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青 微軟(中國)CTO
投身亞洲行動通訊、資訊科技和智慧裝置等領域三十餘年,2003年加入微軟,如今主要負責將微軟的產業願景、創新技術與數字化轉型的切身體會介紹給中國的行業夥伴與業界領導者,著有《萬物重構-智慧社會來臨前夜的思索》。
—
文 | babayage
編輯 | 笑 笑
《科創人·認知原始碼》專題,以專訪嘉賓第一人稱口吻,完整分享其認知體系、思維模式及價值觀念。
本期我們有幸邀請到微軟(中國)CTO韋青,分享數智時代創業者需要建立的思維模式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動念期之一:
風口上的豬是警示而非榜樣
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數智時代的來臨,我們已經邁入了新世界的大門。
我個人認為元宇宙是一個被粗暴翻譯、過度炒作的概念,首先,它不是突然出現的,也不會突然成功,如同微軟公司執行長、董事長薩提亞·納德拉在《重新整理》一書中所言,由它的英文原意Metaverse所代表的未來社會願景早在1992年就得到當時計算機行業的熱烈追捧,激發了眾多工程師為此目標而努力;其次,即便在當時描述Metaverse的《雪崩》科幻小說中,作者尼爾·斯蒂芬森也在警示人類過度追求虛擬空間所帶來的巨大風險。我想用另一個詞彙來引導大家對數智時代的理解:CPS(Cyber-Physical Systems)資訊物理系統,它的核心要義在於將物理世界建模進入賽博空間,但更重要的是第二步,在賽博空間進行優化和計算——賽博空間的計算除了電力以外沒有成本——再反饋回物理空間,賦能人的肉身皮囊,幫助人類在現實世界創造更多的價值,享受更多美好。
站在這樣一個時代的入口,如果能對資料、演算法、基礎理論有一定了解,對於選擇業務、選擇專案會有巨大幫助,我要提醒創業者的是,抓住潮流,絕對不是追求風口,“風口”這些詞,是人類認知過程中明顯的“倖存者偏差”,即某種決策和行為在事後被證明是正確後的反向總結,通常被笑話為“打哪指哪”;如果說有任何人可以拍胸脯信誓旦旦地判斷出未來的“風口”,我相信說的人自己都不信。當初說這句“風口上豬都飛起來”本意是做一個警示,這明顯是反常識的,飛起來的豬想一想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但被營銷號、不負責的媒體一傳播反而成了創業金科玉律,誤導了不少誠心誠意希望向成功者努力學習的創業者。我所接觸到的終有心得的創業者,無論成功失敗,真正的心聲是“活下去”,活著就有成功的可能。如果一味追求風口效應,或許有可能獲得暫時的僥倖,但人類有許多先天的認知偏差,一旦有了僥倖的成功,很難認知到僥倖的侷限,往往道路越走越偏,直到最終陷入不可收拾的地步。
眼下的元宇宙風潮又長成了“風口“的樣子,如何判斷一個熱潮是真正的趨勢還是斷章取義的“風口”?還是要深挖第一性原理,大家有時間的話可以多瞭解一下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史,瞭解一下數字技術的發展邏輯,如果實在沒有時間,我分享一個簡單一些的判斷方法:看過去這幾十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研究趨勢,那是騙不了人的。
動念期之二:
複雜系統論時代應關注冪律
過去這幾年諾貝爾獎關注認知科學和行為科學,今年則是將過去50年的一門科學顯性化了,就是複雜性科學。我觀察到諾貝爾獎有一個規律,它通常會等某一個新的科學醞釀發展數十年之後,頒發給這門科學的代表科學家,將過去幾十年的經驗積累具象化,從隱學變成顯學,隨後有可能是商業領域的發揚光大。當然,這不是一個絕對的指標,但對於創業的選題已經有足夠的指導意義。
有興趣大家可以去了解一下費根鮑姆常數(4.6692......),很多看似數學的知識,本質是用數學手段解決世界上存在的某個具體問題,大家不妨多多瞭解。當複雜系統理論成為顯學,這是一個標誌性事件,提醒我們創業者將面臨更復雜、更新奇的挑戰,也就使得我們需要開始瞭解並掌握複雜性科學原理,但問題是,這門學問剛剛開始成為顯學,還沒有開始融入基礎教學大綱之中,這也是為什麼在當下這個劇烈變化的時代,同時也是人類基礎知識正規化改變的時代,每個人保持終身學習的必要性了。
