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業務、做技術和打雜,你的職場現狀是哪種?

TechFlow2019發表於2020-12-07

大家好,之前寫過一篇關於職場當中打雜文化的文章,反響不錯。最近剛好有些小夥伴在準備校招,來請教我招聘資訊當中的“做業務”究竟是什麼意思。所以我就寫下了本文,把這裡面的門道給大家說道說道。

我們談到業務這個詞,大家聯想得最多的應該是銷售或者是售後服務這類崗位。但實際上在網際網路公司也有技術和業務的區別。面試的時候,HR也經常拿這個說事:我們是技術驅動的公司,或者是面向技術的崗位。我們都明白她的言下之意是我們這個崗位很金貴的,你要好好把握。

但為什麼做技術就金貴、做業務的好像就很弱呢?要想說明白這個問題,就得先說清楚究竟什麼是網際網路公司當中的業務。

業務和技術

究竟什麼是做業務?對於這個問題老實說並沒有一個標準回答,我感覺大家都是靠自己猜測。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凡是產品經理讓你去做的事情,就是業務。凡是其他程式設計師讓你做的事情,往往就是技術

其實很好理解,產品經理找我們一般都是什麼事?一般都是讓我們實現他們的需求,比如做一版新功能,比如做一份分析資料,比如解決一個使用者問題等等。這些事情往往是直接或者是間接面向客戶或者是使用者的,比如做了新功能,使用者就可以做之前做不到的事。比如客戶對某些地方不滿意,我們針對性地做出修改。這些為了達成客戶需求或者是讓客戶更加滿意的事情,就是業務。

做技術恰恰相反,不是為了讓某些人滿意,而是為了解決某些技術問題或者是系統問題。比如說想辦法提升伺服器響應的速度,想辦法提供機器的吞吐量,想辦法儲存更大規模的資料,想辦法在大規模流量下伺服器不當機等等。這些東西使用者往往直觀感受不明顯,但是如果不做的話,要麼影響公司後續發展,要麼製造出更大的麻煩。這些事情的源頭往往是其他的程式設計師,可以是架構師也可以是上下游協作的團隊。很少會有產品經理找到程式設計師做技術升級或者是改造的。

利與弊

業務

說到做業務大家更關注的可能都是做業務的缺點,比如說技術含量比較低,很多事情比較雜。如果是開發的話,就是今天這裡加一個功能,明天那裡加一個按鈕,簡稱CRUD(增刪改查)。演算法的話也差不多,這裡做一個模型預測一下使用者的喜好,那裡做個模型預測一下使用者留存。甚至有可能模型都用不上,跑一些SQL做做統計就滿足要求了。

你說你想要用一些高階的做法,十有八九會被產品經理或者是運營小姐姐打回來。我們只要能用就行了,不追求技術,越快越好。

短時間內可能還好,時間長了會覺得非常無聊,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何時是個頭。工作好像都是這些枯燥瑣碎的東西,技術領域很久都沒有成長。你說學一點厲害一點前沿一點的技術吧,學了也派不上用場。所以很多工程師的熱情都在做業務裡消磨了,感覺看不到出路,也獲得不了成長。因此很多人聽到做業務這三個字就頭疼,非常地抗拒,這些也都是非常非常正常的。

我一開始的時候也是這麼覺得的,覺得做業務很沒勁,整天和產品經理、運營什麼的扯皮。並且壓力也很大,有時候系統出問題了還要半夜起來看。感覺自己就是一個莫得感情的coding機器。但後來我現在回過頭來看,對問題的看法發生了一點變化,主要是我看到了做業務的好處,認知更全面了。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在一些公司當中,有一個叫做CEO大獎的東西。也就是CEO每年會選擇一個他認為做得最出色的團隊頒發這個獎項。一旦獲得這個獎項,那麼整個團隊的績效和年終獎都是非常非常可觀的。聽說當年王者榮耀團隊拿了CEO大獎,團隊當中的每個人當年光交稅就上百萬。

我觀察過幾個公司的CEO大獎,幾乎無一例外都是業務團隊。比如螞蟻金服當中我知道拿過這個獎的團隊有兩個,一個是螞蟻森林,另外一個是小程式,很明顯,這兩個都是做業務的團隊。

從我們個人而言,我們可能更加看重個人能力的提升和技術成長。但是站在公司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角度,他們顯然更加看重的是公司的發展和壯大。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說,發展和壯大主要體現在業務上,而不是技術上。技術再好不能賺錢,最終公司還是得倒閉,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

所以做業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做的什麼業務。如果是在核心的業務團隊,無論是團隊和個人的績效還是晉升的機會,都要比其他的團隊好不少。也更容易引起老闆的注意和賞識,獲得晉升往上走的機會。

另外一點是做業務很鍛鍊軟實力,比如和上下游和產品經理和運營等等的溝通,再比如可能經常需要向老闆和leader彙報業務的情況。並且在我們做業務的過程當中,也培養了一個我們對業務場景的理解,這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隨便拿一個廣告業務舉例,廣告的競價機制是如何執行的?碰到商家刷點選率怎麼設計反作弊機制?CTR和CR有什麼區別?在不同的場景下的廣告有什麼區別?

