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你的團隊持續可用嗎

發表於2011-05-31

(文/餘波)好幾年前,我跳槽到一家創業公司做技術總監,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組建團隊,啟動專案。加班加點幾個月,專案如期上線。專案上線不久,老闆把我叫過去了,他說,餘波,你有沒有覺得,我們的網站好像有點慢。老闆這麼一說,我就明白了。我說嗯,我回去想辦法改進一下,我就把老闆的意思,轉給了我們的專案經理,專案經理也很給力,一口答應去做優化。沒多久,我們又釋出了一個版本,效能確實提高了不少。

幾天之後,老闆又把我叫過去了。說,餘波啊,上次優化確實快了一些,可是我覺得還是有點慢,要不你再回去想想辦法。我說,好。然後又將老闆的意思,轉給了專案經理。這次專案經理雖然答應了,但沒有上次那麼幹脆了,他花了很大的力氣,又弄出一個版本,又把效能往上提了一些。

版本上去之後,給老闆看,老闆沒什麼反應。幾天之後,老闆有反應了,老闆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餘波,我們的網站為什麼沒有淘寶快呢?我帶著這個沉重的問題,回去找大家開會,並再次安排了調優工作。結果我們的專案經理吃不消了,覺得這樣三番五次的,太變態了,毅然決定離開。本來人走了,我就挺沮喪的了,沒想到老闆又罵了我一頓,中心思想是怪我留不住優秀人才,我有一種裡外不是人的感覺。

這件事情對我的衝擊還滿大的,於是我就開始反思問題到底出在哪。或許可以歸結為專案經理抗壓能力差,又或許可以歸結為老闆要求太變態,沒事跟什麼淘寶比快。然而其實那都是藉口,對結果無益。後來我還是想通了:這問題還是在我身上,是我沒有掌握好平衡,簡單的將上面的壓力往下丟,最終導致上下失衡,並付出了核心人才流失的代價。

一個管理者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能夠多大程度上維繫上下平衡——上面要的是各種KPI,各種山頭要攻下,各種山頭要在指定的時間點攻下,各種山頭在指定的時間點和指定的傷亡限制下攻下;下面要的是足夠的成長空間,有競爭力的薪酬和舒適的軟硬體環境。這兩種訴求之間,有天然的衝突和矛盾的,這需要管理者去調和,去承上啟下。

任由老闆的意志在發揮作用,老闆說什麼就是什麼,從來沒有發表過任何不同的意見。這種言聽計從的做法,很多時候都是要犧牲團隊的利益的,我們要清楚這種犧牲所產生的影響,並及時向上知會,甚至預警。否則,即使是老闆自己的指令,將來出事了,我們依然只有被罵的份。反之,如果老闆知曉了風險和代價,他依然決定賭一把,那麼即使真的出事,他也會無怨無悔。所以,我們並不是簡單的將指標往下丟,而是要經過梳理,確認,討價還價的之後,才往下丟。

同樣,我們也要調和員工的訴求。任由員工的意志在發揮作用,把員工的訴求直接往上丟,就更危險,何況這些訴求往往還夾雜著大量的抱怨。老闆那裡從來是不缺問題的,缺的是解決方案。所以,如果只是把問題拋給老闆,那基本上就是在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作慢性自殺。我們要做的是,從抱怨中識別那些實在的訴求,分析這些訴求的合理性,並結合資源狀況判斷是否有機會被滿足。如果有機會滿足,還要再看看滿足這種訴求之後所產生的影響,能滿足,而且大大的有好處,那沒有理由拒絕。如果滿足不了,而且滿足不了的後果很嚴重,那得趕緊向上彙報,請求支援。

舉個例子,比如有人揣著Offer要加薪,這種情況下如何應對?首先要看一下,與他水平差不多的人,薪資狀況如何,如果比較下來他的薪資確實偏低了,那自然可以加上,加上的同時還要看看團隊當中是不是還有這種情況,一起處理掉。如果薪資水平並不低,只是外部的機會更好,這個時候,基本上如果答應給他加薪,就是在破壞平衡,接著會有一堆人來跟你提加薪,都滿足吧沒預算,不滿足吧人家恐怕也要去試著找找工作,造成動盪。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寧願失去一個人,也不能夠把平衡打破。

在維繫向上向下的平衡時,我們往往會拒絕員工,也會拒絕領導。雖然,員工未必能夠理解,領導也可能會很生氣,但這是符合大家的共同利益的——用少量的拒絕來謀求平衡,不僅值得而且必要。所以,當平衡在心中的時候,管理者要有勇氣作出不受歡迎的決定,要有能力消化別人的誤解。好的管理者,願意承受其決定所帶來的痛苦,卻絲毫不影響其做出決策的能力。當然,拒絕領導更難一些,那起碼可以知會,可以預警。

這裡也還有另外一個平衡需要把握:拒絕可以,但要適度,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從來就和領導不對付,老闆想做的事總是因為你而做不成,那麼站在公司的角度,恐怕要懷疑你老闆的價值了。大部分老闆,是有能力在公司動他之前,把你給動了的。另外一種情況是,你始終和你的團隊不對付,大家不愛聽你的,從內心鄙視你,然後再來個紛紛跳槽,幹活的人沒了,那領導還能夠活下去嗎,結果是你和你的領導一起被公司幹掉。

這個平衡還真有點玄,好像一不留神就會失衡,很難把握。確實如此。一不小心就會失去平衡,就會流血犧牲。因此,我們還要做一個工作,叫做管理人的依賴。管理人才依賴,簡單說是要讓每個崗位都是可以被簡單替代的——最理想是馬上有人接手工作,次之是在大家可以接受的時間內有人可以上手。怎麼做呢,最好的辦法是構建人才梯隊,前面的人走了,後面的人補上,重點是不要出現斷層。這項工作需要長期投資,沒有一年半載是很難成梯隊。其次呢,是知識管理,把腦子裡的東西具化,這是個滿讓人煩的事情,沒什麼好辦法,耐著性子做。除此之外,還有什麼辦法沒有?有,允許一定分工上的冗餘,儘量讓一件事情有兩個人知道,用一定的冗餘來降低風險。

即使這樣做,依然還會一些人是單點,對於這些人,就只好由我們來盯了,威逼利誘唄。當然,這樣的人實在不宜太多,太多了我們晚上是睡不好覺的——每每當這些人,說找我有點事情的時候,我就很緊張。

在這裡要特別交待一下,降低人才流失風險只是管理依賴的一個好處,更大的好處是為整個團隊擴充成長空間。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始終沒人可以接替他的位置,再好的機會也是不敢給到他的,一給他原來的工作就沒著落了。一個良性的迴圈是,每個人都給自己找一個準接班人,然後對他進行培養。這樣,下面的人也成長了,而自己也有更大的自由度去選擇新的成長機會。管理行為在減依賴,而每個職業人的努力其實是在提升組織對自己的依賴,如此反覆,便實現了在保證效能的情況下,進化組織,這才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總結一下:在平衡基礎上,實現共同利益最大化,利益越大,結構越穩定。即使如此,人還是會走的,各種各樣的原因走,於是還需要管理人的依賴。維繫承上啟下的平衡也好,管理人才依賴也罷,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讓團隊處於一個持續的可用的狀態,這樣的團隊才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原文:餘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