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瀚海闌干處,坐看華為雲起時:中國網際網路航海家的遠大征程

naojiti發表於2020-09-25

海洋,曾經是人類之間無法逾越的屏障。彼時,在它的阻隔下,世界各地文明不相往來,各自封閉。直到1519年,一支船隊從西班牙南部起航,開啟了尋找新大陸的全球航行,人類社會也由此進入了貿易往來、繁榮共生的全新關係。

提起這段往事,是因為與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的出海徵旅,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啟航:中國網際網路的出海“沉痾”與“暗礁”

在風雲湧動的國際環境面前,中國網際網路企業需要重新思索前行方向與路徑。

既然海外市場不確定性很高,出海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那不出去行不行?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全球移動市場和消費者期盼規則的創新,給網際網路企業帶來更多變數。出海,就成了獲取增量的重要選擇之一。

另外,國際地緣政治的進一步分化,矽谷企業在歐洲面臨政策監管、隱私法案等風波,東南亞文化同源的友好性,次大陸新興需求的增長等等,都給了中國企業紮根海外市場的視窗期。

此外,不能忽略的是,第一批出海者已經在海外積累起了良好的支付、資料中心等基礎設施,無需後來者重複建設,可以幫助國內的後來者更容易地啟動新專案,這樣的先天條件對創業者來說具備不小的吸引力。

當然,懷抱希望並不意味著對風險視而不見。出海企業目前必須要審時度勢、審慎而行。其中,就有幾處暗礁:

1.政策形象。不同市場對中國企業的資訊接觸程度不同,比如新興市場就傾向於認為中國企業是獨立的商業運作,信任度很高,有些已開發國家則傾向於將中國企業行為與政府掛鉤;

2.本地化。與在國際市場打拼多年的外國跨國公司相比,中國企業作為後來者大多缺乏資訊、資源、渠道等支援。有資料顯示,我國對外投資事件中有1/3是因為不遵守東道國法律,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專案所致,1/3是不熟悉東道國的勞工法所致。

3.商業生態。海外移動生態過去一直卡在谷歌和蘋果手裡,廣告變現渠道極度依賴二者的產品體系。一旦政商環境矛盾升級,就會面臨不小的變數。

造船:堅實的船體與順風的船帆

歸根結底,出海企業要按照東道國的遊戲規則來滿足本地消費者的需求,搭建自己的供應鏈、產品和服務體系。

同時,在本土化和抗風險這件事上,尋找順風的夥伴未嘗不是一個好主意。

夥伴,可以是時間紅利。

長久以來,相關技術產品先在已開發國家開始,逐步擴散到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如今,中國的時間線開始與美國齊平,那就去其他時間軸上的市場來開啟版圖。

在“智匯•共贏”網際網路國際產業發展交流會上,揚帆出海公司CEO劉武華先生就提到了一個企業出海的共識——賺錢在歐美日韓中東,吆喝在兩印、東南亞等新興市場。目前來看,這些新的區域市場依然有比較高的增速,將國內網際網路領域錘鍊出的競爭力釋放到新興市場,可以很好地攫取時間紅利。

也可以是技術加持。比如藉助5G、AI、IoT等新技術來進行快速迭代的業務創新,建構獨特的產品優勢與競爭力。

比如成本收益比是出海企業關注的重點之一,而長期購買固定頻寬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顯然是不合理的,初期規模小使用者少,就會出現閒置浪費,而一旦出現爆發式增長,又容易因為擴容的不及時而損失新使用者。所以在服務出海企業時,華為雲就用AI智慧調控的方式將綜合成本降下來,比如將一些遊戲產品的頻寬在白天閒置時共享出來,讓線上會議、線上教育等業務能夠幫忙分攤,讓大家在資源得到保障的同時降低CDN成本,實現良性的商業迴圈。

在產品創新上,新技術也帶來了區隔優勢。比如網易遊戲推出的《天諭》手遊,就基於華為雲與計算雲遊戲解決方案,為使用者帶來“雲捏臉”新玩法,做到千人千面,在海外取得了快速增長。

扮演“出海夥伴”角色的,還可以是生態平臺。在服務當地的過程中,尋找能夠提供產品、營銷、運維等本地化團隊,做到因地制宜。

華為作為中國全球化企業當中的佼佼者,在ICT領域有著30餘年的積累,走出國門發展海外市場也已有24年,業務遍佈海外170個國家;華為對海外各國政企市場有深厚的瞭解,有著豐富的本地化實踐、業務合規方面的經驗和本地專業的團隊。