對這些問題的理解,雖然並不是直接的技術能力,但是對於我們的跳槽以及就業一樣非常有用。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跳槽的時候不會換技術方向的原因,之前做廣告的,換了家公司往往還是會選擇做廣告,就是因為有這些業務理解上的積累。

技術

說完了業務再來說是技術,其實網際網路公司是很少有純技術團隊的。我想來想去可能也就只有阿里雲或者是中介軟體這樣的團隊,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像是人工智慧實驗室或者是各種實驗室。我之前一度覺得叫xx實驗室的部門聽起來就很高大上,進去了一定光環加身。

後來我瞭解了一下才知道,根本不是這麼回事。各種實驗室裡的專案往往離業務比較遠,也就是說往往找不到應用場景。沒有應用場景也就意味著不能給公司帶來盈利,不能給公司帶來營收基本上也就約等於沒有太大價值。有些大公司可能還好,願意養一撥人鑽研技術,給公司的未來鋪路。但即使如此風險也是很大的,一旦公司業績不好,第一個被裁的技術團隊可能就是這些。

還有一個隱藏的因素是技術方向其實會制約選擇,什麼意思呢?很簡單,比如你是做中介軟體的。我們都知道中介軟體是非常有技術含量的崗位,但問題是中介軟體崗位只有一些大公司才有,小公司都用開源的中介軟體,基本上不會自己開發的。也就是說你空學了一身屠龍術,但是龍只有幾家大公司才有,當你想跳槽的時候,你的選擇會被制約。而做業務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即使做的業務很小眾,只要自身技術素養OK,就不會在跳槽的時候成為問題。

做技術的優點大家應該不用我多說了,大家猜也能猜到。比較單純,不用和產品、運營以及各路人馬打交道,可以安心地寫程式碼,學技術。也有充足的技術成長,提升自己的實力等等。

打雜

除了做業務和做技術之外,還有一種就是打雜。也就是既做不到核心業務,也接觸不到核心技術,只能在邊緣的團隊做著邊緣的事情,這也是大多數工程師的常態。老實講這非常尷尬,我也是經歷過的,深有體會。

在我們不能改變現狀的時候,如果盯著現狀一直看,只會讓自己更加痛苦。這個時候除了想各種辦法展現自己的能力,讓自己脫穎而出受到重用之外,還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就是要學會自娛自樂,自己給自己提需求。比如說,老闆不是不給我們有技術含量的活(也可能老闆自己也沒有),怎麼辦?那我們能不能自己做一些有技術含量的事情?

我們大可以當一個槓精,挑一挑當前系統當中的問題,然後想辦法把它解決了,或者優化了。覺得哪個系統或者是工具不好用,可以自己抽空做一個更好用的工具出來。如果你有許可權訪問公司的一些閒置的機器,你也完全可以在上面部署一下各種分散式的叢集框架,當做自己的一個實驗裝置。只有人規定不能用公司的資源盈利,可沒有人說不能用公司的資源提升自己,對嗎?

我之前第一份工作當中,在leader的鼓勵下做了很多閒著蛋疼的技術改造。比如把一些延遲長的同步請求改成了非同步請求,比如設計了一個狀態機來維護某個活動系統的狀態。再比如學了一下Python爬蟲幫助運營小姐姐去爬取圖片,等等等等。這些事情說出來好像一文不值,但是我們實際去做了,我們就能學到東西,就能迎來成長。短短半年多以後,我就從一個連Java都寫不溜的小菜雞,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後端工程師了,還因此拿到阿里巴巴搜尋BU的offer。

雖然最終選擇轉行做了演算法,但是從那以後我就養成了優化系統的習慣,看到不如意的程式碼,只要我有條件,總會試著去優化一下。想到了什麼可以提升效率的工具,也會抽空去做一做,既能滿足自己寫程式碼的需求,又可以利人利己,何樂而不為呢?

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成長和付出老闆們並不是一無所知,他們也是看在眼裡的。說不定哪天有了機會就落到你頭上了。

今天的文章就到這裡,衷心祝願大家每天都有所收穫。如果還喜歡今天的內容的話,請來一個三連支援吧~(點贊、關注、轉發

原文連結,求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