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出超越人類智慧的人工智慧會發生什麼

扣薇6881262發表於2020-12-28

如果我們創造出了達到或者超過人類智慧水平的人工智慧(AI),會發生什麼?人類會成為自己發明的受害者嗎?在不遠抑或是遙遠的未來,人類與機器人可以和平共處嗎?人類有一天,會向機器人乞討嗎?在2017年,《紐約客》雜誌的一幅封面畫引發了一場有關於人類與機器人的大討論。而今,由人工智慧引發的爭論正在變得比當時更多也更加激烈,這其中既有技術的紛爭,也充斥著倫理和法律的博弈。

《紐約客》雜誌封面畫(2017年10月)。基庫·約翰遜(R. Kikuo Johnson)繪。插圖對應的封面文章名為《黑暗工廠》(Dark Factory),描述了密歇根州大急流城Steelcase金屬廠中一些被稱作“人肉機器人”的工人的故事,在這家公司,越來越多原本由人類從事的工作都被機器人取代。在這幅由基庫·約翰遜(R. Kikuo Johnson)繪製的封面畫中,年輕的人類乞丐坐在未來的曼哈頓街頭乞討,路上穿過的形形色色的機器人“上班族”和“行人”則向他手中的杯子裡投擲著螺絲和墊片,他身旁的小狗也“目瞪口呆”地注視著面前透過的機器狗。

不可否認的是,人工智慧正在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雖然它在即將過去的2020年並未取得重大突破,但顯然,它已經切實改變了每一個人的生活。對於熟悉科幻小說、影視作品的人們來說,其中虛構的未來,可能正是我們所身處的現在。人工智慧生態系統、無人駕駛汽車、智慧個人助理、家用機器人……蓬勃發展的人工智慧透過智慧手機、家電、汽車等終端深入家庭、企業和各種公共設施,它是當下的普遍現象,更是未來的主導技術。

在人類尚未進入技術時代開始,有關機器人的想象就大量存在於文學和戲劇、影視作品之中。起初,人們擔心人工智慧會背叛人類——機器會因為更加聰明(智慧)而反抗人類,甚至消滅人類。

比如在根據科幻大師阿西莫夫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我,機器人》中所探討的正是人與機器之間的關係。影片中,機器人具備了自我進化的能力,它們隨時會轉化成整個人類的“機械公敵”。而“終結者”系列,探討的同樣是機器人毀滅人類。為人工智慧賦予人類的感情,衍生的又是一個全新的故事。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導演的《人工智慧》中,機器人小孩大衛試圖尋找自己的生存價值:渴望變成真正的小孩。

這些故事塑造了我們對人工智慧的認知,阿西莫夫創作的“機器人三大定律”也因為這些作品的一再表述而成為我們看待機器人的“標準”信條。但在斯圖爾特·羅素(Stuart Russell)看來,這或許反而成為了人類的某種誤區,比如讓人工智慧“服從人類”顯然就是個壞主意。

斯圖爾特·羅素(Stuart Russell)(版權:Peg Skorpinski),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腦科學家,人類相容人工智慧中心(CHAI)主任,人工智慧研究實驗室指導委員會(BAIR)成員。世界經濟論壇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委員會副主席,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美國人工智慧協會(AAAI)會士。羅素獲得過多項科學榮譽,包括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總統青年研究員獎、國際人工智慧聯合會議(IJCAI)計算機與思想獎、國際計算機學會(ACM)卡爾斯特朗傑出教育家獎等,並受邀在TED、世界經濟論壇演講。

一個極端的案例是,如果人類賦予機器人一個錯誤的或者存在漏洞的目標,這可能是致命的。假如我們希望透過人工智慧系統控制氣候變化,併為其設定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水平恢復到工業革命前水平的命令,這一系統很可能會得出消滅人類的結論——因為人類活動是產生二氧化碳最主要的來源。即便人類為此附加條件不能消滅人類,人工智慧系統也可以會以說服的方式讓人類少生孩子,直到人類自然滅絕。

身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腦科學家的斯圖爾特·羅素,是當今世界上人工智慧領域的權威專家,他曾與谷歌研究總監彼得·諾維格合著出版了人工智慧領域裡的“標準教科書”《人工智慧》,該書被128個國家的1400多所大學使用。就在今年二月,他已經完成了該書的第四版。

今年十月,斯圖爾特·羅素的著作《AI新生:破解人機共存密碼——人類最後一個大問題》引進出版,在這本書中,羅素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破解人機共存的密碼,使得人類可以掌握比我們自身強大得多的智慧?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人類之所以能控制地球,是因為人類的大腦比其他動物的大腦要複雜得多。而這正是因為“智慧”,是一種權利。因此,羅素更為關注的,是對於這些比我們更強大的機器,如何保持絕對的控制權?在新京報記者對羅素的採訪中,他回答了一些關於人工智慧我們所關心,或者未知的問題。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69991885/viewspace-2746054/,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