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為什麼DDD的Bounded Context翻譯為"有界上下文"?

banq發表於2021-01-12
隨著DDD普及發展,DDD的各種名詞湧現而出,DDD的難點在於其術語抽象模糊,但模糊而不含糊,模糊是因為位置站得高,站在業務和技術兩個領域高度,高屋建瓴;不含糊則是看似模糊的表面背後有深刻的含義。
DDD BC(簡稱:Bounded Context)被翻譯成有界上下文限界上下文或界限上下文,“有界”與“限界”是強調邊界的意思,“限界”用詞好像比“有界”更專業些,但是“有界”一詞的“有”非常有哲學問題,大道至簡,“有”“無”好像是口語俗詞,但是體現了一種哲學認知意識在其中,有無的區別實際是你的認知問題,你意識到有就可能有,而最大風險是你可能都沒有注意到一點:需要時刻思考邊界的有無?
那麼是什麼東西的邊界如此重要,可能時有時無?可能大家的意見不統一?可能不是客觀存在的?這個東西就是上下文!

順“勢”而為 = 順“上下文”而為
沒有上下文的真理 = 絕對真理 = 宗教信仰。
首先我們需要意識到上下文在不在?然後,必須搞清楚上下文在哪裡?位置在哪裡?這涉及到邊界的意識。
“上下文”和“上下文中事物”是兩種概念,打個通俗比喻:當你想創業開公司,那麼首先要選擇行業,男怕入錯行,因為你現在的位置處於各個行業外,處於“無”,那麼無生有,你需要選擇行業進入,但是行業是抽象的,行業中更有細分的產品線,當選擇了行業進入後,你現在已經處於這個行業的上下文之中,下一步是你需要選擇產品線,產品或產品線是你的目標,這個目標屬於上下文中的事物。
當然,成功不可能來自於你第一次產品定位,當你入產品坑以後,才發現這個產品也有自己的內部上下文,水很深,你投資時間和精力雖然沒有獲得賺錢的成功,但是付出了學費,學習了這個產品的內部上下文,你買了一張票,進入了這個產品內的上下文,而這個上下文是行業外任何人都無法看到或智慧地意識到的,這是你的優勢,這時候你可以在這個上下文選擇新的細分目標。
上下文是人與外界之間的一種橋樑,它不是主觀的,也不是客觀的,而是主觀與客觀交會處,屬於第三維,這也是普通人對上下文很難理解定位的原因。
所以,上下文字身存在與否是認識世界的關鍵,上下文是否存在又不是由客觀事物決定的,主觀認知必須介入決定,而主觀認識世界的根本方法就是劃分邊界,我們的人腦處理資訊量是有限制的,我們注意力焦點也是有邊界的,所以,主觀認知發揮能動作用的體現就是給外界客體劃分邊界。
劃分邊界好像很簡單,其實是認知問題,敏感問題和你當前知識背景都有關,劃分邊界的根本體現就是你有沒有意識某個地方有邊界?是有與無的微妙之處。
有界的上下文更能體現主觀能動作用,更能體現人的設計作用,有界的上下文是給無界的客體事物劃分一個邊界,客體事物從無界到有界,體現了人的智慧與認知參與其中,而“界限”沒有很好地體現這種哲學要點。
其實,西方哲學的發展本身就是一種圍繞主體意識上下文的發展歷史,康德說過客體是不可知的,稱為物自體,物自體是人的意識無法認識的,康德是近代哲學鼻祖,後有黑格爾和馬克思等。笛卡爾更有我思故我在的名言,總之,用一句在客觀主義看來極端的話形容:世界是主觀的。
認識到世界是主觀的,才會把我們人的注意力焦點放在人的主觀發展上,不斷擴充認知邊界,有了更大的認知邊界,你才能給客體世界劃分更精確更科學的邊界。
西方哲學的這種大智慧可能被研究客體規律的強大科學遮蔽,以至於我們認為只要我們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就能看的更遠,其實這是方向誤區,南轅北轍。

相關:

什麼是數學? 數學是屬於客觀發現還是主觀創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