麼?

我們知道,華為終端側目前最重要的兩大戰略方向,一個是硬體上1+8+N的全場景智慧戰略,希望以系統級的分散式能力,打通硬體之間的隔閡;另一個是構建移動世界第三極的HMS生態體系,希望透過HMS應用、HMS Core以及廣泛的生態賦能方案,構建旺盛的應用開發生態,持續推動軟體體系的革新。

硬體全場景和HMS應用生態,可以看作華為終端的兩個輪子。從兩大基礎戰略空間出發,透過技術創新不斷驅動產業生態的升級。但問題也就來了,如何保證兩大戰略車輪的齊頭並進下,消費者的體驗是一致性提升,而不會墜入盲目與無所適從呢?

要知道,南向的全場景戰略有眾多裝置,且可以跨終端組成超級終端體系;北向HMS的應用場景豐富,也積極推動生態融合與便捷體驗。二者相加,會不會導致使用者學習成本的激增?或者在只有少數硬體的情況下不能保證體驗升級?

事實上,解決軟硬體協同下的使用者體驗問題,關鍵破局點就是保持使用者視野下的互動、資料、內容不變,讓應用和硬體圍繞使用者來流轉驅動,而不是使用者頻繁學習。那麼這個邏輯下,應用與裝置的雙輪中,就需要一個軸承來聯接——帳號就是這個天然的聯接點。

只要登入一個帳號,就可以完成內容延展、應用協同、場景對齊,可以說是用最基礎的人機互動邏輯,重新整合了多元、複雜的跨場景體驗。在華為帳號這次若干功能的升級下,我們似乎已經可以看到這種一個帳號軸承,對齊軟硬體雙輪的戰略雛形:應用、資料、內容都可以跨裝置。但帳號的穩定性和延續性保持了使用者視野與操作的統一,確保使用者能夠清晰感知到跨裝置是我的能力延展,而不是我難以理解的複雜技術。

回到那個武俠小說的比喻,HMS生態是華為的內力,1+8+N是華為的外功,那麼華為帳號,非常有可能變成一記利索乾脆,化繁為簡的“一陽指”。

有理由相信,這次華為帳號的能力升級僅僅是個開始,因為在長期戰略發展中看,這次升級的若干能力,其實在幾個領域都具有示範、先導作用:

1、技術上看,華為帳號的場景升級,可以檢驗新的基礎技術與平臺,確保長期發展的技術可靠性。

2、體驗上看,華為帳號引導一批頭部應用和硬體完成了新操作模式,可以有效吸引消費者透過解決場景痛點,進而形成體驗慣性。

3、開發生態上,優先打通的具體場景,可以為HMS開發者探索更詳實、具體的產業空間。形成全場景下的示範作用,幫助開發者找準未來發展機遇,同時,基於多終端的佈局,開發者還能實現服務和應用的快速部署,提升開發效率。

從華為帳號的“一陽指”點染開來,我們能看到全場景智慧體驗背後,基於終端雲服務的整體考量和戰略節奏。

《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華為帳號背後的一以貫之,不過是“唯使用者體驗出發”罷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73749/,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