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醫院”隨時能掛專家號網路重構醫患關係

佚名發表於2015-12-03
原標題:“掌上醫院”隨時能掛專家號

  插畫:人民視覺

  “醫生,我這兩天血壓高不高?”

  “你的線上健康資料顯示,血壓正常。”

  “那就不用跑趟醫院了?”

  “但要注意你的糖尿病哦,血糖顯示7點兒多了,最近吃清淡點。”

  上面這段醫患對話,來自“家庭醫生”的線上圖文諮詢。

  日前,阿里健康APP推出“家庭醫生”板塊,在北京安貞街道社群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試點,讓社群居民在家裡就可以諮詢醫生,十分方便。

  2015年以來,“網際網路+醫療”新模式持續走熱。據記者瞭解,全國已有300家大中型醫院建起“移動網際網路醫院”。來自艾瑞研究的資料顯示,新推出的移動醫療APP就達2000多款,上半年網際網路醫療服務領域的風險投資總額已接近2014年。在“網際網路+醫療”的浪潮中,面對掛號難、候診慢、溝通短等傳統醫療的“看病痛點”,“指尖上的醫療”正試圖給出多元解決方案。

  “線上醫院”

  破解“看病痛點”

  這樣的場景,很多人都很熟悉:看病時,前一個患者還沒走,後一個已擠進來;剛把病歷遞給醫生,前面的就診者又拿著化驗單來諮詢……

  從掛號到問診,從繳費到拿藥,看病全過程,幾乎都會讓人鬧心。“網際網路+”,為解決這些“看病痛點”帶來曙光。

  去年7月,廣東佛山市中醫院的“指尖醫院”正式上線,入口是微信公眾號,可以網上實現預約掛號、排隊繳費、住院支付等功能,患者就醫有了全新體驗。

  4歲的小鵬鵬近來有鼻炎症狀,鵬鵬爸提前在微信上預約了佛山市中醫院的兒科號。系統直接提示:第二天9點半到10點間就診。

  “以前帶孩子看病,5點多就得出門,6點就要排隊掛號。看病不過十來分鐘,前前後後要花兩三個小時。現在用微信掛號,省了不少時間。”鵬鵬爸說。

  在兒科主任醫師曾鶯的診室,記者發現患者幾乎都是透過微信掛號。曾鶯告訴記者,微信掛號的確方便。“問診時,也不會有一屋子人圍著”。甚至不少人因為“太方便”而爽約,還有人擔心約不上,一次約了好幾個號。院方對此也有對策――7天內不能預約。

  截至今年6月,已有9.6萬人關注了佛山中醫院的微信公眾號,繫結了15萬張健康卡,每天有15%使用者透過公眾號掛號。該院副院長老錦雄說:“把醫院搬到移動端,讓傳統中醫與移動網際網路對接起來。百姓改善了就醫體驗,節省了就醫時間;醫院加快了診療流程,提升了資源利用率,也改善了醫患關係。”2014年,該院門診病人滿意度8.04分,比2013年提高0.15分。

  據記者瞭解,全國已有300家大中型醫院建起“移動網際網路醫院”,覆蓋使用者超過120萬人,交易次數超過200多萬次。“指尖醫院”,正逐漸成為患者就醫的“好幫手”。

  “簽約醫生”

  帶來“定製服務”

  阿里健康推出的“家庭醫生”線上服務,首批入駐了12名全科醫生、1名中醫醫師和1名兒科醫師。開通第一週,“家庭醫生”註冊使用者約100人,已有30人線上上和醫生溝通。

  安貞社群的一位使用者告訴記者,“註冊很方便!登入阿里健康APP,在‘專屬家庭醫生’列表中選擇醫生,提交相關個人資訊,不到一天就稽核透過,和線上的社群實名醫生簽了約。”

  參與專案試點的杜娟醫生表示,她每天至少登入3次,日常的部分工作已轉移到APP上,既接待了更多患者,又與居民形成穩定的診療關係,彼此更加信任。

  利用網際網路、大資料、雲端計算,社群居民開始擁有了自己的“私人醫生”,基層首診、雙向轉診醫務模式也邁出了切實一步。

  阿里健康家庭醫生事業部副總監張威表示,下一步要實現智慧化,透過免費的可穿戴裝置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進行管理,把國家要求的回訪機制挪到線上,為醫患雙方提供更多便利。

  與阿里“家庭醫生”類似,線上醫療服務紛紛湧現:護士到家陪診的“e護天使”,一呼即應的“滴滴醫生”,加強醫患交流的“春雨醫生”,應用醫療大資料的“虛擬藥房”,等等。這些線上醫療服務,已延伸至掛號支付、候診查詢、接收檢查單、檢查繳費、電子報告檢視、接收藥單、藥單支付等各環節,整合尋醫問藥、健康管理、網路問診、醫生工具等多種資源平臺。

  按照國家衛計委規劃,到2020年,力爭實現讓每個家庭擁有一名合格的簽約醫生,每個居民有一份電子化的健康檔案。風起雲湧的網際網路醫療應用將成為其中的重要“拼圖”。

  “網路醫療”

  重構醫患關係

  去年7月,“跳出體制”的醫生張強成立了“張強醫生集團”;今年3月,掛號網宣佈成立“微醫集團”,線上上引入專家組;5月,體制內醫生集團“大家醫聯”面世。一時間,醫生們紛紛“抱團”擁抱網際網路。

  北京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孫宏濤,參與發起了“大家醫聯”。在他看來,“大家醫聯”這個網路平臺類似於“醫生經紀人”,集團內簽約醫生不需要離開醫院,只是透過付出時間和技術,為更多患者提供服務,尤其是基層患者。目前,“大家醫聯”已與200名副主任以上醫師簽約合作,覆蓋多個城市,並開始為村醫提供服務。比如在邯鄲,他們為六七十名村醫提供遠端醫療指導,提高了當地的醫療技術水平。

  “醫生經紀人”的出現,解決了“網際網路+醫療”的核心一環,即真正的主角――優質醫生如何透過網際網路平臺發揮更大作用,具有突破性意義。

  “網際網路+醫療”,重構了健康管理、就醫方式、就醫體驗、購藥方式及醫患生態等全方位的醫療模式,也面臨著一些現實挑戰和問題:

  “線上醫療”遭遇“線下瓶頸”。目前,公立大醫院一般不會選擇和線上醫療機構合作,而願意與線上合作的私立醫院往往口碑不佳。這樣的差異,讓線上線下難以實現無縫對接,導致“網際網路+”對線下醫療的槓桿效應不能完全發揮。

  醫保支付尚未覆蓋“線上醫療”。有專家指出,網際網路醫療缺乏醫保支撐,或會導致後繼乏力。但如果網際網路醫療進醫保,醫保部門和保險公司如何真正做好費用管控,將成為一個新問題。

  網上個人就醫資訊亟須保護。近年來,從天涯、淘寶到12306官網,大規模的個人資訊洩露事件頻發,加劇了公眾對個人網上資訊保安的擔憂。網上就醫,需要繫結身份證、健康卡、銀行卡等個人資訊。這些資訊是否安全,利用這些資訊是否規範、邊界又在哪裡,都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多個部門正在聯手抓緊制定網際網路醫療的相關政策,包括完善法規規章、加快制定網際網路醫療標準、逐步開放大資料、提高資料安全性、加大醫保支付和政府購買服務的支援力度等”,國家衛計委法制司司長張春生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