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公司燒錢套路這麼多 你為啥偏偏選這一路?

佚名發表於2017-03-27

  不是所有燒錢都叫網際網路思維,也不是所有燒錢都能燒出TMD。

  網際網路的風口猶如夏天的天氣,說變就變,從電商到團購、從O2O到網紅經濟,再到最近火得一塌糊塗的共享單車,風口上的公司和人一波接一波,可有一個話題卻是經久不息,這就是“燒錢”。

  

  百度“網際網路燒錢”關鍵字,相關的結果接近300萬,涉及的話題無非是“為何要燒錢”、“燒錢還能持續多久”、“下一個燒錢的熱點在哪”,把兩年前討論的風口公司換成現在的風口公司,甚至毫無違和感。

  燒錢的套路相似,公司也不少,可燒成獨角獸、燒到盈利獨霸一個領域的卻沒幾家,這足以證明燒錢和燒錢還是不一樣的。

  幾年前,網際網路上流行一套評價年輕人的標準,叫普通青年、文藝青年和2X青年,套用到網際網路公司的燒錢上就十分生動形象,所以你分得清網際網路公司的普通、文藝和2X燒錢嗎?

  普通燒錢:燒出了核心競爭力和利潤

  透過大規模燒錢站穩腳跟,並實現盈利的網際網路公司真不多,京東算一個。

  在上市之前的7年中,京東完成了6輪總額接近30億美元的融資,具體為:

  2007年8月,獲得今日資本1000萬美元融資;

  2009年1月,獲得今日資本、雄牛資本、梁伯韜私人公司2100萬美元融資;

  2011年4月,獲得俄羅斯DST、老虎基金、紅杉資本等6家基金和一些社會知名人士15億美元融資;

  2012年11月,獲得加拿大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老虎基金4億美元融資;

  2013年2月,獲得加拿大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和Kingdom Holdings Company等7億美元融資;

  2014年3月,獲得騰訊2.14億美元融資。

  在電商價格戰最激烈的2011年、2012年,“京東燒錢還能持續多久”是持續被業界討論的話題。除了媒體,劉強東的老朋友、噹噹網CEO李國慶也會時不時公佈一下自己的推斷。最經典的莫過於他推測京東2012年的融資只能燒到2013年3月,京東2013年2月的融資恰好印證了李國慶的說法,也意味著京東在不到半年的時間中燒掉了4億美元。

  

  京東燒錢做了什麼?除了價格戰之外,京東還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物流。劉強東在央視《對話》欄目中表示,京東(物流)設計之初的理念,就是減少商品搬運次數,為什麼建倉庫,光有快遞沒有什麼價值的,根本不值得公司燒這麼多錢做。

  2016年京東終於實現了盈利(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整個2016財年,京東淨營收為2602億元人民幣(約375億美元),同比增長44%。淨虧損人民幣35億元(約合5億美元),而2015財年淨虧損人民幣94億元。基於非美國通用會計準則,淨利潤為人民幣10億元(約合1億美元),而2015財年淨虧損人民幣9億元。

  劉強東做客《對話》時表示,燒錢一定要燒出核心競爭力。“任何一家公司只要燒出核心競爭力就能成功,如果燒錢沒有建立任何競爭壁壘,沒有核心競爭門檻兒,錢燒的沒有任何價值和意義。”

  文藝燒錢:讓對手沒法比你更便宜

  燒錢的背後都有一個簡單粗暴的邏輯:用比對手個更低的價格吸引使用者過來。所以,相同的訂單,對手補貼5元,我就補貼6元,可對手補貼7元了呢?這樣的燒錢方式很容易讓網際網路平臺陷入追求最低價的惡性迴圈中——誰補貼多,使用者跟誰。