在2021年,如果還在尋找網際網路業務模式,說實話,網際網路業務模式、網際網路知識,只是整個科學大廈裡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公平來講,過去這20年的時代英雄確實大都誕生自網際網路領域,但網際網路的威力實際上源於麥特卡爾夫定律,即網路價值同網路使用者數量的平方成正比,即N個連線能夠創造“N×N”的效益。同樣的,也不是開一個網店,轉型為電商,或者用了雲端計算就成了網際網路企業。網際網路精神的本質是不怕失敗、勇於探索的精神,所以現在有種說法,叫做“傳統的網際網路企業,創新的傳統企業”。指的就是哪怕是所謂的網際網路企業,只要思想一守舊,開始懼怕新鮮事物,即成為自己當初最痛恨的樣子;而所謂的傳統企業,一旦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勇於以儘量小的試錯成本,追求最大化的創新回報,反倒成為了“網際網路”企業,此時用不用網際網路,上不上雲,只屬於“因勢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具體業務決策,跟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沒有多少必然聯絡了。
接下來的數智時代,大家要研究的是指數定律和冪律,尤其是冪律,在複雜性科學裡冪律現在還是隱學,但我相信它會成為顯學併成為下一個偉大的萬物互聯商業時代的理論基礎。
籌備期:
跳下巨人的肩膀,腳踏泥地摸清基礎知識
過去幾十年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一個褒義的表達,但要注意:這句話是表達對前人的尊重,並不意味著這是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代表著一大類創業者,他們的創業基礎是經驗主義的、歸納法得出的甚至模仿跟風的,面對數智技術帶來的巨大沖擊,以巨人的肩膀、經驗主義為創業基礎,失敗的概率很大,因為這個基礎本身就是被變革打碎的物件。
建議大家從巨人的肩膀上跳下去,儘量去摸清事情的本質,很多成功的創業者都會說一句話:面朝黃土、臉貼地面幹活,這句話在科技創業領域一樣有效,比如演算法的應用,即便不是計算機專業的朋友,也不妨用計算器實際操作一下最基礎的深度學習演算法,甚至可以用筆和紙來寫——原理並不複雜,機器比人強的只是算力和不知疲倦以及不容易忘事,而對基礎知識有足夠的瞭解能夠大大降低創業失敗的風險。
巨人的肩膀不僅脆弱,它還存在另一個問題:可以被你站,就可以被別人站,這種創業模式幾乎沒有壁壘。必須要回到地上,把樓重新造一遍,實際上以我瞭解目前全世界都明視訊記憶體在著一股知識復古的潮流,很多人都在向過去幾百年間誕生的偉大智慧求教,而對基於這些智慧的具體方法進行重構。
之所以再三強調腳踏實地的研究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因為我認為創新、創業就是兩大要素:一是技術知識,二是行業知識,大家都應當在“知識”層面摸清、摸透,才有更高的概率走向成功。
啟動期之一:
創業需以史為鑑,向兵法學習
管理和創新絕對不是新的話題,我們不要在這個時代把自己當成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我們前面有一堆古人,學會以史為鑑、以人為鑑,成功率會高一點。
“先為不可勝,而後求勝”,《孫子兵法》中的一句話。創業要向兵法學習,兵法騙不了人,上戰場和創業一樣,每一個選擇都不會讓你重來,你的現金流斷了就是斷了,客戶不滿意流失了就是流失了,《孫子兵法》、《戰爭論》都該讀一讀,日本商界受《孫子兵法》影響非常深,松下幸之助就是代表。
“先為不可勝而後求勝”這句話,蘊含著世界的本源性原理,也就是概率論,創業的精妙就在於它首先是你存活的機率,而不是一上來就是成功的概率,因此大家需要了解貝葉斯定理,它的思想方式是用新的證據去修正你先驗的理念,比如:我估計我的業務有60%的可能性會活下去,我要不斷採集新的資訊,如果新資訊符合這個主觀判斷,就提高主觀判斷的可信度(更有可能活下去),如果不符合就降低主觀判斷的可信度(活下去的可能性變低)。活下去才有可能成功。
對概率理解得足夠深刻,就會知道這個世界的複雜性,創業也是如此,它註定是一個不確定的事件,它就是一個概率事件,大家自己在網上找一些概率論的課程學習一下,一定受益匪淺。理解完這些,你就會知道“先為不可勝而後求勝”的背後,是這個世界的本源性原理。
啟動期之二:
“開卷考試”的時代沒有標準答案,只有不斷試錯和快速糾錯
“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這是歌手何勇《鐘鼓樓》裡的一句歌詞,這首二十多年前的歌寫出了眼下的時代特徵:這就是一個遍地都是正確答案的時代,科學知識就在那,邏輯演繹就在那,各種行業、知識、方法論四處都是,我們隨時都有書看、有課上——只要我們具有基本的甄別資訊能力,那麼你學到的東西基本也都是對的、有效的。
問題在於:哪些對我有用?
