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工智慧時代與人類未來筆記04_理性時代

躺柒發表於2024-05-16

1. 理性時代

1.1. 康德在《永久和平論》一文中帶著些許的懷疑主義提出,和平可以透過應用達成一致的規則管理獨立國家之間的關係來實現

1.2. 理性則藉助高等理論物理學的形式,開始進一步探索康德的“自在之物”,併產生了令人困惑不已的科學和哲學結果

1.3. 當科學家們致力於對光的性質進行更清晰的解釋時,他們遇到了這種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的結果

1.3.1. 愛因斯坦在量子物理學方面的開創性工作以及他的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解決了上述眾多謎題

1.3.2. 空間和時間被整合為一種單一現象,在此現象中,個人的感知顯然不受經典物理定律的約束

1.4. 維爾納·海森伯和尼爾斯·玻爾則發展了量子力學來描述物理現實的基礎,因此挑戰了長期以來關於知識本質的假設

1.4.1. 海森伯

1.4.1.1. 海森伯強調,同時準確評估一個粒子的位置和動量是不可能的

1.4.1.1.1. 不確定性原理(其為人們所知的稱呼)意味著,在任何給定時刻,都可能無法獲得對現實的完全準確的描述

1.4.1.2. 海森伯還認為物理現實並沒有獨立的固有形式,而是由觀察的過程“創造”的

1.4.1.2.1. 我相信人們可以簡潔地表述粒子經典‘路徑’的出現……‘路徑’之所以出現,只因我們觀察到了它。
1.4.1.2.1.1. 海森伯

1.4.2. 玻爾

1.4.2.1. 玻爾則在他的開創性工作中強調了觀察對現實的影響和規範

1.4.2.2. 在玻爾的敘述中,科學儀器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種客觀、中立的測量現實的工具,永遠無法避免與觀測物件之間的物理互動

1.5. 人類的心智被迫在現實的多個互補層面中做出選擇,在給定的時刻只能準確地知道其中的某一個

1.6. 要了解客觀現實的全貌(如果存在),只能透過將一種現象的多個互補層面的印象結合起來,並解釋每一種印象所固有的扭曲

1.7. 這些革命性的思想對事物本質的洞察,比康德或其追隨者原以為的程度更為深入

1.7.1. 我們正處於一場探究的開始階段,這就是對人工智慧可能實現的、超越人類已有感知或理解水平的探究

1.7.2. 其應用可以讓科學家有能力彌補人類觀察者測量和感知現象能力的不足,或者填補人類(或傳統計算機)處理互補資料集和識別其中模式的能力方面的空白

1.8. 人工智慧的潛力在一定程度上可歸於它能夠掃描大量資料集來學習型別和模式

1.8.1. 雖然人工智慧永遠不會像人類心智那樣認識一些事物,但透過與現真實模式的匹配積累,它有可能接近人類感知和理性的表現,有時甚至能超過人類

1.9. 儘管意識到人類邏輯的缺陷,我們卻仍對人類理性持樂觀態度

1.10. 啟蒙運動的核心前提,即一個可知的世界能被人類的心智逐步發掘出來這一觀念,卻一直存在著,直到現在

1.11. 當人類開始接近他們認知能力的極限時,他們意圖藉助機器,也就是計算機來增強他們的思維,以超越這些極限

1.11.1. 計算機在人類一直生活的物理領域中又新增了一個獨立的數字領域

1.11.2. 隨著我們越來越依賴數字增強技術,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人類的理性思維正在放棄其作為世界現象的唯一發現者、認識者和分類者的頭等地位

2. 家族相似性

2.1. 這一檢驗的結果是我們發現了一個複雜的、重疊交叉的相似網路,而這種相似有時是整體上的相似,有時是細節上的相似。

2.1.1. 維特根斯坦

3. 創新

3.1. 成就仍然是散發的,仍可與傳統相調和

3.2. 創新被描述為以往實踐的延伸

3.2.1. 電影是移動的照片,電話是跨越空間的對話,而汽車是快速移動的馬車,只不過拉車的馬匹被以“馬力”衡量的發動機所取代罷了

3.2.2. 在軍事領域,坦克是精良的騎兵,飛機是先進的火炮,戰艦是移動的堡壘,而航空母艦則是移動的飛機跑道

3.2.3. 即使是核武器也如其名稱所示的那樣,仍被視為一種武器

3.2.4. 當核大國將其核打擊部隊以炮兵形式組織時,也是強調了他們以往的經驗和對戰爭的理解

3.3. 我們再也無法把一些創新設想為已知事物的延伸

3.3.1. 透過不斷縮短技術改變生活體驗的時間,數字化革命和人工智慧的進步產生了真正的新現象,而不僅僅是以往事物的更強大或更高效版本

3.3.2. 隨著計算機變得更快速、更小巧,它們已經可以被嵌入手機、手錶、公共裝置、電器、安全系統、車輛、武器甚至人體中

3.4. 現在這種數字系統之間的通訊基本上是即時的

3.4.1. 閱讀、研究、購物、談話、記錄儲存、監視、制訂軍事計劃和行動,這些在一代人以前均由人工完成的任務,如今都已轉為數字化和由資料驅動,並在同一個領域展開,即網路空間

3.5. 透過計算機和手機,個人擁有了(或至少可以訪問)比以往更多的資訊

3.5.1. 公司已經成為使用者資料的收集者和整合者,如今,它們甚至擁有比許多主權國家更大的權力和影響力

4. 數字世界

4.1. 很少有人能完全理解這場數字革命到底發生了什麼

4.1.1. 這場革命發生的速度之快是部分原因,其導致的資訊氾濫同樣也是

4.2. 概念在以往大部分時間裡是對集體記憶侷限性的彌補,然而“數字原生代”並不覺得有必要(至少不那麼迫切地)發展出概念

4.3. 資訊不是不言自明的,而是依賴於情境的

4.3.1. 資訊要想有用處或至少有意義,就必須透過文化和歷史的視角來加以理解

4.3.2. 當資訊被情境化時,它就變成了知識

4.3.3. 知識令人信服時,它就變成了智慧

4.3.4. 網際網路讓使用者淹沒在數以千計,甚至數以百萬計的其他使用者的意見中,剝奪了他們持續思考所需的獨處感,而從歷史上看,正是這種獨處感催生了對知識的信念

4.4. 數字世界對智慧沒有多少耐心,它的價值觀是由讚許而不是自省塑造的

4.4.1. 它從本質上挑戰了啟蒙運動認為理性是意識最重要因素的主張

4.4.2. 數字世界消除了過去距離、時間和語言對人類行為的限制,它本身就提供了一種有意義的聯絡

4.5. 人工智慧可以補全我們發簡訊時寫的句子,識別我們正在尋找的書或商店,並且根據我們之前的行為“直覺”地判斷我們可能會喜歡的文章和娛樂方式

4.5.1. 它被引入我們生活的過程看起來平淡無奇,而不似革命

4.5.2. 隨著被應用到生活的更多方面,它正在改變我們的思想在塑造、安排和評估我們的選擇和行動方面所扮演的傳統角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