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告主要研究了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面臨的問題、金融科技各業態的發展狀況和金融科技提升普惠金融能力的特點與優勢。在此,宜信研究院將該報告的精編版本釋出出來,以饗讀者。
近年來中國的金融深化程度逐漸提高,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2016年我國私人部門信貸佔GDP 的比例為156.7%,在全世界排名第6;然而,在金融深化的同時金融發展的包容性依然不足,2014年我國成年人賬戶擁有率為78.9%,在全世界排名僅43位。這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在金融領域的一個重要表現,也即金融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以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作為普惠金融的研究物件來看,2017年第三季度小微企業貸款餘額為23.5萬億;住戶貸款中約一半左右的住戶貸款流向個人住房抵押市場,除卻汽車消費貸、信用卡等消費類產品,小企業主經營貸款估計僅為3萬億左右。債券市場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產品中,集合票據為44.3 億、集合企業債115.3 億、中小企業私募債只有190.3 億。正規金融體系中還有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提供普惠金融服務,但兩者體量也相當有限,其規模分別為0.5萬億和0.9萬億。以上所有相加,正規金融體系提供的小微金融貸款約為28萬億,佔同期全社會信用總量的比例僅為13.8%。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偏低
傳統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偏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小微企業融資可得性依然是主要障礙,二是融資的便利程度不高。UBS(2016)的一項跨國調查表明:中國接近18%的客戶選擇了P2P貸款,還有16%的客戶在未來12個月有申請P2P貸款的意願;出借人方面,與旺盛的借款需求相對應,中國的網貸投資意願也是最高的。這反映了中國中等風險中等收益投資產品的不足,也反映出傳統銀行主導的金融體系所產生的嚴重金融壓抑現象,資金的需方和供方難以匹配。
圖1 中國網路借貸供需意願強烈
傳統授信方式的固定成本太高不僅造成了信貸資源的可得性低,也使得獲取過程不那麼便利。金融科技基於資訊和網路技術,線上化的流程便利了客戶服務;風險資訊可以被快速獲取並實時分析,借貸流程能夠簡化,這極大地降低了搜尋成本,加快了授信速度。Nesta(2014)對英國的研究表明,90%的小額投資者認為他們通過網貸平臺進行投資最重要的因素是過程很容易;借款人則表示網貸平臺的放款速度是他們最看重的。
金融資金“脫實向虛”
近年來我國金融業呈快速發展態勢,自2005開始其佔GDP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至2017年該比重為7.95%,峰值時達到8.4%(見圖4)。金融業的過快增長是自我繁榮的表現:我國經濟目前進入三期疊加狀態,即經濟增速由高速轉為中高速,而金融業佔GDP的份額卻一直在上升,這不符合政治經濟學的一般原理。因為金融業的利潤是對整個社會剩餘價值的分割,在整個社會剩餘價值增速放緩的前提下金融業本不應分得更多份額。金融資金的“脫實向虛”進一步擠壓小微企業融資空間,使得金融不普惠的問題更加突出。
圖2 金融業增加值佔比提高反映出“脫實向虛” 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網路具有“泛在性(Ubiquitous)”特徵,是一種“泛在”技術,即憑藉網際網路裝備,以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為基本特徵,以實現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任何物都能順暢地聯通為目的。網路的這一“泛在”特性在移動互聯時代才真正發揮出來:
從硬體方面看,傳統銀行網路成本較高,即使在PC端網際網路時代,使每個人擁有電腦並熟練操作依然很難;智慧手機的低至千元的成本以及易操作的特性,使得網路觸角伸向每個人成為可能。根據工信部的統計,2016年底全國行動電話普及率達到113.4%,即使是中西部地區,其普及率分別達到80.2%和89.2%。從軟體方面看,金融科技中的人臉識別技術和身份驗證技術的發展使得賬戶體系得以變革,遠端開戶成為可能。
