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產業網際網路的八大趨勢

電商頻道發表於2019-07-26

「生意」二字在產業網際網路似有了不一樣的註解。

有些事情,不必言明人們自然知道它的重要性。比如8個月前騰訊的930變革,再比如美團7個月前的大變陣。很多時候,果斷吃第一隻螃蟹需要的不僅僅是勇氣,更是底氣。

適用的物件,卻不僅僅是這些久居人們主視野的巨頭們,還有浸淫“生意”多年的傳統企業們。相比於巨頭,它們更具觸控感,也更真實。

網際網路的上一個黃金十年,機會俯拾皆是。無數企業憑藉著輕巧的電商、內容、社交模式吸引C端流量,從“低、中、高”不同維度精準打擊使用者群,築底各大平臺建立私域流量,一個個小而美的生意應運而生。

十年後的今天,社會服務集約化程度得到進一步增強。小而美依舊尚存,但流量的獲取卻已悄然落入錐形底部。

餐飲方向:品牌化的餐飲品牌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優選之地;

電商平臺:儘管有拼多多在五環外豎起大旗,但縱覽各大電商平臺,主流品牌依然佔據絕對優勢;

內容方向:儘管內容創業儘管仍是一個不錯的方向,但日益鮮明的二八效應已然成為不可逆的趨勢。

……

諸如此類的還有更多細分行業——零售、社交、IT、食材、建材……

AI大火、雲端計算集中爆發、5G商用、SaaS成搶跑賽道……所有新興訊號匯聚在一處,開始講述產業生意的新故事。

在過去的這一段時間裡,產業家見證了騰訊TO B的決心,也深度參與了金蝶雲、Ucloud的破繭之路,同時也親赴下沉市場感受產業給小B帶來的變化,看各個行業的種種變革。

人們都想一覽產業網際網路的全貌,但顯露在外面的卻只有幾個被放大的片段,雖零零散散但也頗為飽滿。所以今天,我們嘗試著將其拼接起來,和大家一起來聊聊產業網際網路下的生意新形態。


2019下半年產業網際網路的八大趨勢


增量尚有“餘量”

一個較為理性的說法是,網際網路的人口紅利市場並未消失,只是以一種新的模式藏匿起來。

對於增量和存量,有一個形象的比喻:

“前者是分蛋糕,後者是搶蛋糕”

分蛋糕意在佔山為王,拳頭大好說話,儘管刀尖舔血,但也好在相安無事;搶蛋糕重在荷槍實彈,動人根基,稍不留神就會成商場亡魂,講究的是生死存亡。

增量確實未曾消失,每年淘寶雙11、京東618都再創交易額新高,電子產品的發售量水漲船高,人們津津樂道的“吃”生意愈發自成一派,怡然自得。

但此增量非彼增量,和黃金十年的粗放式流量相比,如今的流量需要更高階的入口來撬動。用生意人的話說,就是用消費者滿意的方式來服務消費者。

顯然,這考驗的不僅僅是商家服務的大而全,更重要的是精而細,定向出擊,有的放矢。

增量市場拼殺不易,存量市場更需要槍桿硬。

可以說,消費網際網路給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既提供了基石,也提出了要求。消費網際網路的發展模式是企業透過更好、更高效率的需求捕捉和匹配來為消費者帶來價值,而緊隨其後的產業網際網路就必須以此為起點,進行B端賦能。

網際網路時代有個流傳頗廣的話是,“在這個時代,你永遠不知道誰會成為你的對手。”一旦企業完成自身的平臺化數字升級,那麼於對應賽道而言就可以降維打擊迅速佔領市場份額。

如今再也不是一個“讓上帝的歸上帝,讓撒旦的歸撒旦”的日子。

在需要比拼進化速度的當下,誰能迅速出擊,迅速改變,或許誰就能掌控新的增量。

兩個階段,一套打法。

複合能力成“進階標配”

產業網際網路時代,企業需要擁有一定的複合能力。

這裡的複合能力指的是針對自身賽道的場景解決能力,和消費網際網路的各司其職不同,產業化的模式更需要企業具備充分且廣泛的全產業鏈解決能力,在助力自身升級發展的同時,同時推動產業賽道的升級進化。