華為將自己對本地化市場的深刻洞察通過“智匯·共贏”計劃打造的出海交流圈釋放給生態夥伴們。

(“智匯•共贏”出海計劃啟動)

會上,一位內容產品創始人提到了一個故事:通過免費開放閱讀的方式吸引流量,再將廣告收益給作者分成,這一在國內無往不利的商業模式,在日本卻受到版權問題的困擾,一旦侵害了內容方的權益,不僅會面臨法律風險,媒體層面也會對負面報導,進而產生巨大的輿論壓力。所以他們在出海時就跟華為雲進行了許多合規層面的溝通,尤其是隱私內容保護、海外紅線等逐一實現,從而避免了在已開發國家市場觸碰雷區。

由此不難發現,揚帆出海這一恢弘使命,對於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來講,不是一個理想化的虛幻名詞,而是需要解決各種具體和未知問題的現實挑戰,只有達成一系列能力、機遇、產業鏈的配合,才能衍生出競爭力。

猛進:日行千里的海外遠征

當我們將目光落到全球化大潮中的華為角色身上,可能會發現一個疑問,為什麼是華為雲與計算?

一方面,華為雲與計算整合了華為在ICT領域30餘年的積累,亞太,拉美,非洲等區域均已陸續開服;在歐洲、中東、俄羅斯等區域與重點夥伴有合作,在全球23個地理區域運營45個可用區,這些部署能夠滿足絕大多數網際網路企業的出海需求。

同時,服務上雲趨勢能夠保障新技術落地與服務穩定性,華為雲與計算數量龐大的本地資料中心和CDN節點能保證企業出海時擁有和國內體驗一致的公有云服務,運維也更加友好。

當然,這些都是必要前提。或許我們應該更加自信一點,將重點放在超越上。那麼,華為雲與計算在出海層面能夠給網際網路企業帶來哪些全新的想象空間?

我想,可能扮演了三重角色:

一是擺渡人。華為在過去的20多年間在很多國家變成了一個本土公司,具備了真正紮根海外市場的能力。所獲得的經驗甚至踩過的坑,都可以將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更快地擺渡上岸。

二是安全員。今日中國網際網路企業想要出海,可能首要考慮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政策問題。平時風平浪靜,一旦出現不良氣候,比如政治博弈、專利管轄等等,就被迫需要進行遷移或利益交換。而在這一環節中,華為雲的“底線思維”,將所有技術和智慧財產權都做到自主可控,這就能讓雲上的企業在海外無需擔心法律管轄、資料安全或失去業務承載通道的可能性。用可靠可信的安全底座,為遠大航程護航。

三是啟蒙者。新市場的開啟,不能用舊世界的規則。舉個例子,雲遊戲技術的出現讓終端使用者可以用一般配置的手機玩到3A遊戲,對遊戲廠商、發行商、服務商來說意味著新的金礦。但要保證使用者體驗,就需要在網路側、終端產品等層面提供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比如根據使用者網路情況進行自適應,保證持續、低延遲、高品質的畫面表現。

正如華為雲與計算國際業務部總裁、華為雲與計算Marketing部總裁石冀琳在“智匯•共贏”網際網路國際產業發展交流會上分享的三大觀點:華為希望通過自身經驗,為中資出海企業搭建一個高效的交流平臺;出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瞭解本地市場,實現業務本土化;華為雲是成長最快、最具創新能力的雲,助力出海企業穩健發展。

(華為雲與計算國際業務部總裁、華為雲與計算Marketing部總裁石冀琳)

幸好,5G、雲端計算、AI等技術都在華為的佈局範疇之內,成為網際網路企業在應用創新時的靈感繆斯,讓曾經駭人的腦洞得以變成現實。

從這個角度看,未知的海域其實是勇敢者的樂園,也永遠都會用新大陸與新財富回饋給勇氣與執著。

1750年起,現代科學的昌明,以及諸多航海家在歷次遠征中所繪製和校正的大量地圖,讓人們對海洋的探險突飛猛進,邁入新的紀元。

如今,“雲+AI+5G”所代表的新技術潮流,全球移動生態和市場的大變局,也將推動一次新的航海革命。自然的天塹無法阻擋人類互通有無的腳步,人為製造的地域隔離更無法阻擋全球化的潮流。

駕駛著“衝鋒號”的中國網際網路企業,不再是萬頃碧波中的一葉孤舟,而是手握羊皮卷的千里舳艫。

來自 “ ITPUB部落格 ” ,連結:http://blog.itpub.net/31561483/viewspace-2724250/,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