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亞太區域從人口紅利向赤字過渡,注重勞動力流動和區域合作的政策至關重要。人力資本投資和靈活的移民政策可以解決勞動力失衡問題,確保整個區域的經濟持續增長和穩定。

過去 50 年間,亞太地區大部分國家透過在 “人口紅利 ”時期大量投資基礎設施而變得更加富裕,當時勞動適齡人口的絕對數和佔總人口的比例都在增長。

該地區各國政府的重點是投資於地方:在建設交通、能源和電信基礎設施的同時,也建設能僱用更多公民並提高其生產力的工業。

但是,隨著人口紅利轉為赤字,我們需要一本新的投資指南,一本投資於人而非地方的指南,尤其是一本優先考慮提高整個地區勞動力流動性的指南。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亞洲國家已經度過了 “高峰紅利期”:20 至 64 歲人口的比例開始下降。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在2012年達到66%,但今年已降至63%,到2060年將降至50%。

泰國在 2018 年達到 65% 附近的峰值,越南在 2016 年達到 62%。也許對經濟增長結果更為嚴重的是,一些國家勞動適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將下降。

中國 2016 年有 9.17 億 20-64 歲人口。這一數字在 2024 年降至 9.01 億,預計到 2050 年將降至 7.04 億——與高峰時期超過 2 億的潛在勞動力相比有所下降。

鑑於這些動態,旨在促進增長的短期和中期政策正在與財政現實發生衝突。本區域的基礎設施議程在提高整體生產力以及應對氣候減緩和韌性方面都有可取之處。但是,在政府面臨借貸成本上升、老齡人口增長帶來的社會支出需求增加以及稅收增長有限的情況下,基礎設施議程的資金主要來自公共資產負債表。

亞太地區的許多發展中國家不會在變老之前致富,這表明發展進步的條件充滿挑戰。正如日本、韓國和中國的官員所證實的那樣,更高水平的財富並不是應對老齡化社會挑戰的良藥,而僅僅著眼於現在促進增長以確保未來的政策議程很可能會失敗。

相反,老齡化地區需要應對一系列更為複雜的挑戰,並重點採取一套適應性強的政策應對措施,而這些措施遠遠超出加強老年人護理的努力。

更雄心勃勃的應對措施首先是充分利用各國仍然擁有的潛在勞動力。例如,提高勞動力參與率,特別是婦女的參與率,尤其是透過支援托兒服務。透過確保所有優秀學生,無論其社會經濟背景如何,都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幫助建設人力資本。但它不僅限於此,還包括更廣泛的區域合作。

地區性方法將承認那些面臨人口赤字的國家與那些勞動適齡人口將繼續增長的國家之間聯絡的價值。

與中國或日本等國家相比,印度的勞動適齡人口比例到 2040 年將繼續攀升,該國勞動適齡人口的絕對數量幾乎將上升到半個世紀的水平。

在本區域內堅定地奉行靈活的移民政策將能更好地利用這些差異的價值。更多的移民不僅有助於為人口紅利國家的需求者提供良好的工作崗位,也有助於填補赤字國家需要的工作崗位,還將大大加強貿易和投資聯絡,促進創新和創業,並增加匯款流量。

亞太地區許多國家的人口已經向外移民,但其中大部分是為了滿足本地區以外,特別是海灣國家的需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已經採取了積極主動的戰略,亞洲主要國家不妨加以借鑑,以便在本地區為亞洲移民工人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並加強亞洲經濟體之間的聯絡。

幸運的是,本地區最大經濟體在政策和態度上的一些變化已經表明,移民在解決本地區勞動力失衡而非整體短缺問題上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例如,韓國的移民人口在 2013 年至 2023 年間增加了 82.9 萬人。韓國對基於移民的戰略越來越感興趣是可以理解的。在未來的半個世紀裡,如果不控制人口增長,韓國的人均收入增長率可能會每年減少 0.85 個百分點。

另一方面,在未來 40 年內,韓國的移民工人人口將從佔就業工人的不到 3%緩步上升到大約 15%——澳大利亞和馬來西亞已經達到了這一增長水平——這將抵消該國的大部分人口阻力。

該議程可包括在許可和培訓要求方面開展區域合作,以便利技能的可移植性,以及建立技能夥伴關係,由目的地國幫助原籍國培訓工人,以填補兩個經濟體的就業缺口。

在過去的五十年裡,亞太地區比任何其他地區都更能實現 “人口決定命運”的積極願景,使不斷增長的人口與提高生產力的經濟基礎設施投資相匹配。

現在,許多國家的人口註定會日益老齡化,本地區各國政府需要採取不同的行為方式。它們需要將人力資本投資與物質資本投資放在同等地位,並促進人員的跨境流動,就像它們長期以來透過貿易一體化促進商品和服務流動一樣。

如果完全實現,這種區域一體化將帶來更多的發展、強大的經濟和更大的區域穩定。

本文作者:

Charles Kenny

全球發展中心高階研究員

Scott Morris

亞行主管東亞、東南亞和太平洋事務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