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雲市場的繁盛之夏:AI花開果熟,百度搶先品嚐第一口甜

naojiti發表於2021-06-25

雲服務,已經牢牢成為大多數公司的基本生產要素。在一項雲端計算調查中,有超過一半的受訪IT領導者已經使用多個公共雲。

雲市場的井噴式發展,也分化出了更加細分的差異化賽道。雲原生、AI原生、雲智一體等概念紛紛來襲。AI與雲的深度捆綁,既是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之因,企業渴望從雲端更集約經濟簡易地獲取AI紅利;也是AI產業化向前發展之果,AI要進入直播、電商、辦公、工業、政務、金融等領域去實現價值,需要藉助雲端獲得蓬勃的產業生命力。

AI雲服務市場,自然也就成為了最值得關注的領域。全球知名諮詢機構IDC釋出《中國AI雲服務市場2020年度研究》報告,在中國AI公有云服務市場,百度智慧雲市場份額排名第一。這也是自IDC釋出中國AI Cloud市場報告以來,百度智慧雲四度奪魁。

百度在AI上的優勢是如何轉化為雲市場的動能的?AI與雲結合帶來的增量,是瓜熟蒂落的必然,還是歷經了一番寒耕暑耘的努力,是排名之外值得關注和討論的。

永不掉線的AI,需要一朵百度編織的雲

在探討雲市場格局時,沒有人會否認,是製造、金融、醫療、政務、教育、城市、零售等相對傳統型行業對AI提升生產力的需要,締造了上雲需求的井噴,和雲市場巨大的想象空間。

尤其是在一場全球疫情的衝擊之後,今天AI能力的永遠線上,對於企業的生存和商業成功來說越來越重要。

舉個例子,生產需要永不掉線的“眼睛”。如今,計算機視覺能力已經深入到了工廠的流水線,在質檢、安全生產等許多環節為企業帶來大能量。

生活需要永不掉線的“保安”。在安防、政務、金融等需要身份認證的場景中,人體人臉識別必須24小時支援數字安全,快速完成使用者身份核驗、刷臉通行、無現金支付等工作;

業務需要永不掉線的“客服”。許多行業引入了智慧客服來抓住每一次與使用者的交流,而優質服務需要隨時進行文字識別、情感分析、使用者理解、對話識別等等,這就需要NLP技術的支撐。

產業的現實需求也直接反映在雲市場的趨勢當中。IDC報告顯示,百度智慧雲的AI應用全面開花,並在多行業落地。在細分領域,百度智慧雲在NLP和影像視訊領域均是連續三次第一、在人臉人體識別領域連續兩次第一。其中,百度智慧雲在人臉人體識別和NLP領域市場份額佔比都超過四成,影像視訊領域份額超過30%。

千行百業對AI能力隨時線上、為業務生產保駕護航的需求,使得具備AI基因的雲廠商快速崛起,AI Cloud成為重要賽道。

在雲上耕種AI,百度智慧雲做對了哪些事?

當然,我們可以將這次“盛夏的果實”看作百度AI積累在雲市場的一次紅利釋放。但僅僅歸結於“AI家底”,顯然有失偏頗。

自IDC釋出中國AI Cloud市場報告以來,百度智慧雲四度奪魁,不斷收穫市場認可,也說明百度智慧雲在耕種AI雲服務上做對了什麼。

首先會發現,演算法能力在AI Cloud市場上日漸重要。企業需要快速引入AI、在業務中驗證模型、不斷根據實踐來迭代AI能力,這就需要雲廠商能夠提供可被敏捷部署、高質量高精度的AI模型。而百度智慧雲的演算法,基於百度專業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和海量資料訓練,在世界範圍內都處於領先,能夠切實有效地助力產業升級。

另一個關鍵,則是大幅降低上雲賦智的門檻。一方面,提供了線上API、離線SDK、私有化部署多種服務形式,來滿足產業側對AI落地的不同需求。同時,通過一系列工具集、免費試用活動等等,打消企業上雲的學習門檻與成本顧慮,更積極地擁抱雲智時代。

最後,從支撐百度自身龐大業務系統到賦能千行百業,百度智慧雲的企業級穩定服務保障,也能夠進一步打消產業使用者的顧慮,通過毫秒級識別響應能力、彈性靈活的高併發承載,達到99.99%的可靠性,為業務持續線上保駕護航。

IDC報告分析,AI雲服務廠商在整體AI軟體及應用市場中將獲得越來越高的市場份額,2020年中國AI公有云服務市場佔AI軟體整體市場10.4%,預計2025年將達到36.1%。

在這一過程中,企業也面臨控制多雲成本、缺乏雲管理專業知識、資料安全治理等等諸多複雜性挑戰。

兩股趨勢匯聚在一起,打造AI原生的雲基礎設施,幫助企業應對數字化挑戰,正在成為雲市場的下一個賽點。

沿著雲與AI的軌道,飛馳在智慧中國熱土上

IDC報告中顯示,中國人工智慧行業的發展,正源於中國傳統行業轉型升級的原生需求、AI技術日漸成熟、國企數字化轉型等政策驅動。

在越來越強調雲原生的環境下,AI應用場景的不斷深入,也讓AI Cloud市場為產業界所廣泛關注。所以,去年夏季的百度雲智峰會上,提出了“以雲端計算為基礎,以AI為抓手,聚焦重要賽道”的“雲智一體”全新發展戰略。

經過一年的寒耕暑耘,百度智慧雲也用AI Cloud市場的成績單交出了碩果累累的答卷,成為一朵適合跑AI的雲。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打造了AI原生雲端計算架構,大幅降低了應用AI的成本,為產業智慧化開啟了更多可能。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1.算力成本。百度智慧云為打造的AI原生、軟硬一體的AI開發基礎設施,從AI晶片、AI伺服器、AI容器到AI雲平臺產品,實現了對AI算力的全方位、集中式管理,從而帶來了算力成本的極致優化,讓企業在進行訓練、儲存、計算時沒有後顧之憂。

2.開發成本。企業的AI應用場景多種多樣,在開發效率與開發能力上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百度一方面將打造的200多項成熟AI能力開放出來,供企業直接選擇應用,同時打造了EasyDL、BML和場景化定製平臺UNIT等開放平臺,以滿足企業的多層次開發需求。

3.融合成本。到具體的技術應用落地階段,面對垂直行業的特點與需求,百度智慧雲則通過將行業實踐經驗進行整合打包,形成“一攬子”行業解決方案,推動AI切實解決業務場景中的諸多問題,加速業技融合。

雲與AI,就像焦不離孟的兩條“履帶”,共同為各行各業開闢出一條快速數字化轉型的軌道。目前,“雲智一體”已經作為百度智慧雲的獨特競爭優勢,助力其在AI Cloud市場上一馬當先。

隨著AI應用在更多業務場景與產業領域爆發,接下來等待百度智慧雲的,想必會是一個個花開果熟的季節。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78425/,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