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這家承載「未來養老希望」的國產機器人被包圍了

机器之心發表於2024-08-22
正在北京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上,人形機器人的展示成為了現場絕對的焦點,在星塵智慧的展臺上,由於 AI 機器人助理 S1 在一個展區上演揚琴、武術、書法三臺大戲,能文能武,吸引了大量專業觀眾和媒體的駐足。

圖片

在帶彈性的琴絃上的優雅演奏,讓 S1 展現出速度、力度、精度兼具的精細操作和絕對掌控。圖片

央視新聞對「書法」背後的模仿學習和智慧控制進行了專題報導,公司創始人來傑解釋到,絲滑動作的背後,是硬體側追求最好力控和最仿人身體指標(速度、負載等),而是在 AI 側則採集人的真實動作資料,讓機器人遇強則強,快速學習進化。圖片
而敏捷飄逸的詠春拳法,被現場觀眾點評為「剛柔並濟」,賦予了機器人賽博葉問的風采。圖片
就在三天前,這位「AI 機器人助理」,還在家裡裡掃地、喂貓、攤餅、泡茶,被網友叫做「賽博管家」、「未來養老希望」。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這家承載「未來養老希望」的國產機器人被包圍了

圖片

反正已經火出國,被大名鼎鼎的 Figure AI 公司 CEO 看到了。

圖片

選取影片中難度最高的功夫茶,仔細看看 S1 的表現:

從洗、取、沏、端的十幾道工序,到使用碗、盞、壺、杯、勺等工具,抓放陶瓷、金屬、木頭和茶葉等物品,形狀、大小、材質、重量完全不同,動作都一氣呵成,展現了複雜情況實時感知,複雜流程的智慧規劃與執行。

圖片

力控不止精準 —— 拿木勺從瓷杯取茶,左右手用的力不同,且陶瓷光滑易碎,不能大力抓握;但下一秒拿起金屬水壺,力控必須實時調整,不然拎不起水壺倒水。

細節更是擬人到髮指:遞茶時會輕點茶巾,抹去細微水漬,符合茶禮之道。

圖片

這種驚人的複雜規劃和精細操作能力,引來網友辣評 —— 快進到底特律:變人。

劃重點,以上這些技能,全部是靠學出來,1 倍速、無遙操作(沒有住家保姆背後遙控)、實物實拍。

且不說它的敏捷、靈活和絲滑度,這份優雅,無形中讓動作帶了情緒價值。

圖片

茶藝、樂器等專家技能,人學起來並不那麼容易,更別說大腦和身體一分為二的機器人,因此技術門檻挺高。

早在 2010 年,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 Steve Wozniak 就提出過一個評估機器人智慧的咖啡測試。要求機器人從進入一個陌生的家中開始,找到廚房,識別工具(例如咖啡機、水壺)和材料(咖啡豆、糖、牛奶等),最終做好一杯咖啡,且全程不超過 20 分鐘。

圖片

這考驗了機器人在未知環境中導航、識別物體、操作工具和材料,以及遵循人類命令等一系列能力。

有人發起過投票,2040 年這樣的機器人會誕生嗎?89% 的人投了 yes。

考慮到功夫茶的難度,以及 S1 的進化速度,國產機器人離具身智慧,更近了一點?

具身智慧焦點:高價值的上半身

今年四月,S1 曾用熨疊衣物、分揀整理、顛鍋炒菜、吸塵清潔、競技疊杯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複雜操作,奠定了同規格機器人中「最強操作效能」初印象。世界機器人大會上,這家承載「未來養老希望」的國產機器人被包圍了
8 月的釋出,S1 不僅有了仿人的腰,還有實用的輪式底盤,能覆蓋人所在的大部分平面場景,包括家庭、辦公室、工廠到商場等。

圖片

圖片

雙足機器人無法彎腰撿東西,S1 極限下腰、蹲地喂貓都 OK。

圖片

圖片

無論是科研還是產業上,上肢操作正在逐漸成為具身智慧的焦點。而從自然界發展史看,能用手幹活的,基本是智慧化水平非常高的哺乳動物,人類大部分操作也由上肢和手完成。上半身的智慧決策 + 操作,是能否解決真實需求和實際落地的核心技術壁壘。

具身智慧的未來:軟硬一體

無論是「最強操作」、「高度像人」或是「動作絲滑」等表現背後,星塵的核心技術壁壘是什麼?

創始人來傑在採訪中提到,其秘訣是軟硬一體的系統架構,Design for AI

一方面是硬體的軟硬一體,機器人既控制硬的準度,又把握軟的力度。工業機械臂的剛度很高,能達到很高的精度,卻無法進入家庭,因為柔度不夠。人的手指很難精確地移動一毫米,但能靈活控制力度,而這才是互動的關鍵。S1 從結構設計到底層硬體設計,都會追求硬度和軟度的平衡。

第二層是軟體和硬體,即 AI 和機器人的強耦合。AI 依賴資料,希望從中得到概念和洞察;而機器人來自存粹的物理世界,理解位置、力等多維度資訊。星塵讓機器人 Design for AI,給 AI 更豐富、更高維度的資料(比如力、觸覺),讓 AI 能更有效的學習和執行。圖片
比如削黃瓜,S1 用感測器監測傳動過程中力的變化,像人一樣,不用去估算軌跡,而是直接「感受」削皮刀在黃瓜上的力,再精準控制力的輸出。這種獨特的剛柔耦合傳動結構,不僅極大提升了動作精度,也給 AI 提供了「力」的豐富資料。

