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將至 機器人會是威脅嗎?

佚名發表於2016-03-14

西班牙《趣味》月刊11月號刊發題為《人工智慧時代》的文章稱,一些專家預言,人工智慧被認為是史上最大的技術挑戰,人工智慧的發展將創造出有能力滿足我們任何需求的新一代自動化機器人。但它們會不會構成威脅呢?

  文章稱,如果聽一聽埃隆·馬斯克的觀點,我們就會認識到,人類正在面臨一種新的非常巨大的威脅:人工智慧。埃隆·馬斯克因身為Space X創辦人,以及特斯拉汽車和貝寶公司的聯合創辦人而聞名。他曾經這樣描述人工智慧:“研究人工智慧就如同神話中召喚惡魔的巫師一樣。在那些故事中總有一個帶著五角星法陣、捧著聖水的巫師,每個巫師都聲稱自己可以控制惡魔,但沒有一個最終成功。”

  馬斯克的擔心與金錢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技術領域的重量級人物都在這方面下了大注。2014年谷歌公司收購了深層思維公司。該公司是一家專門從事人工神經網路開發的企業,馬斯克也參與了投資。目前,作為搜尋引擎界“老大”的谷歌公司正在進行一種新的資訊系統的開發,這種系統可以在一段影片中區分人臉與狗臉、行走的人和睡眠中的人,以及識別出貓,而且這一切都是由這套系統自行完成。

  另一方面,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也正在完善它的超級計算機“沃森”。2011年,“沃森”在美國電視智力競賽節目“危險邊緣”中打敗了最高獎金得主和連勝紀錄保持者。“沃森”參加節目的目的是提高認知功能,驗證它在進行醫學診斷、性格分析和實時翻譯等任務時的能力。“臉書”的工程師們也不甘落後,他們正在進行某種運演算法則的開發,使得人臉識別的準確率達到97%的水平。

  是人,還是機器人?

  文章稱,馬斯克認為,人工智慧來得太快了,因此它有可能變成一種像手提箱核彈一樣危險的技術。在人工智慧預言家行列中,最突出的聲音來自於牛津大學的英國哲學家尼克·博斯特倫。他認為人類在被汽車和卡車等各種裝置取代後,其最終命運和馬一樣。1915年,美國大約有2600萬匹馬作為代步工具。到了50年代,僅剩下200萬匹。馬作為犧牲品被出售,當成了狗的食物。

  博斯特倫認為,人工智慧對人類來說就是一種現實存在的威脅,其影響力堪比小行星或核災難。

  事實上,人工智慧並非認為的那樣是一種全新的概念。從“人工智慧之父”艾倫·圖靈發明“圖靈甜點”密碼破譯機時代以來,人工智慧技術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時光。在以圖靈為原型改編的電影《模仿遊戲》中,英國演員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飾演了這位英國天才數學家。影片中一名偵探問了圖靈這樣一個問題:“有一天機器會不會像人類一樣思考?”對此,圖靈的回答是“大多數人認為不會。這是一個愚蠢的問題。機器當然不會像人一樣思考。這是兩種不同的東西,思考方式也不同。問題是,這就意味著機器不能思考嗎?”這名偵探對圖靈發表的一篇文章的題目《模仿遊戲》提出了質詢。圖靈認為,“這是一種遊戲,一種確定一個人到底是人還是機器的測試。這裡有一個普遍話題,一個法官進行提問。依據答案,可以判斷出是在和人說話,還是跟一臺機器”。這幅場景似乎是虛構出來的,但其內容卻是真實的。這樣的測試真的存在。

  有意識的計算機,科幻專屬

  文章稱,谷歌已經從馬斯克手中收購了深層思維公司,並研製出了第一部自動駕駛汽車。這輛無人駕駛汽車已經跑了160萬公里,其系統完全有別於能在YouTube上識別出貓臉的人工智慧系統。世界已經被網路上的大量難以想象的資訊侵佔,對資訊的計算能力一直在不斷提升。但是,我們真的有理由擔心有一天機器會像人一樣思考嗎?

  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人工智慧研究所主任拉蒙·洛佩斯·德曼塔拉斯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認為,“我不知道幾百年後會發生什麼事情,但在三四十年之內,是不可能出現有意識思維的計算機或者相對人類智慧有大幅度超越的機器。我從未看到過支援這一觀點的科學依據”。

  文章稱,15年前,在本文作者參觀美國機器人研究領域的殿堂級學府匹茲堡機器人研究所時也有過一樣的看法。從那時以來,世界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的確還沒有具備自主思維意識、像系列電影《終結者》中那樣製造一場人類災難的機器人出現。

  然而,一些知名的人類展望學家的看法卻有所不同,比如雷蒙德·庫日韋爾。庫日韋爾目前為谷歌人工智慧研發機構工作。他堅信,本世紀以內機器人就將具備透過“圖靈測試”的能力,甚至可能在2029年之前就可以了。當然,他的預言倒不是第一次被驗證實現。

  80年代末,庫日韋爾斷言,到1998年計算機將奪得世界國際象棋比賽冠軍。這個預言在1996年便實現了。當時由IBM開發的超級計算機“深藍”以二勝三和一負擊敗俄羅斯國際象棋棋手加里·卡斯帕羅夫。那些年,庫日韋爾還設想過在當時看來能力遠落後於學術機構的網際網路有一天一定能在全世界遍地開花。如今,庫日韋爾又說,2045年計算機將比地球上所有人腦加起來都更加強大。

  麻省理工學院人工智慧實驗室聯合創始人馬文·明斯基確實相信有朝一日一定會研製出比人腦還聰明的機器。“但是,何時能問世要取決於研究的方向是否正確,以及實實在在的錢。”明斯基說。

  文章稱,對人工智慧的一般性研究正在逐漸消失。在這個被各種大資料充斥的世界中,人工智慧技術完全是個異類。谷歌的無人駕駛汽車或者IBM的沃森計算機是以資訊的兆兆位元組進行分析,以做到決策的準確無誤。但是,這樣的人工智慧系統並不知道是如何得出答案的。也就是說,當系統吐出一個答案時,它並不能同時回答“這是為什麼?”