從內在機理上講,網路的零邊際成本效應真正降低了金融內生髮展的門檻效應,彌補了傳統機構網點和自助裝置不足的不利影響,形成了較好的地理穿透性。這也是欠發達地區能夠彎道超車、跨越發展的根本原因。
金融科技有效降低金融服務成本,契合了普惠金融“惠”的精神
金融科技促進成本降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金融基礎設施成本的降低,這主要表現為上文所說的移動網際網路導致金融服務門檻降低,這集中體現在移動支付的使用上。根據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的統計,2017年上半年手機支付使用者規模達到5.0億人,佔手機網民的比例高達69.4%。
其二,金融服務成本的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具有短、小、頻、急特點,在傳統金融體系下人力成本難以覆蓋,而在金融科技條件下,資金髮放和回款都通過移動端實現,極大降低人工成本。此外,金融科技簡化交易流程和提供標準化操作,這也促進合同成本降低。
其三,金融風控成本的降低。小微企業融資難的另一重要原因是風險高,世行推薦的小組貸款、聯合擔保以及國內開發的“三品三表”等模式都是在傳統金融體制下擴充的風控模式,其內在機理是尋找更可靠的增信措施或尋找更可靠的硬資訊,然而實踐中出現了資訊造假、集體騙貸等諸多不良現象。金融科技時代,大資料的運用可在移動端多維度的分析客戶行為特徵,進而判斷客戶資信特質和風險偏好,這極大地降低了資訊不對稱程度,提高了風險管理能力。
其四,金融科技企業之間的競爭降低了整個行業的成本,惠及更多小微企業。
金融科技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體現了普惠金融“人本化”的精神
金融科技之所以能夠提供高效和個性化的服務,其原因在於大資料技術的應用。大資料技術除了可以分析使用者的行為特徵,還可針對文字資訊進行提取轉換、形成結構化資訊,不僅滿足風險管理的要求,也可高效匹配客戶信貸需求。
有關研究表明,普惠金融指數與貧困率負相關,與人類發展指數正相關,即金融普惠程度越高越有利於經濟的包容性增長。世界銀行(2012)建立了一套全球普惠金融資料庫(Global Financial Inclusion Database),其中的成年人銀行賬戶擁有率可作為衡量金融普惠程度的重要指標。賬戶擁有率低於40%的國家主要集中於中亞、非洲以及拉美地區,這些國家大都是低收入國家(見圖3左圖),由此可見金融包容性與經濟增長的一般關係;此外,以最富有的1/5人口賬戶擁有率是最貧窮的1/5人口賬戶擁有率的倍數代表金融不平等程度,其與收入不平等表現出明顯的正相關關係(見圖3右圖)。
圖3 賬戶滲透率與經濟增長、不平等
從微觀角度講,普惠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機理包括:第一,普惠金融在解決窮人融資約束困境的同時,也使他們獲得了與經濟一起成長的機會,主要包括小本經營以及基礎教育的投資等方面。第二,根據邊際消費傾向遞減理論,窮人比富人擁有更高的邊際消費傾向,因而解決窮人的融資約束後不僅帶來供給面的增長,也對需求側產生邊際貢獻。第三,普惠金融帶來的包容性增長,有助於減少偷竊、搶劫等財產犯罪,從而改善經濟發展的環境。
據世界銀行2018年釋出的《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報告》統計,截止2017年底,我國中小微企業融資缺口達到了1.89萬億元人民幣,約佔我國2017年GDP比例的17%。P2P網路借貸正是切入了這個目前金融領域服務最不充分的領域,憑藉網際網路的搜尋成本優勢和網路效應優勢,表現出門檻低、效率高的特性,對廣大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缺口形成了一定的補充。
我國網路借貸行業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後來居上是因為它滿足了旺盛的金融服務需求,填補了我國信貸服務巨大的供需缺口,體現出網路借貸深厚的發展潛力與廣闊的發展前景。2006年5月,中國第一家網路借貸平臺-宜信公司在北京成立,隨後拍拍貸、人人貸、陸金所等網路借貸平臺相繼成立,在市場需求的驅動下,中國網貸行業步入快車道。據零壹財經統計,2012年我國P2P網貸平臺累計上線160家,累計成交額才220億元左右,到2018年6月30日,我國P2P網路借貸行業累計成交金額已突破七萬億元。
圖4 網貸行業發展歷史情況
資料來源:零壹財經
受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專項整治影響,2018年上半年,我國P2P網路借貸成交金額為1.05萬億元,同比下降18.7%,貸款餘額為9610億元,同比下降16.8%,環比下降1.4%,已連續9個月呈下降趨勢。