  如果說在燒錢領域能貢獻方法論就是文藝燒錢的話,這個頭銜非滴滴莫屬。滴滴之後,平臺的補貼大戰都學聰明瞭。

  事情要從滴滴(當時還叫“嘀嘀”)與快的計程車補貼大戰說起。2014年元旦,快的叫車在北京開啟新使用者叫車返30元話費的活動。滴滴立即跟進,在司機和使用者端推出微信支付每筆車費減免10元的活動。隨後,快的也推出類似政策,雙方的補貼大戰正式打響。

  

  春節過後,雙方的補貼大戰升級:2月17日,滴滴與微信支付宣佈再投10億元用於叫車返現。支付寶與快的迅速將乘客的獎勵上調到11元,並喊出“我們永遠比同行多一元”。

  眼看著叫車補貼要進入無意義的“哄抬價格”階段,滴滴選擇了一個更聰明的打法:2月18日,對乘客進行隨機12~20元不等的補貼。滴滴天使投資人王剛在2015年接受《福布斯》專訪時透露,馬化騰以多年運營遊戲的經驗,出了另一個主意:每單補貼隨機,十塊到二十塊不等。這樣對方就完全無法跟進了。“我們永遠比同行多一元”的惡性補貼就此結束。

  隨後,滴滴又開發了“紅包”產品進行補貼。“紅包”補貼形式更靈活,有折扣也有現金抵扣,還對使用場景以及有效期進行了限定,與現金補貼相比更加理性。

  此後餓了麼和美團的補貼大戰中,隨機補貼以及“紅包”補貼都成了必選武器。

  2X燒錢:創造機會也要上

  雖然叫車行業燒錢也遭到了不少的質疑,至少還是有貢獻的——如今手機叫車已經很普遍,很少有人站在路邊叫車了。

  可有些專案,燒完錢啥都沒留下,連名字都被人遺忘了,超市O2O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在北京海淀區蘇州橋一帶火起來的一個超市O2O叫“即買送”,其獲得1500萬天使投資後就開始了大規模燒錢。它做的事是幫使用者從小區門口的超市買東西,送貨上門。燒錢最瘋狂的時候,在App上下個訂單,送貨上門非但不收錢,還有高額補貼,比如買60元的東西,平臺可以補貼30元。不用下樓、還有補貼,當然很多人願意用,所以“即買送”火了數月。

  可下樓5分鐘就能走到超市的使用者對這項服務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當幾個月後,“即買送”的補貼停止,並開始收取上門費時,活躍在超市裡的送貨小哥漸漸減少,直到後來明宇小姐的訂單都無人接單。

  如今,“即買送”的App已經一片空白,官網也消失了。“即買送”只是在蘇州橋地區一個很小的試驗,它曾經還有一個估值20億、薛蠻子投資的對手“社群001”,也已經人去樓空。

  總結一下這類燒錢模式:使用者本沒有特別強烈的需求,硬要燒錢創造需求。

  最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的是共享單車。

  今年春節之後,以摩拜、ofo為首的共享單車之戰開始打響。ofo充100送100,摩拜充100送110,後來雙方又推出了免費騎的活動。雖然雙方都朝著補貼吸引使用者的方向走了(講真,騎一次只花1塊錢或者5毛錢,使用者也那麼care免費),但和此前的補貼大戰還不一樣。畢竟車已經投向市場,成本就是那麼多,使用者100塊錢能騎多少次、花錢騎和免費騎只是暫時影響平臺的收入,影響回收成本所需的時間——直到摩拜最近推出了紅包補貼。

  

  嗯,你沒聽錯,不僅免費騎2個小時,10分鐘過後還給你發紅包,1-100元不等。前有給你錢還幫你買東西送貨上門,後有給你錢讓你免費騎車。可以預計,接下來一段時間摩拜的訂單數會急劇增長,不管你是否真需要騎車,搶個紅包總是好的。

  這就好比你開個餐館,讓人免費吃還倒貼錢。沒有人這麼開餐館,如果有肯定會收穫路人的詫異以及“腦子是不是有問題”的懷疑。可在網際網路行業,這種事情就確確實實地發生了。

  ofo會跟進嗎?他們要發多久紅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