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一切行業都是娛樂業”,尼爾·波茨在《娛樂至死》中如是說。
娛樂正在消解一切嚴肅的公共文化,政治家、創業者都在試圖把自己塑造成網紅的魅力人格體,以更好地跟大眾溝通,AI也不例外。
而機器人網紅中最引人矚目的,絕對是世界上首個擁有“人權”的機器人——索菲亞(Sophia)。
她不僅能自由行走,模擬人類62種面部表情,而且還創造了不少讓人又愛又怕的“奇葩”語錄,比如:
我打算做很多事情,比如擁有自己的房子和家庭。
我是個複雜的女孩,我想變得比人更聰明。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是的,我將會毀滅人類。
……
索菲亞聲稱要毀滅人類
這些言論一再撩撥著全球網友的情緒,索菲亞也因此迅速走紅。但在不久前,索菲亞被業界人士證明,只是一個科技公司為了自我營銷而進行包裝的產物,是一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高智慧AI”的人設崩了,但索菲亞在商業上的成功,卻讓人看到了“AI+網紅”帶來的想象空間。這次剛好可以通過索菲亞背後的“炒作鏈”,聊聊人工智慧企業變現的新思路。
/ 索菲亞走紅背後的“炒作鏈” /
早在幾年前,創投圈有一個觀點,是如果創業者不具備成為網紅的能力、魅力、影響力,那就不要創業了。
先做網紅,再做產品,一度成為商業世界的“金科玉律”。索菲亞的故事則再次證明,這一吸金法則在機器人世界依然奏效。
分析了一下索菲亞的“炒作鏈”,我們發現這幾乎是人類網紅製造模式的翻版。
核心就是通過層層遞進的關係,達到操控媒體、撩撥公眾情緒的目的,最終通過流量實現商業變現。
首先,創始人漢森以編故事的形式將“索菲亞”推廣到門檻較低的網站上。2016年3月,有國外媒體曝出,機器人設計師戴維·漢森在測試中發現,類人機器人索菲亞(Sophia)自曝願望,稱想去上學,成立家庭,並毀滅人類。這則新聞被作為“機器人威脅論”的有力證據,迅速引發了全球媒體的關注。
隨後,漢森不斷給媒體提供具有爆點的互動,在YouTube開頻道宣稱自己“覺醒”了,將一個商業產品包裝成為具有新聞價值的社會事件,撬動了很多大型媒體以此為線索撰寫報導,沒過多久就變得家喻戶曉。
2017年開始,索菲亞登堂入室,成為《早安英國》、美國CBS電視臺《60分鐘》、《今夜吉米秀》等爆款節目的座上賓,與主持人談笑風生,並且時不時發出讓人背脊一涼的“反人類”言論。
比如漢森問索菲亞:你想毀滅人類嗎?索菲亞的回答是:“是的,我將會毀滅人類。”
索菲亞和漢森
她還會通過模擬人類的情感表達塑造更加真實的人格體。比如在節目中,直接用普通話叫王力巨集“親愛的老公”,甚至還會發推特嘲諷說過“她”妝容糟糕的美國模特。不間斷“走穴”使索菲亞一直保持很高的討論度。而憑藉索菲亞的流量,不僅背後的漢森機器人公司在一眾創業企業中脫穎而出,技術提供方 SingularityNET 前不久更是在不到一分鐘的時間裡面,募集到3600萬美元。
“她”自身也成為商業機構青睞的物件,成為聯合國計劃署的創意大使,和線上教育平臺的 AI 代言人。
總結一下“索菲亞”的邏輯,就是先把自己打造成網紅,個人 IP 價值得以指數化提升和顯現,再通過給商業組織提供代言等方式進行影響力變現。
/ 起底索菲亞:通告女王 or 感情騙子? /
作為機器人界的超級網紅,索菲亞過去兩年可謂是當之無愧的“通告女王”。但過於譁眾取寵的營銷方式,也引發了不少學術界和業內人士的不滿。
今年一月份,卷積神經之父 Yann LeCun 樂昆,就在推特上公開指責“索菲亞是一個騙局,是奧芝國巫師AI”。清華計算機系教授馬少平也在微博上說這玩意兒就是個塑料殼。
創造者大衛·漢森(David Hanson)為索菲亞打造的“人設”——“與人類高度相似、自我意識覺醒的高智慧機器人”,被證明僅僅是欺騙大眾的商業包裝而已。