  無人機霸佔了天空

  無人機正是人工智慧領域發展趨勢的最好例證。世界各地參與反恐戰爭的美國無人機超過了8000架,在各種任務中已經讓2400多人喪生。商業模式的無人機廣泛用於拍攝電影等領域。比如,配備了紅外線感測器的無人機可以探測到莊稼地是否遭受了病蟲害,繼而可以制定相應的滅蟲計劃。還有一些無人機可以幫助控制盜獵行為,或者給生物學家提供鳥類飛行和遷徙的線索。無人機有各種型別,最大的要屬以色列製造的“埃坦”無人機,翼展達到26米,幾乎相當於一架波音737客機。而最小的無人機則是翼展只有16釐米的“奈米蜂鳥”無人機。該無人機的研發得到了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專案局的支援,其大小真的就如一隻蜂鳥。

  文章稱,在所有機器人“種群”當中,我們還可以找到只有一張CD盤大小的Roomba掃地機器人,它是iRobot研製的商業上最為成功的家用吸塵器系列。此外,還有同樣由iRobot開發的PackBot機器人,這是一種能夠使用機械臂操縱炸彈,並且能探測是否有輻射物質存在的軍事探測機器人。Aethon公司開發的TUG機器人看上去猶如一張帶輪子和感測器的小桌子。因為外形小巧,因此TUG機器人可以安放在醫院走廊裡,專門負責運送藥品和其他醫用工具等。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靈感來自於真人的機器人裝置。RoboSimian猿型機器人則是由美國航天局研發的一款四足機器人,它可以轉動機械臂、避開障礙,完成開關門等動作。韓國科學技術院研發的HUBO機器人看上去更像是一個人。它高1.6米,重80公斤,配備的攝像裝置可以使其具備三維視野。由於在自動化技能方面所具有的優勢,比如從駕駛汽車,到使用鑽頭,使它在2015年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專案局組織的最新一屆機器人挑戰賽中奪得了冠軍。

  30年內家用機器人普及

  文章稱,或許所有機器人家族當中的明星當屬由日本研製的“阿西莫”類人機器人。“阿西莫”可以爬樓梯,以很搞笑的方式跳躍著行走,還可以與人交談。以上介紹的這些機器人比15年前看到的那些機器人不知道已經尖端了多少倍,但未來只會更加先進。人工智慧技術的專業化將會讓我們驚訝地發現,按照洛佩斯·德曼塔拉斯的說法,這一領域將會發生類似於當年個人電腦領域發生的事情。我們將會擁有非常個人化的最先進的機器人,它既可以操作洗碗機,也可以收拾家務。但是,沒有一款機器人可以具備人類的智慧。

  為了能讓電影《我,機器人》中描述的場景再現,這些機器人在運動和識別物體方面還需要提升技能,但是在20到30年間也就可以實現了。洛佩斯·德曼塔拉斯說,“機器人將會是一種獨立的智慧系統,但由於跟網際網路連線其技能將會得到擴充,就好像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手機。如果機器人看到了一個物體,但無法識別,可以立即捕捉下這個物體的形象,然後藉助網際網路得出答案”。這樣的機器人可以用來超市購物。

  文章稱,洛佩斯·德曼塔拉斯本人參與了一個教授iCub人形機器人音樂的專案,使這種機器人可以識別簡單的旋律。iCub好比一個開放的平臺,來自歐洲的各大高校和實驗室都參與對它的開發。這個人形機器人高104釐米,重22公斤,實際上它的行為如同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

  具有認知功能和情緒的機器人

  在這方面,察覺和回應某種情緒的能力至關重要。有沒有可能設計出一種程式,讓機器人能感受到我們的情緒?西班牙格拉納達大學研究團隊負責人卡列哈斯·卡里翁表示,這確實是一項不小的挑戰。或許這本身不會讓機器人變得更加智慧,但給我們的感覺卻是如此,也讓人與機器人的相處更加方便。他認為,“情緒就好比各種顏色。雖然你已經有原色,但還可以將它們混合起來。現在已經有了能夠識別一些基礎情緒變化的系統,比如憤怒和喜悅等。但是更加複雜的情緒,如嫉妒等則需要在認知功能方面進一步提高”。

  文章稱,有的智慧裝置可以識別表情,並分析聲音。還有一些可以測量心跳、皮膚溫度或血壓等。還有些感應裝置可以計量步數,以及消耗的熱量。透過一部手機,所有這些資料都可以傳輸到資料庫。“這些資訊來源可以幫助我們研製能夠識別情緒的自動化系統。”卡里翁說。(編譯/王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