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乎,我們看到:不僅是傳統提供資料倉儲、BI、主資料管理、後設資料管理、資料整合等資料服務的軟體供應商在說資料治理,“BATJ”等網際網路公司,大型國企、央企也都在談資料治理,很多企業都將資料治理作為數字化戰略的一項必要舉措,列入了企業的戰略行動計劃。
在眾多談論資料治理的企業或個人中,筆者發現大家對資料治理有著一個普遍的共識,那就是:“資料治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為什麼要做資料治理,真的想透了嗎?
在做資料治理諮詢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以下對話場景:
問:你們為什麼要做資料治理?
答:我們要建立資料標準,提升資料質量,實現資料資產統一管理。
問:為什麼要建立資料標準、提升資料質量,不做會怎樣?
答:資料質量問題比較多,無法提供準確的資料包表,影響業務效率,無法支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問:都影響到了哪些資料包表、哪些業務?
答:XX報表不準確、統計口徑不一致、系統之間資料孤島,資料整合困難……吧啦吧啦……
問:為什麼會造成資料包表不準確,口徑不一致,系統整合難?
答:因為資料標準一致,資料來源的資料質量差。
到此為止,採用諮詢常用的5Why分析法,似乎已經get出了資料治理的現狀和目標。我們將其總結下:透過資料治理實現企業資料的標準化、提高資料質量、提升業務處理的效率,為資料分析提供準確的資料支撐,賦能業務,助力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
但是,我們仔細分析這樣的調研結果是浮於表面的,圍繞資料的問題在原地打轉,沒有將為什麼要做資料治理真正想透。
資料要產生價值,需要一個合理的“業務目標”,資料治理的所有活動應該圍繞真實的業務目標而開展,建立資料標準、提升資料質量只是手段,而不是目標。因此
資料治理的第一步不是分析資料問題,而是分析業務問題,找到企業的核心業務訴求,定義資料治理的目標和範圍。
資料治理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東西,基本是髒活、累活!
資料治理很火,在DAMA 資料管理知識體系指南中,資料治理位於資料管理“車輪圖”的正中央,是資料架構、資料建模、資料儲存、資料安全、資料質量、後設資料管理、主資料管理等10大資料管理領域的總綱,為各項資料管理活動提供總體指導策略。
DAMA-DMBOK2.0 資料管理車輪圖
談到資料治理,我們經常講它是一個涉及到企業戰略、組織架構、資料標準、管理規範、資料文化、技術工具的一個綜合體。沒有資料治理實踐經驗的,一定會認為:哇,資料治理好“高大上”呀!又是戰略、又是標準、又是文化的,聽起來很高深嗎!
然而,只有你真正做過資料治理人才知道: 資料治理不僅都是苦活、累活,還是個受累不討好,經常背鍋,領導看不見價值的活。
都說資料是資產,資料治理很重要。儘管大家都說資料治理很重要,領導也很重視,但在很多企業真正實施的過程中,卻總會遇到高層領導支援力度不足,業務部門人員配合不到位,資料治理的總是要給業務讓路等等問題。
究其原因:領導說重視資料,是真重視,還是嘴上說說?有沒有將其納入企業的戰略行動計劃?
資料治理要定戰略、定製度、建組織,這是頂層策略,這每一項都牽一髮而動全身,都需要高層領導的大力支援和推動,業務部門和技術部門的緊密協同。
資料治理要立標準、理流程、清資料,需要對每個資料域、資料實體、資料條目、資料項進行梳理和標準化,甚至有時候需要人工逐條、逐欄位的定義資料標準、核實資料質量。資料治理人員不僅要有良好的資料思維,還要有足夠的細心、耐心和體力才能實現企業資料質量的不斷提升,打磨出適合企業的資料標準。
資料治理過程中,有時候是不被理解的。資料治理是個地基性工程,人們看到的永遠是資料應用的“高樓大廈”,資料治理團隊天天忙忙碌碌的,領導也不知道“這夥人”到底都在幹啥?但是,只要資料出現問題,第一個被問責的就是資料治理團隊。
資料治理不是一個“專案”,想要立竿見影的效果?難!
專案是一系列獨特的、複雜的並相互關聯的活動,這些活動有著一個明確的目標或目的,必須在特定的時間、預算、資源限定內,依據規範完成。
那麼,資料治理是專案嗎?
是,當然是。
不論是全面的資產管理,還是針對特定領域的資料治理,都需要組建專案團隊、定義專案目標和範圍、制定專案計劃、推進專案實施、最後是專案總結和結案。
資料治理有明確的目標,有特定範圍、質量、成本、時間、資源要求,從定義上講資料治理當然是專案。
但是,透過一個資料治理專案的實施,即使這個專案預算很大,週期很長,是否就能解決企業資料管理和使用中的各種問題?是否就能培養出企業的資料文化,轉變人們的數字化思維?是否就能實現企業管理和業務模式的創新?
一定不可能!
資料治理的最終目標是賦能業務,提升資料價值。這是一個持續漫長的運營過程,需要逐步完善、分步迭代,指望一步到位完成資料治理是不現實的。
專案型的資料治理,是不全面的,無延續性,能夠解決一時的資料問題,但很難獲得持續的資料價值。
因此說,資料治理不是一個“專案”,而是一個持續運營的過程。我們也可以將這個過程,看作是由一個個資料治理“微專案”組成,連續的、螺旋上升的模型。 一個專案的結案,不是企業資料治理的終點,而是企業資料治理真正的起點!
資料治理之道是什麼,要怎麼做?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資料治理關鍵要素的總結文章,覺得寫得很好,引用過來,供大家參考:
資料治理需要體系建設:為發揮資料價值需要滿足三個要素:合理的平臺架構、完善的治理服務、體系化的運營手段。
根據企業的規模、所屬行業、資料量等情況選擇合適的平臺架構;治理服務需要貫穿資料全生命週期,保證資料在採集、加工、共享、儲存、應用整個過程中的完整性、準確性、一致性和實效性;運營手段則應當包括規範的最佳化、組織的最佳化、平臺的最佳化以及流程的最佳化等等方面。
1、資料治理需要夯實基礎:
資料治理需要循序漸進,但在建設初期至少需要關注三個方面:資料規範、資料質量、資料安全。
規範化的模型管理是保障資料可以被治理的前提條件,高質量的資料是資料可用的前提條件,資料的安全管控是資料可以共享交換的前提條件。
2、資料治理需要IT賦能:
資料治理不是一堆規範文件的堆砌,而是需要將治理過程中所產生的的規範、流程、標準落地到IT平臺上,在資料生產過程中透過“以終為始”前向的方式進行資料治理,避免事後稽核帶來各種被動和運維成本的增加。
3、資料治理需要聚焦資料:
資料治理的本質是管理資料,因此需要加強後設資料管理和主資料管理,從源頭治理資料,補齊資料的相關屬性和資訊,比如:後設資料、質量、安全、業務邏輯、血緣等,透過後設資料驅動的方式管理資料生產、加工和使用。
4、資料治理需要建管一體化:
資料模型血緣與任務排程的一致性是建管一體化的關鍵,有助於解決資料管理與資料生產口徑不一致的問題,避免出現兩張皮的低效管理模式。
最後的話
資料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漫長而持續的過程,沒有一針頂破天的訣竅,也沒有立竿見影的途徑。只有將資料治理變成一種常態化機制,就如同我們每天吃飯、睡覺一樣,形成一種習慣、一種文化、持之以恆、不忘初心、不懈努力,才能達到預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