很多創業者、尤其是初次創業者,願意用對錯來評價事情,這是典型的“做題家”思維,答對、答錯涇渭分明,可這是個開卷考試的時代,開卷比閉卷難就難在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就談不上嚴格的對錯。
面對一個問題,世界上可能有成千上萬種解法,你招募到的人才可能確實是水平很高的工程師、科學家,一切都是對的,但不一定對你有用。怎麼能知道?沒辦法,只有嘗試起來,保證自己別試死了,然後快速試錯、快速糾錯,以最小的成本最快速度的學習。
這年頭人老怕犯錯,殊不知“犯小錯”可以避免“犯大錯”,這其實是VUCA時代還能夠保持最大程度穩定可靠的“最優解”。除非你認為人可以不犯錯,那就免談了。“怕犯錯”的價值判斷原則就是“我可以不犯錯,犯錯是不應該的”,這種觀念才是最大的錯誤,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絕對不犯錯的人。
成長期之一:
沒有大師,只有learning of learning
想必大家都聽過一個很有年頭的笑話:國王重賞,獎勵勇者遊過一個滿是鱷魚的水塘,有個人玩命游過去了,圍觀者掌聲雷動,國王大大讚賞了他的勇氣,可他說的第一句話卻是:誰把我踢下去的?
小時候我們把它當樂子,現在卻發現,這就是所謂創業的本質,每個人都為遊過水塘的人歡呼、膜拜,但只有真正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創業這個過程有多少艱辛,以及水下有多少骸骨。
要做遊池子的人,首先要摒棄圍觀者只看表面就得出粗糙結論的思維方法。其次,即便是大師的思維方法,對你也未必有用,蓋茨、馬斯克、芒格的思維方法隨時都可以看到,但真正到用的時候還是要腳踏實地,打個比方就是:世界上最頂級的登山隊員把他攀登珠峰的經驗完全傳授給你,可你要爬的是K2,你還是要重新學習、親自摸索。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的作者最近出了本新書,叫《噪聲》,推薦大家看一下,一旦你的思維方式正確了,大概率就會更加謙虛的學習,判斷自己是否真正進入到學習狀態的標誌是:你不再急於獲取知識,而是不慌不忙地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是learning of learning,這時你會深刻理解single loop(單環學習)、double loop(雙環學習)、triple loop(三環學習)。
單環學習反思的是:如何改變我們的行動(方法)?
雙環學習反思的是:我們的目標和方向是不是需要改變?
三環學習反思的是:什麼心智模式讓我們設定了這樣的目標和方向,以及選擇了這樣的行動和方法?我們是否需要改變我們的心智模式?
我和很多有一定成就的創始人交流時發現,大家談到自己獲取的成就時,往往是後怕的、一身冷汗的,認為能活下來是僥倖的,同時感慨當初自己膽子真大。大家都認為如果自己能帶著眼下的認知回到過去再來一遍,會更穩妥、不那麼累,開玩笑地說就是“站著把錢賺了”。通過建立正確的學習方法提升認知、改變心智,能夠增加創業成功的概率。
成長期之二:
跟隨創業失敗的人學習“不死”的經驗,才能更大概率活著
已故的籃球巨星科比·布萊恩特曾經請教過籃球之神邁克爾·喬丹一個問題:“你是更渴望成功,還是更憎恨失敗?”喬丹回答說:“我十分痛恨失敗,但我知道,失敗中孕育著成功,所以我接受失敗”。愛迪生則採取另一種思維模型,他只承認自己犯了無數錯誤,也因此找到了成功之路,但錯誤不等同於失敗,因此他一直“犯錯誤”,從沒“失敗”過,因此“成功”了。
表層對立、底層統一,越本質越統一。真正趟過創業屍山血海的創始人,不會避諱失敗,然而成功學卻成了傳道受業解惑的主力軍,這是有問題的。我建議創業者有機會去向創業前輩請教的話,一定要詢問他失敗的經歷、失敗的過程、失敗的原因,成功學沒有營養,失敗學才是真正有價值的科學。
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倖存者偏差,成功學最大的問題就是以偏概全、對失敗的部分視而不見,並且從邏輯層面無視了機率的存在,將不相關的強行建立關聯,將相關關係強行升級為因果關係。
所以,我建議大家多學習失敗。學習失敗要搭配逆向思維能力,2000年前孫子總結的“先為不可勝而後求勝”,跟查理芒格總結的“inverse always inverse”以及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們研究的都是同一件事:在不確定性時代,提升自己的生存概率。
查理芒格就是逆向思維的受益者,他的經典名言是“如果我知道我會死在哪,那我一輩子都不會去那”。創業是一件沒有上限的事,只要上了路永遠都沒有一個足夠稱為“成功”的終點,其實我們只是“沒有死”。
所以,去學習別人的失敗,然後“一輩子都不去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