如果黃瓜換成胡蘿蔔,換成更大的蘿蔔,都沒問題,S1 可以像人一樣去用「力」,就能像人一樣舉一反三去處理。圖片
在研發中,星塵借鑑了騰訊 RoboticsX 機器人實驗室的團隊架構,一半人強呼叫 AI 演算法做感知和運動控制,另一半人主攻機器人本體,持續推進「軟硬一體」。

多維度資料打造最強大腦

除了「軟硬一體」,資料也將是具身智慧的下一個分水嶺。

AI 發展的核心要素是演算法、算力和資料。算力無法掌控,演算法在持續進化,恆定不變的只有資料。

一個冷知識是:都 GPT 時代了,要訓練機器人,直接可用的資料幾乎為零。

來傑在百度時,已意識到資料量級、資料維度的重要性,但機器人在資料維度上已經多年未有提升。在星塵,他將對「力」的長期思考和 AI 結合,打造了突破性的具身智慧資料獲取方案。圖片
具體而言,S1 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利用現有的真實世界影片資料和人體動作捕捉資料,並透過第一人稱視角收集觸覺、力覺、視覺、聽覺等多維度高質量資料。

只要與真實世界互動,S1 就能源源不斷產生新的「學習資料」,持續進化,向通用人工智慧邁進。

機器人的安全與經濟

機器人要成為人的助理,來傑認為有兩個關鍵,一是安全,二要經濟。

機器人的安全,不是把握精度,而是把握輕重,是跟人、跟物體互動的力度,這就讓安全的基礎,又回到了「力」。

透過剛柔耦合硬體設計和創新力規劃演算法,S1 無比安全,能在運動中不傷人、不傷己、不傷環境。圖片
在大家最關心的價格問題上,依靠關鍵零部件自研,S1 具備明顯成本優勢。來傑提到:「我們希望它是一輛車的價格,並隨整個行業發展,變成一個人人都能接受的價格」,這開啟了科研、商用到家用場景的廣闊空間和想象力。

一個典型的應用場景,是在生物、醫療或化學實驗室中,需要高智力勞動,又繞不開重複枯燥、還要精細操作的實驗。此時一個合格「專家機器人助理」,能準確無誤、不分晝夜地為教授們工作,解放了勞動力,也釋放了創造力,提供了更大的社會價值。

當 S1 能像人一樣學習、思考和勞動,與人流暢智慧互動,使用人的工具和裝置,幫人完成枯燥、困難或危險的任務。這一切都將帶著溫度,體現出「高科技帶來更美好」(High Tech, High Life)的品牌理念。

鵝廠機器人實驗室 1 號員工創業

星塵智慧於 2022 年 12 月在深圳成立;名字源自拉丁古諺語「Ad astra per aspera」,意為「穿越苦旅,以達星塵」,代表了公司對 AI 機器人技術普及的長期計劃與堅定承諾。

團隊用一年時間精心打磨技術和產品,於 2024 年一月完成 S1 原型機,四月首次展示,八月正式釋出,連續引發行業討論,如此高效的成果背後,是一支實力強勁的團隊在默默耕耘。

創始人來傑擁有超過 16 年的機器人研發經驗,曾是騰訊 RoboticsX 機器人實驗室 1 號成員,主導研發了輪腿式機器人 Ollie。此前擔任了百度「小度機器人」負責人。圖片
另一位創始人戴媛,在 UIUC 獲得學士學位,後在 UCLA 拿下博士學位,主攻機器人感知。她在 Nature Comm 和 Science Adv 等頂刊上發表過 30 多篇論文,擁有 70 多項機器人專利。與來傑相同,她也是 2018 年就加入了剛剛成立的 RoboticsX。

初創團隊中六位核心成員,全部來自騰訊 RobticsX 實驗室,目前團隊來自谷歌、華為、大疆、優必選等大廠和頂尖高校。

通用機器人的未來:填補缺口、服務家庭

展望未來,隨著勞動力缺口的擴大和老齡化趨勢的加劇,通用機器人成為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解決方案。有專家預測,到 2035 年,全球將需要超過 1 億臺機器人來填補勞動力的空缺。圖片
不僅如此,家務勞動的價值也常常被忽視,消耗了我們大量的閒暇時間。無論是在製造、物流等工業領域,還是在家庭中,機器人商業化的探索都是由實際需求驅動的。然而,從長期來看,機器人進入普通家庭將是最具變革意義的一次應用。每個人都曾幻想過擁有一個「賽博保姆」,就像電影《機器管家》中的安德魯,從燒飯、打掃衛生到照顧孩子,無所不能。圖片
來傑表示:公司願景正是讓數十億人擁有 AI 機器人助理。無論是照顧家庭還是到工廠工作,AI 機器人在學習、決策和執行上越像人,越能幫人做得更多、更好。也希望在未來五到十年內,AI 機器人能走進千家萬戶。

那關鍵問題,可能就像每次 S1 展示結束時希望激發想象的提問:「你還想讓 S1 為你做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