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跡資料 + road network資料
在這個 LightTR 框架中,輸入的軌跡資料和路網資料透過以下幾個模組進行計算和處理:
1. 區域性軌跡預處理(Local Trajectory Preprocessing)
- 首先,對輸入的原始軌跡資料進行地圖匹配(Map Matching)。地圖匹配會將GPS記錄的軌跡點投影到道路網路中的具體道路片段上,形成“地圖匹配軌跡”。
- 軌跡點被轉換成對應的路網交叉點,使用隱馬爾科夫模型(HMM)和已有的地圖匹配方法(例如DHN)來生成軌跡序列。
- 生成的地圖匹配軌跡 $ T = {(g_1, t_1), \dots, (g_n, t_n)} $ 包含了每個軌跡點在道路網路中的位置及其時間戳。
GRU用於編碼,而ST-Blocks用於卷積輸出預測
2. 輕量化軌跡嵌入模組(Lightweight Trajectory Embedding, LTE)
- 嵌入模型:將地圖匹配後的軌跡 $ T $ 輸入到嵌入模型中,該模型使用一個 Gated Recurrent Unit (GRU) 網路來捕捉軌跡的時序依賴特性。
- GRU將每個時間步的輸入軌跡點 $ g_t $ 和當前的隱藏狀態 $ h_{t-1} $ 結合來生成當前隱藏狀態 $ h_t $。
- 這樣就得到了軌跡的高維嵌入表示 $ h_t $,表示該軌跡的時空特徵。
- ST-Blocks:在GRU生成的隱藏狀態 $ h_t $ 基礎上,使用一個自定義的時空操作模組(ST-operator)進一步處理,預測每個時間步的道路片段 $ e_t $ 和移動比率 $ r_t $。
- RNN層:ST-operator首先透過RNN計算高維隱藏特徵 $ h_t' $,用於捕捉軌跡的序列依賴關係。
- 多工模型(MT模型):接著,使用一個純MLP的多工模型(MT)來預測軌跡中道路片段 $ e_t $ 和移動比率 $ r_t $。由於道路片段和移動比率的相關性較高,使用多工學習方式可以同時預測這兩個特徵,提高準確性。
3. 約束掩碼層(Constraint Mask Layer)
- 在MT模型中,採用了約束掩碼層來減少訓練複雜度並進行細粒度的軌跡恢復。掩碼層會基於距離對軌跡點施加約束,以確保預測點更接近原始軌跡點。
- 使用距離函式來度量預測點和真實軌跡點之間的歐式距離,將距離轉化為一個權重 $ c_i = \exp(-\text{dist}^2 / \gamma) $,用於控制軌跡點的權重。
- 這個約束層在預測時可以對距離較遠的候選道路片段進行懲罰,使模型更加關注與當前軌跡點更接近的候選道路片段。
4. 知識蒸餾(Knowledge Distillation)
- 為了在伺服器和多個客戶端之間實現有效的聯邦學習,模型引入了知識蒸餾。使用預訓練模型作為“教師模型”,在本地資料上生成知識表示,透過蒸餾的方式指導客戶端的“學生模型”學習教師模型的知識。
- 在具體操作中,教師模型的預測結果被用來生成軟標籤,並傳遞給學生模型以提升其效能。
總結
在LightTR框架中:
- 軌跡資料首先經過地圖匹配生成地圖匹配軌跡。
- 輕量化嵌入模組將軌跡的時空特徵嵌入,並透過ST-Blocks進行道路片段和移動比率的預測。
- 約束掩碼層根據距離對候選點進行權重調整。
- 知識蒸餾用於聯邦學習的最佳化,確保不同客戶端在保持資料隱私的同時能夠學習共享知識。
這些模組結合在一起,使得模型能夠在道路網路的約束下,精準地恢復不完整的軌跡資料。
模組理解
是的,您可以這樣理解。
在 LightTR 框架中:
-
GRU(Gated Recurrent Unit):
- GRU的主要作用是對軌跡中的每個節點進行編碼,捕捉軌跡的時間依賴關係。
- 它逐步處理軌跡的每個節點,生成對應的隱藏狀態 $ h_t $,這些隱藏狀態代表了當前軌跡節點的時序特徵。
-
ST-Blocks(時空塊):