進入2018年,隨著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清理整頓工作進一步擴大和深化,P2P網路借貸行業累積風險得到集中釋放,同時也由於集中風險處置而衍生一定的次生風險,致使一些問題平臺連續“暴雷”,僅2018年6月就集中出現93家問題平臺。但需要清楚認識到,從總量來看,2018年上半年問題平臺總數並沒有出現大幅增長趨勢,反而同比減少33家;從結果來看,互金專項整治成果顯著,大量潛在風險及時得到處置,一些違法違規平臺在早期即受到取締、處罰,行業亂象得到明顯的改善。未來,隨著P2P網路借貸長效監管機制的建立健全,行業將在健康有序發展的道路上行穩致遠,在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普惠性等方面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網際網路支付的發展現狀
總體來看,我國非銀支付行業的業務規模增長極其顯著。2013年非銀支付機構處理業務總量僅為371億筆,而發展到2016年非銀支付機構全年處理業務總量已經增長至1855億筆,其間增長約四倍,年複合增長率達到約71%。在各項業務中,驅動我國非銀支付行業較快增長的主要是網路支付業務,尤其是網際網路支付業務和行動電話支付業務。2017年,我國非銀支付機構處理網路支付業務總量達到2867億筆,較2016年業務總量1639億筆同比增長近一倍。2017年,我國非銀支付機構處理網路支付業務總金額達到143萬億元,較2016年業務總金額99萬億元同比增長約五成。
圖5 非銀網路支付行業發展歷史情況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
2017年,我國非銀支付行業仍保持較快增長,藉助各類新興技術的探索應用,支付效率不斷提高、支付體驗持續改善、支付安全性有效提升,尤其是在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在零售支付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在科技創新的背景下,我國第三方支付業務從依託電子商務發展,到如今已經自成一體,形成了豐富的生態圈和產業鏈,並且不斷和各金融形式與業態加速合作。隨著科技融合的加深,第三方支付不僅在支付便捷性和支付安全性上接連誕生創新,其支付業務帶來的增加價值也催生了多元化金融服務的產生。以生物識別技術為依託產生了指紋支付、聲紋支付、刷臉支付等創新支付手段,憑依支付環節作為入口產生了理財、保險等銷售的新渠道,而支付行為大資料則為精準營銷和徵信等提供了重要支撐。
網際網路眾籌的發展現狀
在網際網路金融領域各業態中網際網路眾籌出現較晚,但其發展趕上了網際網路金融發展的高速列車,在2014至2015年我國網際網路眾籌行業經歷了快速發展的階段。據零壹財經統計資料顯示,至2015年年末網際網路眾籌平臺歷史累計上線數量達到了365家,其間新增平臺數量達到325家。截至2017年末,我國網際網路眾籌平臺歷史累計上線數量達到672家,其中2014至2015年間上線平臺所佔比重接近50%。
圖6 歷年網際網路眾籌平臺新增數量
資料來源:零壹財經
與此同時,在風險積累程度達到閾值,大量風險事件的爆發造成行業聲譽和投資人信心的嚴重損害。2015年末,我國正常運營中網際網路眾籌平臺已經有281家,自2017年開始我國正常運營中的網際網路眾籌平臺就開始出現下降趨勢。2015年和2016年全年正常運營的平臺分別新增84家和56家,而2017年全年正常運營的平臺則減少了168家,僅剩169家正常運營的平臺。超過半數平臺由於經營情況、政策環境、風險爆發或主動關停等原因退出了網際網路眾籌行業,結合2017年新增平臺大幅下降的趨勢,可以充分反映出行業熱度已經消退,風險正在釋放。
受到政策環境變化、行業熱度消退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網際網路產品眾籌平臺和網際網路股權眾籌平臺累計正常運營數量在2016年到2017年均不同程度出現了大幅下降,其中網際網路股權眾籌的下降趨勢最為明顯。2016年全年網際網路產品眾籌平臺和網際網路股權眾籌平臺累計正常運營數量分別減少了44家和29家,2017年這一資料則分別為28和68。至2017年末,我國網際網路產品眾籌平臺和網際網路股權眾籌平臺累計正常運營數量分別降至47家和88家。
網際網路眾籌是一個典型的“Copy to China”商業模式,其誕生雖然是以取經學習的方式進入中國,但是在中國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環境催化與高速增長的電子商務助推下,一度呈現出了爆發式的增長趨勢。尤其是在雙創背景下,網際網路眾籌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和關鍵的促進作用。但是在發展過程中,監管缺位、行業亂象等造成網際網路眾籌的冷遇。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我國網際網路眾籌將會出現新的發展機遇。