如果說網際網路上半場是行業對企業的輻射,那麼網際網路下半場則是企業對於行業潛移默化的推動。

但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對於企業自身而言,事事躬親已不是必要。“讓專業的人來做專業的事”愈發成為一種趨勢。企業需要做的是高頻次觸發交易場景,將外部介面接入,使使用者的各項需求都能在自身體系內得到滿足。即使不是全部,最起碼也要做到主流需求的順暢無阻。

其中有幾項服務,必不可少。比如金融,比如線下服務。

巨頭不再是巨頭,巨頭依舊是巨頭

這裡有兩層意思。

一是對傳統的網際網路巨頭來說,他們將從某種意義上失去既有的移動網際網路地位,徹徹底底從產業底層開始築牆,被久置於聚光燈下的網際網路企業在特定的行業內將不再享受高光。

道理顯而易見。對於網際網路行業而言,在消費者服務、資料分析、反饋等方面必有所長,但在真正的細分產業上卻僅是門外漢,不論是供應鏈還是市場佈局,網際網路巨頭都需要來自本土文化的一種嫁接。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在真正的產業縱深面前,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護城河暫時失效。但這並不是全貌。

網際網路被人們關注的原因不僅僅是因為近十年的高速發展,更重要的是它給人們帶來的方方面面的改變,而這些改變正是源於網際網路企業對於消費者全方位的資料把控和精準分析。這也同樣是這些巨頭在產業網際網路時代的優勢所在。

相比於傳統行業,巨頭們更瞭解數字化升級的始末以及基本運作方式。就具體動作來看,騰訊提出要做企業的“工具箱”“聯結器”,京東則是數字科技“賦能”,基於此的是其廣而泛的行業佈局。

絕對不可否認的一點是,網際網路公司對於消費者整體畫像的把控更為成體系,基於中前臺的場景解決手段也更加成熟,能夠加快企業的產業化進階節奏。

可以說,在產業網際網路的時代裡,這些巨頭將不再是之前既定的巨頭,但卻仍有可能成為新的領跑者。

“P”“B”的攻防選擇

產業網際網路時代,“P(平臺)”“B(商家)”將達成一種微妙的平衡。這種平衡,從某種程度來說是產業網際網路的特徵使然,但終究還是頭部效應為王。

移動網際網路奉行的二八效應,在此處同樣適應。從平臺的角度來說,企業既是他們資訊的索取物件,同樣也是資訊的獲取物件。

客如雲的創始人彭雷在總結如今的餐飲變局時曾有過一個較為易懂的總結。

“P大欺B,B大欺P”。

在自己的非專業領域,平臺需要結合大企業最為全面的行業/領域策略來實現對這個行業資訊化、資料化的快速滲透,儘快落地輸出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案,進而再反哺回同賽道的中小型B端企業。

可以理解為,在這場需要B端企業全員參與的網際網路戰役中,企業被自動劃成了兩類,一個在左,一個在右,而中間自然是平臺,但左右雙方的角色不同,也就導致了平臺與左右雙方的關係不同。

不過就當下而言,這種模式對產業網際網路現階段可以看成是一個緩衝地帶。畢竟,有了通道的存在,這怎麼都不會成為一場零和遊戲。

網際網路to產業,亦是產業to網際網路

客觀來說,儘管名為產業網際網路,但是就雙方地位而言,這卻是一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即網際網路選擇產業,同時產業也在選擇網際網路。

雙方都有行動的理由。

對產業而言,為了實現降本增效,必須輔以資料化、智慧化的模式和手段來實現內部的最佳化升級,利用技術的手段打通上下游供應鏈進而實現對產業鏈的全把控;而對網際網路而言,其對於產業的需求更不用言明,網際網路下半場本身就是TO B行情。

