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on 全球軟體開發大會 | 大型團隊研發效率持續改進實踐

萬事ONES發表於2021-10-22

10 月 21 日上午,在 2021 Qcon 全球軟體開發大會(上海站)上,ONES CTO 馮斌作了題為《大型團隊研發效率持續改進實踐》的主題演講,與眾多行業大咖和從業者分享研發效能提升的實踐經驗。

image.png

以下是該演講的主要內容。

根據統計,平均而言,關於大型研發團隊 IT 專案失敗的原因,延期、超出預算、功能不滿足、軟體質量太差等涵蓋了其中的 75%。

因此,如果這幾方面的問題能得到有效解決,那麼,軟體研發的成功率有望大大增加。

結合 ONES 的實踐,我們發現,大型研發團隊面臨以下這些挑戰:

大型研發團隊面臨的挑戰

01 工作效果差異大

由於不同團隊使用不同工具,平臺化方案難統一應用,團隊資料分散,導致團隊協作效率低,整體效能提升難。成績優良的團隊通常依賴若干位專家,但「專家」難以複製到其他團隊。

同時,專案進度是衡量團隊效率的核心指標,需要研發團隊協作推進,然而中大型團隊任務進度的可預測性低。

02 業務滿意度低

在日常工作中,總會有業務部門會質疑研發團隊:這個需求不很簡單嗎?為什麼做這麼久?

這反映了「需求前置時間過長」的問題,即需求從提出到交付的時間過長,無法滿足業務方或客戶的期待。

同時,因為技術風險、緊急事故等各種難以避免的客觀問題,專案進度承諾容易被打破,同時可能導致返工率高,使得團隊怨聲載道。

03 改進措施難落地

改進措施的落地需要所有團隊成員的配合。然而在改進初期,管理者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團隊成員認為「我們本來就很忙,還要額外付出時間和精力來改進」?這樣一來,導致團隊認為此事「執行成本高」。

不僅如此,改進常常意味著團隊內部的「改革」,可能會打擊某些人原有的角色或位置,讓團隊成員對改進措施產生質疑,從而導致落地阻力大。而改進的培訓和溝通成本高,尤其是對於中大型團隊而言,需要進行持續的培訓,成本高,見效慢;培訓後的執行效果難以跟蹤。這些因素綜合影響了團隊的改進措施的執行落地。

基於對大型研發團隊所面臨的挑戰,我們認為,研發管理改進必須以「不依賴人的手段」來推進,而是通過制定標準,並將其落地到工具中,實現自動化的管理。

在落地改進之前,我們首先要找出影響研發效率的底層因素是哪些。

影響研發效率的因素

01 工作量與工作節奏

如前所述,專案執行過程中常常因為突發的緊急任務打破研發節奏,造成研發任務的累積。這意味著部分業務部門提出的需求,研發部門遲遲沒有完成,長此以往將形成嚴重的工作量堆積,出現失控的局面。

02 標準的建立與執行

標準是保證團隊規模化的最重要手段。一個有效的標準,應該是一個被清晰定義的工作流程,是被清晰定義的各個環節的完成標準。而且,管理者必須確認團隊是圍繞該標準進行工作的。

03 改進的阻力源

如何讓團隊成員理解並接受改進?

實際上,在改進具體的事情之前,首先應該改變人的認知。而當涉及多個因素的改進時,阻力會加倍,它可能涉及了人、事、工具等方方面面,例如組織架構調整、工作習慣改變、工具落地等。

針對上述的關鍵因素,我們來看看如何有效落地改進?

持續改進落地實踐

改進過程可以採用 PDCA 迴圈理論框架。

PDCA 迴圈又稱戴明迴圈。P-D-C-A 這四個字母,分別代表:Plan(計劃),Do(行動),Check(檢查),Act(處理)。戴明是一位美國的質量管理大師,他認為,高質量,不是來自基於結果的產品檢驗,而是來自於基於過程的不斷改善。後來,他的理念不但被用於質量管理,更被廣泛地用於企業管理領域。

image.png
PDCA 迴圈

1 計劃階段

如何改變人的認知?專案的視覺化是第一步。

科學的資料視覺化能夠直接給團隊反饋,為理性分析提供依據,為感性認知提供視覺印象。

下圖是 ONES 報表中顯示的團隊需求週期時間分佈圖,這是一個高度離散的分佈圖,說明了需求的交付時間可預測性很弱。

image.png
需求週期時間分佈圖

另一個「狀態趨勢圖」則表明了團隊的待研發需求一直在不斷增加,然而釋出的速度卻跟不上待研發需求的速度,最終可能導致團隊需求累積,降低研發效率。

image.png
狀態趨勢圖

而持續視覺化需要線上化、結構化工作內容。以使用者故事的管理為例,通過 ONES 研發管理工具,管理者能夠根據團隊實際場景,自定義配置使用者故事欄位,供執行人員填寫,從而保證研發資料被結構化地記錄,便於後期進行資料視覺化的效能分析。

image.png
結構化工作內容

此外,計劃階段還需要限制並行的任務數量,找到流程中的瓶頸;並識別不同的工作流程,在組織架構和人力投入上進行隔離,保證資源高效利用。改進時如果遇到多個阻力因素,應優先選擇影響因素少的細節開始改進,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快速給到團隊正向反饋,提升團隊對改進的信心——前提是,管理者對團隊的全域性待改進情況有系統的認知。

例如通過看板工具可以直觀地瞭解到該團隊的「待研發任務」很少,但「研發中」、「待測試」、「測試中」的任務堆積,此時管理者則需要調整資源,疏通阻塞。

image.png
ONES Project 看板檢視

2 執行階段

首先,建立一個簡單、容易被理解的標準——該標準更容易被認可和落地執行。

一個簡單的標準並不需要覆蓋儘可能多的場景,大而全的標準反而容易導致標準落地困難,簡單的標準覆蓋 90%的場景即可。標準並不是告訴大家工作的「所有」工作是什麼,而是「至少」要做到什麼。

其次,利用工具數字化工作流程,內嵌完成標準。「內嵌」是指將團隊中各個角色的工作及狀態流轉規則落地到工具中,以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和噪音導致的偏差。

image.png
ONES Project 工作流引擎

再次,鼓勵團隊使用工具展開日常工作,以實現研發過程真正地按照標準執行。

最後,利用工具儘可能地實現自動化。如圖,顯示了一個經典的需求和任務狀態聯動的自動化流轉。當關聯同一需求的多個子任務都完成時,則該需求自動完成。

image.png
ONES Project 自動化引擎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做法的好處是:通過工具引導團隊以標準高效地完成工作。

3 分析階段

改進措施落地後,管理者需要持續進行效能資料的監測。

例如,對比改進前後的「需求週期時間分佈圖」可分析出,改進後團隊的需求週期時間集中在 20 以內,證明團隊的需求交付可預測性變強了。

image.png
(左)改進前 (右)改進後

又例如下圖的「狀態趨勢圖」,可以看到改進後,團隊釋出的需求逐漸增多,而新增的需求不斷消耗,證明研發效率明顯提升。

image.png
(左)改進前 (右)改進後

4 調整階段

標準並非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定期覆盤,以保證標準在團隊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有更好的適應性,而覆盤結果則匯入到下一迴圈中進行規劃。

最後,對以上內容做兩點總結:

一、改進效率,要關注工作量的安排、是否有簡單清晰的工作標準、從單個因素入手。

二、工具落地標準化,有助於持續大範圍落地標準和視覺化,進而達到持續改進的狀態。

相關文章