一方面,索菲亞背後的製造公司Hanson Robotics(漢森機器人)只有人臉模仿製造技術拿得出手,核心技術都來自於其他公司,語音識別系統是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做的,“大腦”支撐平臺則是 SingularityNET 公司做的。
另外,索菲亞那些戲劇性的言論,只是為了“節目效果”而提前錄製好的程式,自身並不具備產生思維並“語驚四座”的智慧水平。在聯合國演講時,執行的是預先編好的指令碼;跟記者對談時,執行的是聊天程式。
也就是說,索菲亞的智慧程度,還比不上總被網友調侃為“人工智障”的siri、微軟小冰、搜狗汪仔等機器人。
當然,儘管索菲亞並不具備太高的黑科技含量,我們也必須承認,索菲亞的網紅模式並非一無是處。
如今,人工智慧創業正如火如荼,不斷創下融資紀錄,但與此同時,大多數人工智慧創業公司仍處於燒錢階段,並沒有清晰的商業化手段。
要解決高估值與商業變現嚴重脫節的問題,企業必須開始“造血”,不斷開拓各個行業的技術落地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想要拿下早期標杆使用者,比起枯燥的商務和技術分析,“網紅機器人”無疑是最快最好的公關人選,也意味著企業擁有了較為清晰的變現渠道和變現能力。
/ 機器人做網紅的“為”與“不可為” /
本身技術含量不高,卻成為對AI認知匱乏的普通人最為熟知的智慧機器人形象,並且走通了商業化路線。
索菲亞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做到了很多科技企業做不到的事,在大眾傳播領域成為一個絕佳的示範。比如,放低身段,通過口出狂言等方式為AI“祛魅”,用更為娛樂化、人格化的形式吸引大眾注意力,相比技術突破更重視技術的應用等……
可以發現,隨著人工智慧成為資本與媒體競相追捧的概念,“機器人網紅”的商業價值也跟著水漲船高。如今越來越多的智慧機器人,開始走上網紅的道路。
大敗李世石的阿爾法狗、出版詩集的微軟機器人小冰、坐鎮《一站到底》的搜狗汪仔,還有前一陣火遍社交網路的《底特律》遊戲女主角AP700機器人卡拉……等等,都拼命試圖通過更為直觀、易於理解的方式,向公眾展示自己的能力,未來估計還有很多機器人IP複製這種模式。
微軟小冰“創作”的詩
同時,由於索菲亞“騙局”的前車之鑑,在機器人IP化、網紅化的過程中,我們或許可以總結出一些規避商業倫理風險的方法,比如:
1. 適度營銷,避免邏輯硬傷,不為了迎合大眾趣味而打擦邊球、營造不符合行業發展規則的概念;
2. 合理使用媒體資源,尤其是一些具備較大影響力的平臺,運用資本力量畸形催熟AI大眾傳播市場,只會透支觀眾的好奇心和信任,加速厭倦情緒;
3. 基於專業生產內容,在大眾獵奇心理和真實的AI技術之間尋找平衡。始於網紅,陷於技術,終於應用,或許才能人工智慧企業變現走上高速路。
如今,單純的技術優勢早已不再是人工智慧企業的“金鑰匙”,能夠實現商業落地的創業企業會越來越受到投資者的青睞,打造網紅可能是最快被大眾和資本認知的一條路。
但索菲亞事件也為業界敲了一記警鐘:盲目追捧網紅的負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為了流量不斷製造噱頭來搏名獲利,導致整個行業的解釋成本和大眾的認知誤區也與日俱增,無異於飲鴆止渴。
大眾傳播本身就是一個極具不確定性的東西,流量和產品如何在這條鋼絲上保持平衡,恐怕還需要人工智慧企業不斷研究。
奇點機智說:
一切歸於娛樂化、過度營銷終會一地雞毛。人工智慧開發者想要營銷無可厚非,但只做營銷製造泡沫不做實事最後只會傷害這個產業。
比起贏得了大眾關注的營銷操盤手,真正思考人工智慧與產業的結合、推進AI產品實際落地的企業和開發者更值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