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的變革軌跡(轉)

ger8發表於2007-08-09
專案的推進過程,其實就是變革過程。過去的專案組織,在執行計劃、質量控制、預算等問題上,往往缺乏足夠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或者專案因“官僚主義風格”走向高度“僵化”,或者因“管理疲軟”走向全面“失控”。

專案的變革軌跡

Tom簽下了一個CRM實施專案大單,他很興奮。

“這個專案將增強企業的客戶獲取能力,增強客戶滿意度。當然,更重要的是增加企業的收益”,在Tom眼裡,CRM專案的未來一片光明。

不過,好景不長。Tom和他的團隊緊張工作了2個月之後,他們沮喪地發現,整個團隊的情緒低到了極點。

上螺絲模式

“我們甚至無法獲得企業客戶行為分析的基礎資源,更糟糕的是,”Tom說,“專案組成員中,分成了‘他們’和‘我們’,‘他們’和‘我們’之間似乎無法建立更深層次的信任。”

企業高層對專案經理Tom指手畫腳的做法,也讓Tom苦不堪言,“企業領導擁有改變專案計劃、資源調配的特權。”Tom總是疲於應付、到處“救火”。

這種“零打碎敲的專案計劃”,被業務流程改善(BPI)專家H James Harrington博士稱做“專案管理的‘上螺絲’模式”。

“上螺絲模式”,指的是專案程式缺乏有效執行的環境,總是“被迫改變”和“被動改變”,用“事後的補救措施”代替積極的變革管理。

專案為何“脫軌”

有關專案管理的書籍,可謂汗牛充棟。但這些書籍大多數集中在專案管理的技術方面,比如Gantt圖、Pert圖、作業分解結構、關鍵路徑等,忽視了專案組織和組織中人的作用。美國學者H James Harrington,Daryl R Conner,Nicholas L Horney於2000年出版的《專案變革管理(Project Change Management:Applying Change Management to Improvement Projects)》,以獨特的視角,關注專案組織如何應對變革的問題。

“所有的事情都在變。”這是全書的第一句話。任何專案事實上都面臨變革的風險,“很多專案開始時有希望獲得豐碩成果,但不知為什麼,幹著幹著就脫離了預定的程式,超出了原定的範圍,或者無法交付預期的結果。”

專案為何會“脫軌”?到底是什麼在作崇?在變革管理、質量和績效改善方面有45年的經驗的Harrington博士認為,“答案通常與專案是如何實施的有關,而與選擇了什麼技術和方法無關。”作為“業務流程改善(BPI)”的首倡者,Harrington提出了管理組織變革(Managing Organizational Change,MOC)的概念。

“遺憾的是,高層管理人員所接受的訓練,就是留心投資收益率(ROI)”。留心ROI的觀點暗含這樣一個假設,即競爭環境相對穩定,業務相對成熟。然而在變革時代,管理者和企業家就不能僅關注投資回報的問題,而必須關注“變革回報率(Return On Change)”。

變革回報率ROC與兩個因素有關:與推進變革的努力所得到的收益成正比,與變革的實施成本成反比。“努力”與“成本”,顯然取決於變革的組織和處於變革中的人。

電阻還是電容:對待變革的兩種態度

關於變革的態度,人們有兩種反應“電阻和電容”。適度地質疑變革並非壞事,但一味地抵制變革則毫無益處。電容的特點在於儲存能量,並在適當的時機釋放能量。

專案的推進過程,其實就是變革過程。實施專案的過程,就是實施變革的過程。“實施變革失敗的常見原因是個人與/或團隊的順應力不強。”

順應力強的個人和團隊能夠從重大變革中重新振作起來,並比以前更堅強,更能幹。“順應力是指我們在受到突變影響之後,重塑期望的能力的大小(包括心理、生理以及情感資源)。”

作為團隊的基本單位,個人順應變革必須具備這樣幾個方面的特徵:積極、專注、靈活、有組織、主動性。團隊中的每個成員,達到“順應變革”的狀態,就為團隊協同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協同意味著“自願”,並具備協作的“能力”。具備協同工作能力的組織,管理形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過去的專案組織,在執行計劃、質量控制、預算等問題上,往往缺乏足夠的靈活性和應變能力。或者專案因“官僚主義風格”走向高度“僵化”,或者因“管理疲軟”走向全面“失控”。

這兩種專案管理的極端狀態,都可以歸結為缺乏“管理變革的能力與知識”。比如,缺乏共同認可的願景(Vision),風險承受能力低下,缺乏清晰有效的溝通,時間觀念不強,做事缺乏職業風範、虎頭蛇尾,高層管理者言行不一、難以信任等等。

因此,保持專案還在“軌道上執行”,就不是簡單的“按計劃執行”的事情,而是如何順應變革的問題。

[@more@]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7839396/viewspace-938117/,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