所以,這就會導致了一個頗為有特點的現象,即頭部效應。這裡的頭部效應指的是產業和網際網路的先鋒部隊,對網際網路而言,是BATJ等巨頭;而對行業而言,是零售、餐飲行業。儘管雙方是企業和行業之分,但屬於同一緯度。

這樣的先頭效應可以有效的拉動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如果從發展軌跡來看,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早期略有相同,只不過當時站在兩端的分別是消費者和企業,而今成了企業和行業,資訊密度不同,需要標註的點也自然不同。

參與互動,構成了新的閉環。

重模式、重資本、重產業

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卻也不得不提,即在這一輪網際網路大潮中,“重”將成為一個公認的模式。

如果非要給產業網際網路下一個定義,那就是:重度垂直的行業升級模式。

以小熊u租為例,這家專注IT租賃模式的企業已經成為租賃賽道上產業網際網路的典型玩家。首先,其背靠有多年租賃經驗的凌雄集團;其次,它上線僅一年就獲得了四輪融資。

具體到業務線則為,在上游它有自己合作的IT製造以及回收廠商,同時網際網路大部分企業也已成為其客戶,中游在多個區域它都有自己的服務團隊和維修中心,同時還建立了風控體系,下游直接對接區域消費者。

不難看出,任何一家想要成為產業網際網路的佼佼者,模式必然很重,首先最為基礎的一點就是要有能覆蓋全產業鏈的能力,再比如找鋼網,在鋼材的大宗貿易加持下,它已經將自己進化成一個大的自營平臺,依託雄厚的資金實力從交易端買入賣出,為平臺上的小B企業提供服務,同時更依託材料的供需平衡進行金融方面的運作。

不難得出結論,真正能幹成這事的,絕對不是僅具備網際網路基因的企業,而是土生土長的傳統行業企業,在幾十年、幾百年的行業經驗加持下,他們的模式更重,但也卻更深諳轉身的節點。

“大象轉身,非一日之功。但對大部分企業而言,首先是要成為那頭大象。”

定位決定“身位”

產業網際網路時代,每個細分行業或許都會出現一個大的平臺。

當下,考驗的不再是一個企業的單邊發展能力,即利用自身優勢進行資源佔位,以一騎絕塵的方式實現單個品牌獨霸市場的方式。網際網路的下半場,更可能會出現一家企業演化成一個平臺,這個平臺可以匯聚一切可以匯聚的上游,並集中提供給中小企業進行賦能,打通上下游的通道,消除壁壘,真正從行業的角度實現正面超車。

從企業的角度來說,也可以理解為誰掌握的資源越多,誰能更為迅速的完成對整個供應鏈的覆蓋,或許就能成為這個市場上最大的贏家。

同時,基於平臺的模式,同樣可以接入一切可以接入的方式,如金融,如物流,如前後期服務,而一旦這種模式形成勢能,也註定將很難被顛覆。

“從1到99容易,從0到1難。”

找準定位,才能走在前面。

C2M成產業主基調

就本質而言,網際網路的本質仍然基於人的服務,產業網際網路也不例外。

但就當下的發展階段倆看,使用者或消費者在整個價值鏈中所扮演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在以往的模式下,使用者或消費者更多的是作為產品及服務價值的被動接收者,在廠商給出的有限空間裡進行選擇。

隨著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消費者可以透過聚合來獲得更大的議價空間,從而在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係上獲得更多的影響力並促使價值提供者逐步轉向以需求來引導產品價值設計。利用如今的技術,產業網際網路的企業能夠更為高效、更低成本地實現這個轉變。

更進一步地,使用者在一些情況下可以直接地介入和參與價值生產和創新過程,從而與供給端參與者共同完成創造。

技術驅動,消費驅動,這兩駕馬車已經從最開始的被推動者變成了如今的拉動者。

角色轉換間,商業邏輯也在悄然發生變化。

總有一些改變,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正在上演;總有一些星星之火,在人們忽視的地方愈演愈烈。和十年前網際網路橫空出世一樣,如今又是一個十年。

注:文/裴一多,公眾號:產業家,本文為作者獨立觀點,版權也歸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私信,我們將立刻處理。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092/viewspace-265188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