- ST-Blocks在GRU生成的隱藏狀態基礎上進一步處理,是一個用於輸出預測的自定義模組。
- 具體來說,ST-Blocks包含了一個輕量化的時空操作模組(ST-operator),其中包括RNN層和多工(MT)模型。RNN層負責生成高維特徵,而MT模型用於多工預測,輸出當前軌跡節點的道路片段 $ e_t $ 和移動比率 $ r_t $。
- 這種結構可以理解為在GRU生成的軌跡編碼基礎上,透過類似“卷積”操作的多工模組來預測軌跡節點的屬性。
總結
- GRU用於對軌跡的每個節點進行編碼,提取軌跡的時序特徵。
- ST-Blocks則是在GRU編碼的基礎上,進一步透過卷積式的多工預測模型,輸出軌跡節點的具體預測(如道路片段和移動比率)。
所以您的理解是正確的:GRU負責編碼,ST-Blocks負責基於編碼的特徵輸出具體預測。
蒸餾損失在客戶端-伺服器的概念
在 LightTR 框架中的知識蒸餾過程主要分為從伺服器到客戶端和從客戶端到伺服器的兩個步驟,具體流程如下:
1. 伺服器到客戶端:教師模型的初始化與下發
- 教師模型的預訓練:在伺服器端,首先對一個教師模型(teacher model)進行預訓練,稱之為meta-learner。這個教師模型透過部分客戶端的子集軌跡資料進行訓練,獲得基礎的元知識(meta-knowledge)。
- 模型引數下發:伺服器將訓練好的教師模型引數(即meta-knowledge)傳送到每個客戶端。這樣,伺服器端的教師模型就可以作為指導模型,幫助客戶端在本地進行學習。
2. 客戶端的本地訓練(Student Model Training)
-
學生模型的初始化:在每個客戶端,教師模型被用作學生模型(student model)的初始化引數。
-
本地資料學習:每個客戶端根據自己的本地資料集對學生模型進行訓練,目的是使模型適應本地的軌跡資料特性。每個客戶端的軌跡資料會存在差異,因此需要本地最佳化。
-
蒸餾損失計算:在訓練過程中,客戶端利用從伺服器傳來的教師模型的知識(meta-knowledge)來計算蒸餾損失。具體來說,學生模型透過以下損失函式進行最佳化:
\[L_{\text{dist}}(f_{\text{tea}}, f_{\text{stu}}, T_{\text{icp}}) = \| f_{\text{tea}}(T_{\text{icp}}) - f_{\text{stu}}(T_{\text{icp}}) \|_2^2 \]這個損失函式衡量教師模型和學生模型之間的差異,透過最小化蒸餾損失,使得學生模型能夠更接近教師模型的輸出表現。
3. 客戶端到伺服器:全域性模型的聚合
- 本地更新上傳:客戶端在本地訓練完成後,將更新後的學生模型引數上傳到伺服器。
- 全域性模型聚合:伺服器將從多個客戶端收到的本地模型更新進行聚合,從而生成一個全域性模型。聚合的過程通常使用加權平均的方法。
- 動態調整引數 $ \lambda $:伺服器根據每個客戶端的驗證精度(accuracy)和本地驗證精度(acc_valid)之間的差異來動態調整引數 $ \lambda $,控制知識蒸餾的強度。如果客戶端的本地模型表現已經很好(精度較高),則降低 $ \lambda $ 值,使得客戶端模型不再依賴於教師模型。
4. 全域性模型的迭代更新
- 迭代過程:整個蒸餾過程是一個迭代的迴圈。伺服器持續接收客戶端的更新並聚合生成新的全域性模型,然後將該全域性模型再次分發到客戶端。
- 收斂條件:當全域性模型在不同客戶端的表現達到收斂條件(通常是準確度或損失的變化小於某個閾值)時,迭代過程停止。
總結
- 伺服器初始化教師模型並將其下發到客戶端;
- 客戶端本地訓練學生模型並使用蒸餾損失從教師模型中學習;
- 客戶端將更新上傳至伺服器;
- 伺服器聚合客戶端的更新,並透過調節引數 $ \lambda $ 進一步最佳化全域性模型。
這個過程確保了在資料分散的場景下,透過知識蒸餾實現高效的聯邦學習,進而完成軌跡恢復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