智慧投顧的發展現狀
在歐美蓬勃發展態勢下,我國智慧投顧公司,包括投米RA、璇璣、資配易、藍海智投、彌財等在內的數十家公司,亦快速興起。此外,我國傳統金融機構同樣快速佈局。2016年5月,宜信財富推出全球化資產配置智慧投顧——投米RA ;2016年8月廣發基金推出“基智理財”;2016年年底招行推出智慧投顧產品——摩羯智投;民生證券和品鈦集團旗下的璇璣宣佈合作開發數字化資產配置系統;長江證券推出iVatarGo智慧財富管理系統等。
在智慧投顧行業中,主要參與主體包括有技術公司、金融產品代銷公司和傳統金融機構。技術公司主要負責對智慧投顧演算法的開發和程式的製作,並承擔產品推廣營銷與服務的任務。而智慧投顧所需的投資標的則由金融產品代銷公司與傳統金融機構提供。智慧投顧服務當前對於投資者的收費僅為投資環節的交易費用,並未面向投資顧問服務收取服務費用。
目前智慧投顧的主要業務模式是面向投資者提供大類資產配置方案,主要標的資產為標準化程度高ETF基金,並通過不同類別 ETF 的動態配置來提高投資組合分散程度,通過被動管理實現長期穩定回報。也有少數機構提供股票市場的選股擇時投資建議等主動投資策略,著眼於實現資本市場超額收益。在具體投資組合的配置上,一類機構通過海外ETF基金的配置為投資者提供全球資產配置方案,另一類則選擇國內ETF基金結合QDII基金的方式,實現國內國外的資產配置。
目前智慧投顧採納使用的人工智慧多為弱人工智慧,主要作用在於通過機器學習的方式對資產進行遴選,也有一些模式中將專家經驗納入其中以補充機器學習的不足。因此,智慧投顧還尚未能夠真正做到千人千面的完全個性化投資方案建議,主流模式皆為預設幾大類不同的投資組合方案,提供給經分析後不同歸類的相應投資者。同時,受限於投資賬戶資訊分散、測評分析技術不足等情況,智慧投顧對於投資者風險偏好與投資特點的刻畫仍多為採用問卷的方式。從這些角度來看,目前的智慧投顧尚還不能夠完全達到人工投顧的水平,一些投資者的潛在需求需要個性化的溝通才能發掘,而智慧投顧與投資者的互動較為簡單。
網際網路保險的發展現狀
根據中國銀保監會統計資料,2011-2016年我國網際網路保險規模保費從32億元增長至2347億元,互聯聯網渠道保費規模提升了69倍,佔總保費收入的比例由2013年的1.7%增長至9.3%,成為拉動保費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2011-2017年年底,國內保險行業經營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的公司從28家上升到131家。
圖7 網際網路保險發展歷史情況
資料來源:零壹財經
網際網路保險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一大批非保險企業“跨界”“攪局”,專門的網際網路保險公司陸續成立。騰訊、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巨頭聯合中國平安佈局網際網路保險市場,聯合成立了眾安保險;百度、高瓴資本和安聯保險三方聯合成立了百安保險;泰康線上、易安財險、安心財險等網際網路保險公司陸續成立。
隨著2016年網際網路保險專項整治工作的開展,網際網路保險的業務始現下滑趨勢,保費收入規模的增長速度急劇放緩甚至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收縮。2017年全國網際網路保險保費總收入達到1835億元,較上年保費收入2347億元減少512億元,同比減少約21.8%。2017年網際網路保險保費收入佔保險業保費總收入36581億元的比重為5.0%,自2015年開始保費網際網路滲透率持續下降,已經從2015年的9.2%降至2016年的7.6%,至2017年的5.0%。2017年,網際網路財產險和網際網路人身險分別實現保費收入493.49億元和1383.2億元,在網際網路保險保費總收入中佔比分別是26.29%和73.71%。可以看出,網際網路人身險保費依舊佔據主導地位。
受到保險科技(InsurTech)概念的推動,網際網路保險行業的投資熱度相較於其他網際網路金融行業子類仍保持較高的程度。儘管較多創業公司仍然處於融資早期,但是其估值和融資金額都較大。同時,國內首家專業網際網路保險公司眾安保險於2016年6月30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說明書,並於9月29日掛牌交易,成為首家上市的專業網際網路保險公司,此利好也進一步刺激了行業熱度。
隨著科技融合的加深,人工智慧與大資料等技術的應用,保險企業運營效率將會繼續大幅提升、運營成本也將繼續下降。利用技術能夠對風險有深刻的掌握,提升保險公司風險管理的水平,降低資訊不對稱和道德風險,進一步降低保險產品的價格。此外,對於投保的金融消費者而言,保險產品也將更為透明,更契合投保人的保障需求。總的來看,網際網路保險的發展空間與潛力還很大,未來市場將持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