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一直是亞洲的增長引擎,但向現代可貿易服務業的轉型可能成為經濟增長和生產率提高的新源泉。

憑藉貢獻超過半數的全球工業產出,亞洲實現了繁榮發展;但向生產率更高的服務業轉型,有望推動其實現進一步的增長。

在人們收入水平提高的過程中,一個自然而然的現象是就業和生產活動通常會從農業流向製造業,再流向服務業。目前,中國、印度尼西亞、韓國和泰國等許多亞洲國家已高度工業化。從歷史經驗來看,隨著經濟活動日益向服務業轉移,工業在生產中的佔比將下降。

實際上,隨著數億人從農業和工業轉移過來,亞洲不斷增長的服務業已吸納了該地區約一半的勞動力,遠高於1990年22%的水平。在金融、資訊通訊技術以及業務外包等現代服務業的國際貿易規模持續擴張的情況下,這一轉型很可能還會加快(例如,印度和菲律賓已是這樣)。相較之下,旅遊業或分銷服務等傳統服務業的生產率較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較少。

根據2024年10月釋出的《亞太地區經濟展望》附帶的分析報告指出,考慮到現代服務業生產率較高,政府宜順勢引導經濟向該領域轉型。若政策得當,將經濟重心轉向服務業或許能激發更多增長機遇。

未來幾年哪些部門將成為增長引擎,生產率是關鍵變數。亞洲製造業已達到全球領先水平,提升生產力和經濟增長的潛力有限。相比之下,亞洲服務業缺乏效率優勢,若追趕效率最高的國家,將獲得更大收益。

另外,金融和企業服務等特定服務領域的生產效率均超過製造業水平,表明這些服務領域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更為突出。舉例來說,最新分析顯示,亞洲金融服務領域的勞動力生產效率比製造業高出四倍,企業服務領域則是製造業的兩倍。

然而,不同國家必須滿足一定條件,方能從服務行業的發展中受益。製造業因貿易成本低和全球一體化程度加深而蓬勃發展,而亞洲的服務業卻在相對更大程度上受到保護,可能限制其發展。亞洲收取農產品關稅較高(平均12%,高於全球7.5%平均值),對服務業外國企業實施各種限制,如准入禁令、審批要求、本地化要求和高稅率。

政策制定者還需認識到,農業和製造業轉移出的勞動者需要相應技能,才能在服務業找到優質工作。隨著新型數字技術興起,文員等工作被替代,當局須出臺政策,確保網際網路和技術廣泛普及,提供教育培訓,培養懂得運用人工智慧的數字技能人才。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多個亞洲國家經濟增長速度預計減緩,故培育高效服務業以提升生產率,將成為亞洲未來成功的關鍵。

本文作者

Chikako Baba

Rahul Giri

Krishna Sriniva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