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入職第二天,leader跟我說,昨天配置好了服務端渲染的檔案,今天就先研究研究如何使用koa來搭建一個node server吧!
按照慣例,我去koa官網查了一下什麼是koa,結果官網很簡單的一句話介紹:koa--基於node.js平臺的下一代web開發框架。
個人感覺koa官方文件對於前端小白來說,寫的不是很友好,建議上手之前先看看阮一峰的koa框架教程和廖雪峰寫的關於koa入門文章。
然後引入專案第一步,安裝koa:
npm i koa -S
複製程式碼
安裝完之後,首先在專案根目錄下新建一個server資料夾,然後在此資料夾下新建一個server.js檔案,然後在裡面引入koa:
const Koa = require('koa')
const app = new Koa()
const isDev = process.env.NODE_ENV === 'development'
複製程式碼
這裡為什麼要宣告isDev呢?因為服務端渲染是分開發環境和生產環境兩種不同的情況。
然後我們繼續在server.js裡面先寫一箇中介軟體來記錄所有的請求和抓取的錯誤,這樣可以很好的瞭解到在服務端渲染的過程中是否出現了一些錯誤,並及時排查掉錯誤。
先擼為敬:
app.use(async (ctx, next) => {
try {
console.log(`request with path ${ctx.path}`)
await next()
} catch (err) {
console.log(err)
ctx.status = 500
if (isDev) {
ctx.body = err.message
} else {
ctx.body = 'please try again later'
}
}
})
複製程式碼
簡單解釋一下:在函式前面加一個async,就代表非同步處理函式,而引數next表示執行下一個 非同步處理的函式。在try迴圈體內,console列印出請求的路徑。如果是isDev為true的情況,可以直接將錯誤資訊寫到body裡面,這樣就可以在頁面上直接看到錯誤資訊。如果不是開發環境,可以寫一個友善的提醒文字,例如:“please try again later”。
這就是最簡單的一個koa中介軟體,用來記錄所有的請求及出現的錯誤,並且返回一個錯誤資訊。
接下來,聊一聊如何處理服務端渲染。
在處理服務端渲染之前,首先要在terminal裡面安裝一下koa-router:
npm i koa-router -S
複製程式碼
這是koa提供的一個路由的工具。然後在server資料夾下面新建一個routers資料夾,緊接著在裡面新建兩個檔案,一個是dev-ssr.js,另一個是ssr.js。前者是處理開發時服務端渲染的情況,後者是處理正式環境下的情況。
在dev-ssr.js檔案中,首先要引入koa-router:
const Router = require('koa-router')
複製程式碼
在這裡,還需要使用到兩個工具,需要安裝下:
npm i axios -S
複製程式碼
npm i memory-fs -D
複製程式碼
在node端傳送請求的axios,當然也可以在瀏覽器端傳送請求。在安裝的時候記住後面跟的是-S
,因為在業務程式碼中可以用到。
而memory-fs只有在開發的時候才會用到,所以後面跟的是-D
。可能有童鞋要問了,這個memory-fs是用來幹嘛的?別急,閏土給大家截一張官網圖片看看便一目瞭然了:
大意是:一個簡單的記憶體檔案系統。將資料儲存在JavaScript物件中。
然後,話不多說,先把這兩個工具引入進來:
const axios = require('axios')
const MemoryFS = require('memory-fs')
複製程式碼
緊接著,再來引入兩個工具: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VueServerRenderer = require('vue-server-renderer')
複製程式碼
因為要在node開發環境中打包程式碼,並且需要服務端渲染。
接下來,要引入serverConfig,就是入職第一天寫的那個配置檔案webpack.config.server.js:
const serverConfig = require('../../build/webpack.config.server')
複製程式碼
然後,如何能在node開發環境中讓webpack跑起來呢? 答案是通過serverCompiler:
const serverCompiler = webpack(serverConfig)
複製程式碼
然後去new一個mfs例項:
const mfs = new MemoryFS()
server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 mfs
複製程式碼
這樣就指定了webpack的輸出目錄在MemoryFS裡面。
有了這些配置之後,再去宣告一個bundle:
let bundle
複製程式碼
用來記錄webpack每次打包生成的新的檔案。
serverCompiler.watch({}, (err, stats) => {
if (err) throw err
stats = stats.toJson()
stats.erros.forEach(err => console.log(err))
stats.hasWarnings.forEach(warn => console.warn(err))
const bundlePath = path.join(
serverConfig.output.path,
'vue-ssr-server-bundle.json'
)
bundle = JSON.parse(mfs.readFileSync(bundlePath, 'utf-8'))
})
複製程式碼
這裡使用watch()的好處是:跟使用webpack-dev-server一樣,在client目錄下每次修改一個檔案,它都會重新執行一次打包,然後就可以拿到新的檔案了。
serverCompiler.watch()的第一個引數是空物件,第二個引數是一個回撥。如果有err直接丟擲。
然後stats這塊我感覺有點晦澀難懂,leader告訴我說,先照著做,然後有空再去看webpack的文件。
接下來就可以讀取生成的bundle檔案了,拼接讀取檔案的路徑,設定檔名字,並且制定編碼為utf-8,最後通過JSON.parse()將字串轉成JSON。
執行完以上步驟之後,就可以將內容返回給HTML了。
在服務端渲染期間,使用ejs模板引擎生成HTML。通過VueServerRenderer的createBundleRenderer()方法幫助生成一個可以直接呼叫renderer的函式。在這裡面接收幾個引數,第一個是inject,設定為false,這樣它就不會執行其他的注入的操作了。第二個是clientManifest,它會自動生成一個帶有script標籤的js檔案引用的字串,這樣可以直接新增到ejs的內容裡面。
最後,dev-ssr.js的完整程式碼如下:
const Router = require('koa-router')
const axios = require('axio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fs = require('fs')
const MemoryFS = require('memory-fs')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const VueServerRenderer = require('vue-server-renderer')
const serverConfig = require('../../build/webpack.config.server')
const serverCompiler = webpack(serverConfig)
const mfs = new MemoryFS()
serverCompiler.outputFileSystem = mfs
let bundle
serverCompiler.watch({}, (err, stats) => {
if (err) throw err
stats = stats.toJson()
stats.erros.forEach(err => console.log(err))
stats.hasWarnings.forEach(warn => console.warn(err))
const bundlePath = path.join(
serverConfig.output.path,
'vue-ssr-server-bundle.json'
)
bundle = JSON.parse(mfs.readFileSync(bundlePath, 'utf-8'))
})
const handleSSR = async (ctx) => {
if (bundle) {
ctx.body = 'wait a moment...'
return
}
const clientManifestResp = await axios.get(
'http://127.0.0.1:8080/vue-ssr-client-manifest.json'
)
const clientManifest = clientManifestResp.data
const template = fs.readFileSync(
path.join(__dirname, '../server.template.ejs')
)
const renderer = VueServerRenderer
.createBundleRenderer(bundle, {
inject: false,
clientManifest
})
}
複製程式碼
寫在最後
這次使用koa搭建node server的體驗只是聊到了renderer這一步,後面我會繼續聊聊如何把bundle渲染成實際的HTML內容,並把它新增到template裡面。最新的文章都會第一時間更新在我的公眾號<閏土大叔>裡面,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